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选准用活乡村振兴“带头人”
2019-12-14□
□
为解决基层党组织书记“难选、难当、难管、难留”的“四难”问题,郯城县探索推行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在不改变其身份、来源、工作性质的前提下,通过优选、严管、厚爱“组合拳”,着力提升村级治理专业化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严把“三道关口”优选干部。一是严把首批入口。按照“依法按程序当选、任满三年以上、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长期在村工作”等条件,通过宣传发动、乡镇初审、县直联审、测评考察、审批公示5个环节,筛选出395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首批专业化管理。二是抬高补充门槛。从2020年开始,每年调整充实一次专业化农村党组织书记,在首批标准基础上,增加“村集体收入、旧债务化解、新发展党员、镇域内排名”等指标,逐步优化队伍构成。三是打通退出渠道。凡出现“年度考核不称职、综合考核倒数、长期不发展党员、发生重大负面事件”等情形的,实行“强制退出”。同步建立后备人员储备库,注重从回乡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乡镇临时人员中选拔优秀人员,储足源头活水。
强化“三重激励”厚爱干部。一是在经济上提待遇。专业化村书记的补贴报酬、年终一次性奖金、增资频幅等参照同等资历乡镇事业人员工资标准执行,全部由县财政承担,人均月报酬4352元,比现行标准提高97.3%。二是在政治上给地位。专业化村书记,优先推荐参加副科级干部、公务员、事业编人员选拔;优先推荐参加“两代表一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典型评选;每年评选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参照乡镇副科级干部标准执行工资。今年评选“乡村振兴好支书”16名,定向考选公务员2名。三是在离任后有保障。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标准为专业化村书记落实养老保险,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离任后生活困难的,给予关怀救助,确保没有后顾之忧。良好的待遇让村党组织书记这一岗位不再被冷落,今年新选配的89名村党组织书记,其中76人为高中以上学历,实现了党组织书记缺职村的历史性清零。
建立“三项制度”严管干部。一是提级管理,明晰权责。专业化村书记的任免审批和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直管;明确专岗专责,强化考勤监督,对无故空岗的,参照事业人员管理办法予以处理。二是预警容错,鼓励作为。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出台从严管理村干部八项规定,严把干成事、不出事的界限尺度;适度宽容发展中的失误与错误,出现问题苗头的,及时谈话提醒。三是一评双考,强化考核。每月将村考核事项量化分解,月初确定指标、月末通报得分;每半年对专业化村书记所在村进行一轮观摩评比;年底对专业化村书记进行年度考核,月度积分按比例计入成绩。
通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村级治理“有人管事、有人担事、有钱办事”,推动了农村问题的解决,充分证明了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中,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算大账”,统筹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在实施专业化管理中,县财政第一年增加支出700多万元,三年全覆盖后年均将增加支出2000多万元,短期内给县级财政增添了“大包袱”。但综合来看,促进了乡村振兴。花园乡借势发起集体土地清收工程,通过扫黑除恶政策攻心、司法助理送法上门等,收回被霸占、讹占、偷占的集体机动地1187亩、汪塘90亩,通过公开竞价发包、按年收租,年增加集体收入108.2万元。
二是必须打好“本土牌”,善于激发乡村干部“内动力”。实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从群众中选取能力强、信任度高的党员管理村庄事务,更容易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前,郯城县到市以上信访中涉及农村基层的占81.2%。改革后,涉及农村的市以上信访减少45.2%,在全省直降40多个位次。郯城街道集中42名专业化书记攻坚城中村湖里的拆迁,使原先半年难以破题的“老大难”,仅半个月就顺利完成,成为“专业化以来的鲜活案例”。
三是必须持续“抓改革”,不断创新乡村治理“好办法”。越是难的问题,越需要通过党建引领的治理方式来加以解决。今后,郯城县将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各项工作,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方面,继续探索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能力,努力培养更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