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门方能见光亮
2019-12-14
门,建筑文化的典型标志。《释名》上曰,“门,幕障卫也”,一语也道明了门的寓意所在。从政治语境上看,政府机关执掌公权力,自古谓之“衙门”,职能在于公道办事、造福于民,如若其中再设门立障,则容易成为利己图私的门,也会关闭群众切身利益的阳光雨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时指出,要加大“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拆除民营企业面对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促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新发展的土壤。
应该说,在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三种“门”,迟滞和阻碍各领域各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一些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设有“玻璃门”,看似透明能见,却只能隔门相望,进不去打不开也拿不到,一进就碰壁兑现难,往往成了垄断的注脚;落实政策规定有着“弹簧门”,推拉开放可大可小,进门办事的反弹力大,成了选择性执行的象征;服务基层和群众有着“旋转门”,看似一视同仁,却随机设卡找理由,解难帮困人为设障阻碍,“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这几个“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看似都在开展工作、按章办事,但却打了折扣、使了绊子、添了乱子、少了真情。
不论是“玻璃门”“弹簧门”,还是“旋转门”,都是官僚主义的工具和化身,也是政治立场、根本宗旨上的偏移错位。在落实政策规定和上级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就会让干事创业的人看不到光亮,让基层和群众看不到希望。
拆门,求的是公平,为的是光亮。这种光亮,首先是照亮自己的担当。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勇于试错、敢于创新无疑是应有之义,让“先干先受益、多干多收获”替代“多干多犯错、不干不会错”,就会让担当尽责迸发引领前行的光亮。这种光亮,也在于温暖人心。通过政府改革的“减法”“除法”,为创业创新松绑解套减负,换取经济与社会活力的“加法”“乘法”。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倒逼内部流程改革,让“最多跑一次”跑出发展加速度。同时,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当成最大的事,当成不过夜的事,在政策和职责范围内,耐心沟通、细心帮困、真心解难,让群众看得见的,必然是温暖的光亮。
拆门,关键是要拆心门。此门彼门,皆是利己、谋私之心在作怪,“一公则心通达,一私则事荫庇”。习惯于重私轻公,怕错避责,因循守旧,好逸恶劳,内心也会由此阴暗下来。私心杂念越清淡,价值信仰就越纯粹,只要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能站稳政治立场,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无惧各种压力、风险和考验。因为,无私则无畏。多一分公心,多一分责任,内心就多一分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