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芳华
2019-12-13丁冬国
丁冬国
秋风扫过,12岁的我骑着和我一般高的自行车离开农村去城里上学。车轮飞旋,轧过出村的黄土路,扬起一路的尘土,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旋律。一个小时后,我一口气骑到学校门前,满头的汗顺着烧红的脸颊滑落。看到“吴忠市回民中学”的牌匾,我知道我将属于这里,心中激情壮阔的图景比塞上的原野还要绚烂。
我的中学生活拉开帷幕。宿舍不大,十二张铁床一直从最里头挤到门口,大家沿着床间的缝隙进出。铁床是扁铁条织成的,被拉长压弯了,纵横交错编成一个椭圆形的坑,像个浅浅的鸟窝。晚上,睡在母亲亲手缝制的厚褥上,仍感觉到铁条凹凸不平的勒痕。即便这样,家稍近的同学没有床位,冬天凑成“睡在我同铺的兄弟”。夏天,窗户大开,没有窗纱,蚊虫军团连夜无间断“空袭”。我们学着鲁迅先生的办法“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冬天,西北风尽情呼啸着冲进钢门窗间的缝隙,带走本来就不热的一点暖气。宿舍楼没有卫生间和盥洗室。不管冬夏都要到学校唯一的卫生间端水,如厕。洗完还要将洗脸盆和洗脚盆的水端回卫生间。冬夜里上卫生间最难熬。迷迷糊糊被尿憋醒,不得已从温暖的被子爬起来,裹上棉衣奔出宿舍。一路冷风直钻衣襟、袖口。回来时已经冻得瑟瑟发抖。我们这些习惯了睡土炕、喝冷水、啃干粮的年轻人硬是在这样的铁床上“窝”了三年。因为我们清楚,这所塞上名校聚集着从市区所有小学选拔来的学生,能睡在这里实在是足够幸运。
早餐是自家带的干烙饼。每个月可以攒点零花钱买两次热馒头。当热馒头连同蒸笼的热气同时扑向脸时,鼻子就抢先一个劲地连连吸气,好将香味统统收拢。面没有现在的白,但嚼在嘴里一会儿就香甜无比,攒在嘴里都不忍下咽。这简直是豪华早餐。这也是我吃过最香的馒头。午餐是米饭,一周能见一次肉,其余是水煮土豆或白菜,菜汤里漂一些油花。这已经比孙少平的伙食不知好多少了。排队打饭的队伍很壮观,长长的队伍从饭堂打饭口一直排到宿舍。男女生各排一列,所有人手中抱着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空饭盒。我们宿舍有两名大男生的饭盒口径大似锅,大家戏称为“饭槽”,并不认为有侮辱人的意思。“槽”这个字是源于牛马吃草料的容器。上数学课的时候,如果同桌之间嬉闹,老师会煞有介事地问:“怎么,栓不到一个槽上了?”大家哈哈一笑。当“槽”递进打饭口,打饭的阿姨知道孩子在长身体,自然打得稍多一点。
学校每门学科都抓得很紧。历史课上,老师经常利用挂图让我们形象地理解世界,感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同学们的思维驰骋古今,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地理课上,老师教我们用等高线区分吐鲁番盆地和贺兰山,让我们感受地形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人口和文明的影响。那时,我真正感受到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的重要性,以至于很多年后,每当我站在自家的房顶上,目光穿越过辽阔的原野远眺,仿佛能看到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将宁夏平原团团围住,虎视眈眈。而贺兰山如千丈屏,腾格里万里黄沙至此被锁定,先人们才能在黄河两岸生生不息。地理课有历史味,历史课有地理味,我们学得有滋有味。生物学科更是要画出动植物结构草图。从草履虫到鱼类,从植物的根到花形,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生物进化。那时我常生病,想到人的抵抗力如此差,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比动物高得多,到底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音乐课上老师为了让我们这些五音不全的学生从零开始视唱简谱费了一番功夫。体育课上,不论男生女生人人跳鞍马,十几米外助跑,弹跳腾空而起的一瞬间既有恐惧又有惊喜。现在,许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已经不设鞍马课了。劳动技术课上,马克雄老师带我们或到果园学剪枝,或到温棚参观种植,或抱着自行车学习修理,或到校园学拍照,或到暗室学习冲洗黑白照片……这些学科并不参加中考,但老师们毫无功利之心,他们的每节课都上得非常精致。那时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学校拽回家务农。学校的老师们更清楚上学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同学们总是安静地期待语文老师仇永琪先生上课。仇老师颀长身材透着书生气质,态度和蔼,温润如玉。他带我们走进《论语》,认识可亲可近的孔子。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他馈赠给我们的珍宝。读了又品,品了又读。先生从这段话,引出孔子十四年奔波的落魄与坚忍不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君子人格。他用带有磁性的声音深情款款地朗读《爱莲说》,把我们带入君子的荷塘,仰视莲的品格,倾听莲的衷肠,讨论荷的形象。教室弥漫独立精神之味道,散发自由思想之清香。我们仿佛乘舟在新雨后的小溪滑行。直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将下课铃声送到我们耳边。好课总余音绕梁。
如果说仇老师上课有李太白的浪漫、陶渊明的淡然,特级教师白忠明老师上课则有苏东坡的豪放、杜子美的沉郁。记得白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朗诵《沁园春·雪》,气宇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把北国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伟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整节课,我们被老师引领着想象美景,巡天俯瞰,学习品读语言,学习精细批注。白老师不提倡专门的课堂笔记本,让我们在语文课本只做批注,位置不够的地方,粘上小贴纸即可。这样,以课文为主线将积累、批注、感悟串成一条线,用起来方便易检索。“什么样的人才算风流人物?”白老师的问题引发同学们评古论今,引出一个宏大的主题,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突破人生的局限,只争朝夕。学生习作《第一次替老师偷鸡》的剖析让同学们在前仰后合的笑声中感受浓浓的師生情,真切地体验到好作文是真情的流露,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好故事在打动心灵的一瞬间,让我们思维活跃,爱上作文。
每天天不亮,我们许多同学就早早起床,在宿舍和教学楼楼道灯下,已经有许多学生在背书了。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宿舍灯关了以后,许多同学秉烛夜读。那时宿舍没有个人物品柜,每个人都从家里带来一个小木箱子放在枕边,里边放衣服和干粮。晚上就可以放蜡烛,当小桌子。
在校学习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享受。在学校读书比在家里务农要舒服得多,这是同学们的共识。真正辛苦的是在周末和放假。二月春寒料峭,我们跟着大人在满天灰尘的田野里拾稻根,耕地。冻得发紫的手指裂开了许多口子。大人们就用烧烫的皮油在裂口上抹一下。三月种麦子、玉米。四月育稻秧。五月,整个田野都灌满了水,每块田都似一面大镜子,把天光云影都映入其中。在清晨的冷风中,我们忍着水的冰冷怯怯地把脚插入水下的冷泥中插秧,一时冷气从脚心直钻腿上。青葱的稻秧苗整齐而细密地挤在一起。我们一手托着一片秧苗,一手小心地从根部撕下一小撮儿,插到水中。中午顾不得回家,只在田边就着茶吃烙饼。一天下来,满身泥泞,累得腰都立不起来,腿都打战。看着满田秧苗株株挺立,心生欢喜。六月翠绿的稻田坦荡如砥,铺向天边,听取蛙声一片。我们双腿泡在水田拔草。七月顶着毒辣的太阳挥舞镰刀割麦子。弯着腰,绷直腿,左手拢住麦秆,右手持镰刀向内一拉,麦子就被割断了。麦灰直涌入鼻孔,耳边蚊子不断找空隙偷袭,背后太阳仿佛就近在咫尺,毛孔全部打开还是闷得透不过气,全身汗水直往下滴。割累了就冲到田埂边灌一阵凉茶水,清凉的茶水沁入心肺,抬头看湛蓝的天空,顿时觉得浑身清凉。十月原野金黄的稻浪滚滚待人收割。十一月灌冬水前,要将牛圈里的牛粪装到毛驴车上,一车车运到几里外的田里,分成圆锥形的小粪堆,盖上土,用锹拍实。朔风所到之处,原野一片枯黄。天高地阔,我就在寒风中唱起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水手们劈波斩浪的形象浮现脑海,我觉得我也是一名水手了,原野就是我的海。这首歌每天从校园广播飘出。歌的节奏和韵律已经植入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记忆。多少次,我和同学唱着这首歌骑行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唱着这首歌一起参加学校勤工俭学劳动。歌声回荡在玉米地里、挖鱼塘的工地上、剥甜菜的田里,也将永远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就用吉他弹唱,教学生唱这首歌,并把这首歌作为班歌,希望学生在困难和迷惘的时候看到希望,获得力量。农活很多,写作业只能等到劳动的空闲时刻。家里没有专门的卧室和书桌,我便趴在餐桌上借著昏黄的灯光看书学习。农村广阔的田野养育了我们,也锻炼了我们坚忍的意志,积累了生活的智慧,培养了我们热爱劳动、勤俭朴实的品格,孕育了我们的梦想。
我梦想走出农村,到大城市看看。最想去的地方是上海,因为家里的最现代化的缝纫机、收音机、永久自行车都来自上海。连木匠做的柜子也要在角上画“上海”二字,或许这样就显得高档吧。我梦想到真正的大海上当一回水手;梦想登贺兰山巅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梦想驾长车跨越贺兰山缺,看腾格里黄沙长云落日孤烟。
有风的日子,我和同学折风火轮在校园狂奔;折出比人还高的纸飞机,目送它从教室的窗户翩翩飞下。冬天晴朗的下午,我们会相约到田野背书。夕阳斜照万顷绿,如田田的荷塘。稻苗行列整齐,随风摇曳,水中一道道闪烁的光影与同学们来回踱步背书的剪影构成最美的图画。春天柳眉儿绿的时候,我们也会到学校北面的秦渠边看书。秦水汤汤东去,岸边纤纤柳枝随风婀娜起舞,尽情绽放展生命。摘一枚柳叶儿,夹在语文书里,心中思念着那个“她”。这柳叶不是辛弃疾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闲愁,也不是柳永杨柳岸的“冷落清秋节”的别伤。课间,我会刻意轻轻走过她的班门前。打水的时候偶尔碰面,会简单的问候一句,心里已经跳得七上八下。如果我正巧穿着那件打补丁的裤子,真希望宁可不要见到她。每年元旦,我们都会互送贺卡,写上鼓励与祝福。青春之诗,言简意丰不道破,心中回荡的是春开鹅黄的暖。我们在这暖暖默契中共同进步。回想起来,我们正如小说《柳眉儿落了》中的男生女生一般美好的情愫,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同事何少荣老师对柳叶情有独钟。他曾写:“若我是一叶柳眉儿,愿风干成一枚书签,夹在你的日记里,勾起你青春的幻想。”应该是我那时情感的写照。从小学到现在,我们一直是挚友,友情之线从书信连到微信,跨越山海。
假期里,我用农用三轮车卖过西瓜;背着一架海鸥相机,骑自行车走村串户为村民照相;跟车往返宁夏甘肃之间贩运胡麻,一路风餐露宿。那些社会实践,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感动于老师们的潇洒和敬业,中学毕业,我考入师范学校。我才知道有一个绝美的地方叫“图书馆”,最高兴的是借到心怡的书,最遗憾的是翻了好久图书检索表才查到的书被借走了。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百科我都会涉猎一些,在这里,我认识了普希金、果戈理、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泰戈尔。我喜欢上诵读宋词,尤其喜欢苏东坡的词。我觉得苏东坡应该属于北方,才能对得上关西大汉风格的“大江东去”。我很理解他“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无畏,读到这我就能联想到我们经常在雨中抢收庄稼的情景,岂知他经历的却是生死磨难。我不敢多读李清照的词,因为一读我就有莫名的伤感,她前期生活的美好让我甚至不能面对她之后戚戚惨惨的境遇。
读完《高山下的花环》我久久不能平静:好好的果树林要硬生生被砍掉,真是无言。赵蒙生把自己的军功章送给靳开来的妻子既让人感动,又让人难过,理与法的冲突让人纠结。特别是读到国产假冒伪劣的“臭弹”害死了可敬可爱的“北京”我真怒不可遏。鲜活的生命就那样逝去。战争背后的故事拷问灵魂,也让我更了解那个时代的缺憾。悲情和伤痛掩盖不住战友的真情,高贵的灵魂给人以力量。
我喜欢看《红楼梦》中宝黛的冲突对话,我同情贾宝玉的挣扎,理解薛宝钗的苦衷。我为《水浒传》中众好汉聚义梁山而拍手称快,也为一些“好汉”谋财害命血腥杀戮而耿耿于怀。这本书让我重新定义“英雄好汉”。我感觉“招安”情节真是施耐庵的败笔,制造“好汉”们悲剧的宿命,小说后半部,“好汉”充当皇帝的狗腿,天罡地煞蒙上一层俗气。我为茶花女和羊脂球的善良感动悲叹,她们不正是淤泥中亭亭的莲吗?我读《复活》,一路为玛丝洛娃捏把汗,看《魂断蓝桥》,为玛拉的陨落惋惜。同样面对风雨坎坷后真爱的彩虹,为什么跨越藩篱勇敢地爱就那么难?看完《简·爱》,我不再担心老师同学们看到我裤子上的补丁,也不再为自己的矮个子而苦恼,我只想做一个更真实的我,一个将幸福的闪电送给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的我。我朗诵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能把自己感动得流泪,这得益于老师们的熏陶感染。我总是习惯于走路靠边,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竟被同学们推举做合唱比赛的主持人。再后来,我居然敢参加全年级演讲比赛并荣获第一名。我把一篇名为《远去的锯土声》的作品朗诵给全班同学。那锯土声来自德国人锯走的艺术圣殿敦煌的壁画墙!我读得痛心疾首!那锯肉之痛如在昨天!
香港回归那天,校门外餐厅老板特地将店里的大彩电搬到街边,一大圈学生围坐。当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主权交接仪式台,声音铿锵、底气十足地对英军通报:“你们可以下岗了,我们上岗!”大家禁不住欢呼,高唱:“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青春的梦,如家门前走过驼队,驼峰剪影犹在,铃声悠远……
芳华如梦,如今站在不惑之年的门槛回望那段激荡的岁月,读书无疑是那段青春岁月最宝贵的记忆。读书让我穿越时空,领略社会百态,感受作家深刻的思想。读书引发我对现实的思考,给我人生的智慧、心灵的洗礼,给我增添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和动力,丰富了我的情感,奠定了我人生的价值观,让我人生的脚印走得更坚实。
青春有梦,我愿守护青年一代的梦,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