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个头不大却很厉害
2019-12-13刘声远
刘声远
蜈蚣是身体细长、每个体节都有一对足的分节动物。蜈蚣毒性很强,毒素一般为麻痹性的,但也有神经性的。蜈蚣也叫百足虫,但不同种类蜈蚣的足数也不同。蜈蚣足均为奇数对,所以没有哪种蜈蚣真的有100条(50对)足。蜈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最前面一对足其实是毒爪。蜈蚣体长从几毫米到30厘米都有。蜈蚣可见于各种环境中。蜈蚣的体色通常为红褐色。洞穴或地下蜈蚣可能缺乏色素,许多热带蜈蚣则有明亮的警戒色。
全球蜈蚣种类据推测多达8000种,其中大约3000种己得到描述。无论是沙漠蜈蚣还是雨林蜈蚣都离不开潮湿小环境,这是因为蜈蚣没有昆虫和蛛形纲动物那样的角质层,因而蜈蚣容易脱水。所以,蜈蚣常见于土堆和落叶堆中,石头或朽木下面,以及圆木内部。蜈蚣属于最大的地面无脊椎捕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蜈蚣的繁殖不涉及交配。雄蜈蚣产下精囊让雌蜈蚣捡拾。有一种雄蜈蚣产下精囊后,跳求偶舞激励雌蜈蚣吞食精囊。在多数情况下,雄蜈蚣产下精囊后不管,让雌蜈蚣去发现。在温带地区,蜈蚣繁殖一般在春夏进行。而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蜈蚣繁殖不分季节。雌性石蜈蚣把卵产在土壤洞孔中,产卵数量为10~30个。从胚胎发育到孵化,可能需要1个月到几个月时间。从出生到性成熟的时间,不同蜈蚣种类也不同,例如石蜈蚣只需要1年。相比其他节肢动物,蜈蚣寿命比较长,例如欧洲石蜈蚣可活5~6年,模棘蜈蚣可活超过10年。
雌地蜈蚣和雌热带蜈蚣显示出更多对后代的关爱。它们把15~60只卵产在土壤或腐木中的巢里。雌蜈蚣守护卵和舔卵,保护卵不受真菌侵害。一些雌蜈蚣在卵孵化后依然守护幼蜈蚣,直到幼蜈蚣能独立生存。若受到纷扰,雌蜈蚣会弃卵或吃掉卵。被弃的卵很容易很快就被真菌侵害。一些热带蜈蚣的后代甚至会吃掉自己的母亲。
科学家对蜈蚣究竟吃什么并不太清楚,这是因为蜈蚣神秘的生活方式和对食物的彻底咀嚼。实验室研究表明,只要是软体和大小合适的猎物蜈蚣都会吃。地蜈蚣偏爱蚯蚓,因为地蜈蚣会钻到地下,用毒爪刺破蚯蚓身体。但地蜈蚣很可能不能制服比它们体形大的蚯蚓。热带蜈蚣体形大,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都可能沦为热带蜈蚣的食物。科学家观测到热带蜈蚣捕食爬行类、两栖类、小型哺乳动物、蝙蝠和鸟。地蜈蚣则可能主要捕食弹尾虫。对其他一些种类的蜈蚣的食物是什么,科学家所知甚少。蜈蚣和蜘蛛可能经常性相互捕食。
许多较大的动物捕食蜈蚣,例如猫鼬、老鼠、蝾螈和蛇。一种非洲蚂蚁专吃地蜈蚣,南非黑头蛇也是蜈蚣的一大天敌。蜈蚣的防御手段包括速度快、毒爪和分泌防御化合物。地蜈蚣分泌的黏性物质中含有氰化氢和苯甲酸。一些种类的蜈蚣咬人会造成危险。成年人被蜈蚣咬后可能出现剧痛、肿胀、发热发寒和虚弱,但不会致命。小孩被蜈蚣咬了则可能致命。较小的蜈蚣一般咬不破人的皮肤,但就算是无毒的蜈蚣也常常让人害怕,这是因为它们那么多的足同时移动,而且它们有时候会从暗处跳出来,朝人的脚上跳。
巨蜈蚣
2014年,委内瑞拉一名4岁男孩被藏身于一只苏打水罐子里的巨蜈蚣咬后死亡。身长达30厘米的巨蜈蚣分布于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热带森林,它们捕食多种动物,其中包括其他个头较大的节肢动物、两栖类、哺乳类和爬行类,如千足虫、蝎子、狼蛛、小蜥蜴、蛙(身长可达9.5厘米)、蛇(身长可达25厘米)、麻雀大小的鸟、老鼠和蝙蝠。巨蜈蚣会爬到洞穴顶上抓蝙蝠,只用一些足附着在项部。
蜈蚣吃老鼠
2018年1月下旬,一段由中国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拍摄的一只金头蜈蚣(也叫中国红巨龙蜈蚣)杀死并吞吃一只老鼠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播。这只老鼠的个头是这只蜈蚣(体重仅3克)的15倍。蜈蚣仅用了不到30秒就毒杀了老鼠。科研人员相信,蜈蚣的致命毒液抑制了老鼠呼吸并引起大脑癫痫。科研人员在蜈蚣毒液中辨识出的一种毒素(Ssm)能阻止钾进出哺乳动物细胞。他们相信,这最终阻断了心脏血流,引起心衰和死亡。科研人员说,Ssm毒素可能是最有效的蜈蚣毒素,因为它能阻断被称为KCQN通道的一套细胞机制。细胞运用这些通道让盐进出。科研人员相信,由Ssm毒素引起的大多数症状可由癫痫药物瑞替加滨逆转。虽然蜈蚣致人死亡的案例相对罕见(到2006年为止仅有3例统计在案),但蜈蚣咬人会让人很不舒服。2007~2011年,在美国夏威夷因自然原因(而非疾病原因)导致的急诊病例中蜈蚣咬人引起的就占了10%,与蜜蜂和黄蜂叮人造成的急诊数量一样多。
蜈蚣竟然殺死蛇
2018年10月,一段拍摄于中国广州、显示一条红头大蜈蚣与一条大蛇在岩石上搏斗、直到蛇死亡的两分钟视频在国际互联网上引起惊讶。视频显示,虽然个头远小于蛇,蜈蚣看来却很镇定。蛇看上去想猎杀蜈蚣,但有着20厘米长的黑色身体、红头和红色触角的蜈蚣在最后30秒反败为胜——它紧紧钳住蛇头,蛇想逃脱却无果。岩石上血迹斑斑。科学家说,蜈蚣之所以敢于猎杀比自己个头大得多的动物,是因为蜈蚣毒液对这些动物来说是致命的。科学家以为,很多动物因此都不敢惹蜈蚣。
蜈蚣钻进人耳朵
2015年9月中旬,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一家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使用一只电耳镜在前来就诊的一名妇女耳道中发现一条蜈蚣,用盐溶液将它杀死后取出来。耳镜上的相机拍摄的视频显示,医生开始试图用镊子把蜈蚣夹出,但发现很容易夹断蜈蚣身体,让剩下部分留在耳道里。于是,他们小心地把蜈蚣拉出了患者耳朵。该妇女说,蜈蚣很可能是在她睡觉时钻进她耳朵的。出院后她恢复良好,但听力轻微受损。另据报道,2018年11月,一条10厘米长的蜈蚣在钻进中国台湾一名52岁妇女的耳朵后被医生取出。
蜈蚣从蝰蛇胃部钻出
2013年5月,塞尔维亚科学家在该国蛇岛上进行实地研究时,发现一条死了的雌性翘鼻蝰(长20厘米)及一条从它的胃部钻出、也已经死了的蜈蚣(长15厘米)。科学家相信,这条幼蛇因为生吞蜈蚣而亡。蜈蚣损伤了蛇的消化道。在塞尔维亚蛇岛上,蛇捕食蜈蚣并不稀奇。科学家推测,这条蛇显然低估了对手。
发现恐怖两栖蜈蚣
2016年7月,科学家宣布发现了第一种两栖蜈蚣。这种发现于东南亚的蜈蚣身长20厘米,体色为黑绿,游起来像鳗鱼,样子令人恐惧。虽然它与其他种类的蜈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DNA检测和生理检查发现它很独特。科学家推测,这种蜈蚣在夜间捕食水生或两栖类猎物。科学家最先是在泰国发现它的。当时这样一只蜈蚣栖身于一张石板下,被发现后它逃进溪流中,然后藏身于一块岩石下。科学家把它取出来放进装了水的玻璃容器,发现它在容器底部的游动十分有力。这一发现提醒我们自然界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
被蜈蚣咬了怎么办
1.保持镇静。被蜈蚣咬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可治。即便有感染,也是局部性和可恢复的。
2.用肥皂和清水冲洗被咬部位。
3.及时就医。如果必要,还需注射破伤风疫苗。
如果没有条件就医,以下措施或有一定辅助作用,可供参考:
1.热敷被咬处以缓解疼痛。如果被咬处有肿胀,则用冰块或冷水敷。
2.疼痛明显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3.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止痒。
4.观察被咬部位有无感染迹象。如果有,则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蜈蚣的药用价值
有报告说“一些癌症患者生吞蜈蚣抗癌,结果真的延长了寿命,生命质量也改善了”。蜈蚣有辅助抗癌效果这一点己被一些研究证实,但生吞蜈蚣非常危险,毕竟蜈蚣毒液毒性很强,就算蜈蚣脑袋和腿足被去掉后蜈蚣毒液依然有一定致命性。因此,使用蜈蚣抗癌治病必须遵从医嘱,药用蜈蚣必须经过制备才能入药。对于不同的癌症,蜈蚣必须与不同的药物为伍方能获得最佳疗效。但指望光靠蜈蚣治愈癌症是不现实的,癌症治疗依然离不开手术和放化疗等传统手段,以及免疫疗法、靶向治疗等新手段。
蜈蚣被证实的藥理作用包括:蜈蚣水溶液能明显抑制由番木鳖碱诱导的痉挛;蜈蚣水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核杆菌和多种皮肤真菌;蜈蚣煎煮汁能改善实验鼠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蜈蚣还有明显的止痛和抗炎效果。澳大利亚科学家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蜈蚣腿足的一种提取物在实验鼠身上比吗啡的止痛作用还强,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
(责任编辑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