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我见:内涵与异同

2019-12-13程奥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异同内涵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前人们从诸多角度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表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构建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本文着重研究二者的科学内涵以及比较内涵异同,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研究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传统知行观;内涵;异同

[作者简介]程奥林(1994-),男,汉族,贵州仁怀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1-0015-02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内涵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一个特有的话题。”①为什么说特有呢?因为中国传统知行观自先秦时期就开始研究知行关系,从而就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传统知行观谈“知”,其实往往蕴含着多重意思,它不仅仅代表知识,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总结形成的印象,还有价值判断的意思。当谈到“知”是“行”的导向的时候,“知”这种价值判断就涉及了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了。在这,“知”类似于“善”,表现为一种行为价值。“行”在中国传统知行观中可以表达为实践或者一种探索,或者是“知”的来源,内涵也十分丰富。就是这样丰富的“知”和“行”的内涵形成了中国传统知行观。中国传统知行观内涵十分丰富,讨论知行关系方面就涉及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包括孔子、荀子、程颐、王阳明等等。他们对知行观的探讨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发展。

研究知行关系,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究竟是知为先还是行为先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的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现。有的人强调“知”为先,“行”在后,认为“知”是“行”的导向,没有“知”何来的“行”。这里面的“知”其实就相当于一种指导,类似于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提出的“实践观念”这个概念,这个词的意思是通过认识形成指导实践的方法,“具体来说,实践观念以方针、政策、路线、纲领、战略、战术、计划方案、设计蓝图、目的要求、模拟图形等形式出现。”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得知,中国传统知行观部分观点认为“知”是“行”的导向,这里的“知”并不是指知识论,或者说很大程度上不是指知识论。关于知行关系,从不同的原著中,总能找到专家们做的不同的解读,而且都是具有独到的见解的解读,这也就从一方面说明,研究“知”和“行”的关系可以具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国的传统比较重实用,因此传统知行观必定也就具有重“行”传统。这二者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各有所指,但都重“行”这一点来说,从它们中间依旧可以理解出一丝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这毫无疑问是在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样,国内研究知行关系的有的学者也“重实践”,也就是有重“行”的传统。例如,孔子在这方面所持观点就是重“行”,他认为只有践行了“知”,才是真正的“行”,也就是强调具体的落实而非单纯知识的积累。对于知行关系,荀子也强调“行”重于“知”。他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相似,认为对事物的认识和知识是来自对经验的观察。他指出的“物之理”,就是通过认识而获得的事物的道理。墨家同样也重“行”。所持观点强调要重视一个人的具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说认识能力,要强调具体的效果而不是表面上的认知。知行关系的讨论一直没停下,随之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深入。程颐认为“知先行后”,他认为“知”比“行”更重要。具体来说表达的意思就是具有指導作用的“知”是“行”的前提,如果没有前提,“行”也就无从谈起。朱熹则是认为“行”重于“知”。知行关系一直发展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二者之间没有先后之别。“一念发动处”既是“知”,也是“行”。在王阳明这,“知”和“行”同时发生,无先后之分,即是在强调“合一”。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表面虽说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发生着变化,但始终却有重“行”的传统,这也就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种下了“实践第一”的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先进分子在科学真理的指引下,理论结合实践,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为首要观点去斗争和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决贯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乃至在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④马克思认为,理论和实践关系很简单,那就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学习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础上正确辨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助于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实践检验真理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曾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归根结底,各种方法都是离不开实践的,如果只是在思维的圈子里面打转,是得不出检验真理结论的。所以只有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寻找真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二)理论检验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更要检验实践,确保实践按照理论要求执行。那么理论检验实践是什么意思?理论是怎么检验实践的?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行动,既然是人的意识的行动,它就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不然就是“盲人摸象”,始终看问题想问题不全面、做不好事情,所以实践在进行过程中需要理论作为支撑,否则这个行动就是混乱的,没有规矩,也就不会达到“有意识”的最终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理论检验实践体现在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的实现上面。理论给实践制定有意识的目标,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实践就在理论的检验下前进,最终达到目标。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相应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挫折,理论也能及时根据已有的正确认识对实践进行再次检验,给实践指引出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实践的正确与否也是需要理论来检验的。这也就是说需要已有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进行判断,这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过程,判断实践是否达到主体相应要求。这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理论再次检验实践的过程,理论在不断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中指导实践。

(三)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正是由于它们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的实际的真理,它们高度概括了在实际生活中总结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和凝结为可以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高度重视革命理论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具体的实践生活,而且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这肯定是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这就体现出在经过了实践检验后的真理可以用来检验实践,这也就决定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理论和实践相互检验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二者密不可分。完全注重实践的“唯实践论”不可取,另外,片面注重理论的教条主义更不应该提倡。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异同

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分析,不难发现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指向性不同。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自然就会导致不同的理论指向性。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中国传统哲学时代相差甚远,因此必然指向不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旨在为封建社会提供道德伦理规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科学的理论,是为了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并且改变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指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但中国的传统知行观具有封建统治的意味,与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有着方向性的不同。

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强调“行”的观点。中国传统知行观注重“行”。强调“知”也是为了指导“行”。不管是从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还是到荀子所有知识都来自经验……这都是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在不同层面上也强调了“行”,虽然他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旧在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强调实践,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和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理论虽然能检验实践,但归根结底还是实践先检验了理论,理论才能检验实践。也就是人们在最早的维持生活的生产实践中渐渐产生了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观点的体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性问题的体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首要观点是实践,马克思强调改变世界。无独有偶,中国传统知行观也强调“行”,从学习之用到“知行合一”。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科学内涵与异同,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助力形成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必将有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不断发展。

[注释]

①宋志明.中国传统知行观综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04).

②赵家祥.深刻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④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年版.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猜你喜欢

异同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