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曹:慢慢走,欣赏啊,做阅读的有心人
2019-12-13张旻
张旻
初识林春曹老师,是在他的阅读教学课上。浑厚的男中音,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自然生成的话题,幽默睿智的点拨,绘声绘色的讲解,无不让他的语文教学产生出别样的味道。课后,学生们热情地围着他叽叽喳喳,一位男孩子自豪地跟记者说道:“上我们林老师的课,那就是一种享受,想开小差都难!”自2008年林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他没有一天离开过课堂、学生,没有一刻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追寻、探索,让人心生敬佩。最近几年,林老师凭借长久以来不断阅读积累的丰富学识,提出了“文本整合·言意兼得·T型课堂”这一阅读教学主张,开启了一条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路径,在小学语文界影响广泛,无数学生也因此而受益。教学数十载,他获得荣誉无数: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他人所不知的艰辛与汗水。回顾这一路走来的足迹,林老师感慨地说,正是阅读,不断的、广泛的、深度的阅读,让他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春曹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一身的书卷气,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这样评价他:“每次和他探讨教学问题,我发现他不轻易开口,但一开口则惊人。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在林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皱巴巴的《现代汉语词典》,经同意后记者翻开一看,内页天头地脚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而且不止是用一种符号、一种颜色进行批注。“每次有字词音、形、义上的疑惑,我都会第一时间查阅这本词典。”林老师笑着解释道。多么执着的阅读精神!林老师说自己对阅读的热爱与生俱来,早在幼年时期,读书便成为了他的所爱,上了小学、初中、师范之后,慢慢地,书越读越多,文越写越长。他有一篇随笔《场院听书——一堂乡村夏夜的语文课》便记录了小时候那别开生面的阅读场景,“多年以后,当我也站在讲台之上,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时候,我才慢慢地体会到童年夏夜在场院听书,那其实也是我们乡下孩子最早的文化启蒙吧。那些经由老先生口中演绎出的精彩文辞,伴随着一个个人物形象、一段段传奇故事,悄无声息地把某种文化基因植入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中”。童年时代丰富而独特的阅读经历,奠定了林春曹老师的阅读人生,为他之后在阅读教学舞台上自成风格提供了可能。
18岁,林春曹师范毕业便走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之后又调至镇中心小学、实验小学……丰富的教学经历使他练就了一番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然而,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他感到了自己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做一名教书型的老师已不再是他的追求,他已悄悄地将目光瞄准在当一名科研型的名师上。为此他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杂志,《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期刊一直是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期杂志他都是仔细读、认真记、写批注,偶有感受还写成随笔,他手边的每一期杂志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圈点批注。平时,只要有空,他总爱到校图书室借阅近期出版的教育报刊。外出学习访问,他也总要抽空到当地的书店看看,若有合适的教育教学专著,无论贵贱,他必购之。
“最近这几年,我已经细读过二十几部理论专著,有些名作的重要章节我几乎熟读成诵。每一次花数小时在灯下静静地阅读这些教育理论书籍,就仿佛是在跟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林老师动情地说道。他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汲取了“情境教学”的真谛;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读懂了“教学艺术”的内涵;从王尚文的《语感论》中领悟到语文教學的核心;从《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结识了于漪、魏书生、斯霞、袁蓉等语文大家,领略了他们不同的教学艺术风采。每当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困惑时,他总爱静下心来读读身边的这些专著,从中汲取营养,开拓思路,充实提高自己。多年的阅读积累,让林老师的日常语言也充满文化的味道,要么是引经据典,要么是合辙押韵,要么是富有哲思,或整齐、或对仗、或朗朗上口、或妙趣横生,交谈之中,令记者在心中赞叹连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0年来,林春曹老师在阅读教学课上一直是这样教导学生,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研读文本四步法”:一朗读,二查阅,三推敲,四落笔。“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总是将课文反复朗读,常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以他们的视角来阅读文本,从而定位准学习的重难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把握孩子阅读的兴趣点;在研读文本时,我还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从成堆的教学资料中查询出自己所需的材料,认真搜集,仔细整理,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我总是觉得,只有在研读文本之中‘事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功半,这样的‘事倍功半看似自讨苦吃,却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林春曹老师这样说道。
老师们都说,由于牢牢抓住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点,林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细细品味,有三重特别的味道:一是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引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文本中动听的味道,静态的语言文字被激活了。学生们在阅读课上,真的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二是品味语言不断咀嚼,引导学生漫步语林,欣赏文本中芬芳的味道,油墨的书香味道被释放了。三是师生对话不断启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师生的思想火花被点燃了。学生们在他的阅读课上,俨然变成了一个个语言家、思想者。
除了在课上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在课后,林老师也是不遗余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上学期,学生在他的发动下自发在班级建起了图书角,还推选出两位认真、负责的图书管理员。他倡议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值得推荐的好书带来,并在扉页上写上一句“读书感言”,署上名字后交给管理员登记、编上号码,然后上架。如今,这个四层大书架已被装得满当当,书香也从图书角弥漫开来,成了教室里最浓烈的一道气息。“现在,每天早晨十分钟诵读之后,班上孩子人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午间二十分钟的持续默读时间,全班齐刷刷的一片,在书海中漫游;就连课间休息,孩子们也三三两两地围在图书角旁,相互交流着最近的读书收获。”林老师说,此情此景,让他相当欣慰。
“今年暑假,我还布置学生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读三至五本书,并将阅读感悟以读书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林老师告诉记者,“收效非常好,开学后我收到了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小报,画面精心构思,书写一丝不苟,版式灵动活泼。随后我把这些小报都粘贴在教室前后的板报栏上,下课后孩子们都会聚集起来欣赏、评论、交流,班级里的书香味愈发浓郁了。”
“采撷到那株最饱满的麦穗”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林春曹老师深谙此理,首先,每次在大量阅读之后,他总会独自思忖一番,并及时用笔记录下所思所想。如今,他所写的各类文章已经不下千篇,其中有400多篇已经发表或获奖。其次,他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中重点确立了“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性阅读对话教学”“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指向结构化的小学语文T型阅读教学”这几个课题,并进行了深入探究。他主持的“言意兼得”“T型阅读”这两个省级立项课题,聚焦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中,突出核心内容,摒弃面面俱到,在四十分钟课堂上,引导学生采撷到文本语言中“最饱满的麦穗”;在学习方式的设计选择中,凸显先学后教,在语言高阶思维中,引领学生“入乎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回溯过程得其法”。
近段时间,林春曹老师正潜心于阅读教学中“T型课堂”这一课题研究。“‘T型课堂从‘文本整合和‘学习方式两个视角,对课堂固化结构进行优化重构,在一横一竖之间,把文本打开,让四面八方的‘风吹进来,让阅读教学变得‘敞亮起来,找到适切的宽度;让语言聚焦,让表达范式的‘根扎下去,让阅读教学变得‘通透起来,找到适切的深度。”林老师告诉记者。由于“T型課堂”这一阅读教学主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林老师先后受邀到上海、山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上观摩课、开展讲座,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作为一名爱书之人,林春曹老师最热爱的一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书中提到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标语总能带给他无限的启迪,“风景就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啊,别错过了身旁的美妙。外出旅行如此,人生追寻如此,阅读亦如此。要知道文本中的美妙、奇妙,都静静地潜藏在字里行间,如同阿尔卑斯山谷两旁的极美景物,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景不言自美,文不言自妙。教师一定要做一个阅读的有心人,带着学生徜徉书海,走走停停,指指点点,把最美的文字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留存在学生的心底。”林老师感慨地说道。
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感到内心变得平静而丰厚,似乎林老师周围的一切都散发着油墨书香,这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书香满怀的语文特级教师,凭着对阅读的一往情深,定会在阅读教学之路上走得落英缤纷、硕果累累。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片金色的麦地之中,我愿意成为一位永远的行者,思想不止,行走不歇,采撷不停,收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