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对比分析
2019-12-13阴雷鹏张新平陈赛娜
阴雷鹏 张新平 陈赛娜
[摘 要]为综合评述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演进,采用文献计量与综述相结合的方法,以被引频次和发文量为主要评价依据,从刊文量、研究机构、出版物、年度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等方面对近30年CNKI数据库648篇国内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基于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模式,展望了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 对比分析 CiteSpace 综合述评
基金项目: 2018年校本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性评价》(项目编号:2018YX008),主持人:阴雷鹏。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指挥棒,然而仅关注最终目标的传统教学评价长期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种结果性教学评价方法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平时分的给予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1]。近年来,为了探索如何改进旧的教学评价机制,避免“一考定成绩”的顽症,许多高校积极地进行了兼顾学生平时表现的过程性评价的尝试。过程性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式评价[2]。赵蔚等[3]提出了“动机、过程、效果”三位一体式网络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方法有专项评价[4]、发展性评价[5]、CIPP评价模式[6]等。过程性教学评价涉及所有的教育阶段、专业和教学环节,导致其研究文献具有跨学科的特点[1]。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尤其是可视化的文献分析软件,如CiteSpace,为挖掘科学文献提供了有效的工具[7]。至今,缺少过程性教学评价的系统性评述,本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Ⅴ工具,通过文獻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分析挖掘近30年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领域研究的期刊文献在研究热点、主要载文期刊、科研机构和高频被引文献方面的差异,为过程性教学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材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采集时间为2018年7月18日,检索条件为“题名(Title)=“教学(teach*)”AND“过程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检索时段为“1988—2018年”,在CNKI中检索满足上述检索条件的中文全文期刊文献,利用CNKI的文献管理中心(Refworks)在线统计分析功能,显示含有作者、出版年度、期刊、研究机构、被引用频次(WOS)、关键词和摘要等信息。
2.数据分析
运用Excel2013对年度、期刊、研究机构和作者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和统计分析,数据制图在Origin Pro 2015中完成,共现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Ⅴ(5.0.SE R 32bit)中完成,参数设置参照相关文献[7—8]。
结果与分析
1.年发文量动态
图1表明,1988—2018年CNKI、WOS累计出版篇名(Title)中含有“过程评价”AND“教学”的论文分别为648篇(其中北大核心103篇、CSSCI42篇)和77篇(其中会议论文40篇,期刊论文37篇)。二次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主题研究的文献发文数量随年份呈抛物线增长,且CNKI的增长速度高于WOS,表明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的热度呈上升趋势。基于近30年文献量数据构建的时间序列模型推断,过程性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均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通过对所得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988年才出现第一篇对过程性教学评价领域文献的收录,直到1999年这一领域的研究都非常有限,每年最高文献出版量只有2篇。2000年起,国内过程性教学评价文献数才开始呈增长趋势,2005年过程性教学评价主题的文献数剧增,2008年有所回落,2009年至2018年过程性教学评价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开始进入活跃期。国际上首篇关于生态智慧主题的文献出现在2002年,2002—2011年,WOS中发文量呈缓慢增长态势,年均2篇。从发文量变化趋势看,未来学术界对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的热度将会不断提高。
2.主要研究机构对比分析
过程性教学评价主题的CNKI中的648篇共来自于60个科研机构,其发文量前3名的研究机构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篇)、华中师范大学(7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篇);发文量前10名科研机构中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仅有2所,说明高职院校的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相对薄弱。
3.主要出版物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1988—2018年CNKI中过程性教学评价主题论文分布在443种期刊中,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职业》(18篇)、《教育教学论坛》(11篇)和《科技信息》(10篇)。影响因子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与职业》,其影响因子依次为0.637、0.586、0.360。同时,WOS中过程性教学评价主题论文分布在69种期刊中,其中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和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影响因子排名前三位的期刊分别为:Computers & Education,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其影响因子依次为4.538、1.877、1.6。
4.共现关键词图谱分析
表1表明,在国内范围,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有几个突破阶段:研究的启动阶段,研究突变词由“教学评估”过渡到“CIPP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突变词有“高职人才”“能力本位”“工学结合”“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高职旅游”“五年制高职”。研究的多元化拓展阶段,研究突变词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CIPP”和“CIPP评价模式”。在国际WOS数据中,由于大多数文献以会议论文的形式出版,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拓展阶段,各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和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共同词图谱中没有显示出具有较强中心度和突变性的关键词。在国际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集中化阶段,逐渐向高职教学聚焦。
5.高被引论文对比分析
1988—2018年CNKI数据库中教学过程性评价主题研究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见表2。这10 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过程性评价”相关概念和组织实施方面研究。这10篇文章分布在8种期刊上,其中《课程·教材·教法》占30%,被引次数最高的前3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复旦教育论坛》、《课程·教材·教法》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从引用次数上看,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张学新研究团队在《复旦教育论坛》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高居榜首,被引次数高达577次。从研究机构看,国内教学过程性评价领域被引次数前10的论文均来自我国中东部地区,西部没有大专院校进入此行列,东部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性评价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西部高职院校需要在该领域加强研究。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模式
笔者在Bergstr?m Peter提出的基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模式[9]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1—5,9—11]和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了基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模式(图3),第①循环,第一阶段建立起了本课程的起点,学生通过描述已有生活、工作和学习经历,教师对此作出反馈。第②循环,第二阶段学生们反思他们之前的知识和学习情况;第③循环,教师针对第②循环中学生情况作出反馈;第④循环,当学生进入课程的最后阶段(第三阶段)时,他们总结了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学习成果的学习情况;第⑤循环,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作业(文本)进行反馈并作出最终的判断;第⑥循环,在这段时间内,學生会将他们所关注的经验、事件和概念的记录,渗透进入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学习过程中,这便构成了学习过程。这一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及混合教学,同时也对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扮演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角色起着指导作用。在教师角色方面,权力关系表现出比威权主义更开放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对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的更大要求。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权力关系说明了推理、决策和行动的转变,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远程学习中基于过程的评估的开放性的新体验。评价过程在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影响着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生期望教师发挥的作用有影响。
结 语
我国的教学评价模式正处在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及混合性评价跨越的起步时期,过程性教学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需要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同步进行改革推进。由于利益至上价值观和“短平快”中国速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会存在一定的舞弊行为(利己主义),所以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思想教育,监督和引导学生的言行向诚实、诚信的方向发展,学生所提供的学习过程中的材料及作业、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是过程性教学评价实施的重要前提。在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身兼多重角色,要求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术上既要深钻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相近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知己知彼,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安排教学活动。在学习效果评价上,要做一名称职的“裁判员”,积极搜集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与情况、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资料,让平时成绩在混合性教学评价中发挥真正作用。教学管理者要为过程性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助推教学评价改革。在此,我们呼吁教育界的各位同仁积极为过程性教学评价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贡献出各自的智慧,期盼混合型教学评价时代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张雪蓉、乔昳玥:《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以N大学G专业为个案》,《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4期,第55-59页。
[2]高凌飚、钟媚:《过程性评价:概念、范围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9期,第44-47页。
[3]赵蔚、张赛男、裴晓杰:《“动机、过程、效果”三位——体式网络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年第4期,第53-58页。
[4]蔡金星:《区域性课堂教学“三维”专项评价标准:构建与实施的实践探索》,《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年第1卷第2期,第59-65页。
[5]吕啸、余胜泉、谭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73-78页。
[6]朱丹:《CIPP评价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18-19、22页。
[7]陈悦、陈超美、刘则渊 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33卷第2期,第242-253页。
[8]董洁、张新平:《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国内高职人才培养研究进展对比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8卷第21期,第48-56页。
[9]Bergstr?m Peter,"Process-based assessme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perspectives on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0(2).
[10]Eli L,Eyvind E,Knut A C,"Teaching evaluation:antecedents of 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follow-up sessions and perceived stress related to the evaluation process,"Teachers and Teaching"2017(8).
[11]Atkinson D, Lim S L, "Improving Assessment Processes in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ubric Embedded in a LMS,"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29).
作者单位:阴雷鹏 陈赛娜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张新平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