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与虚

2019-12-13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功业盛满功成

●叶春雷

孟子在《尽心上》,有这样一段话:“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翻译过来,就是:“用春秋时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大臣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并不自满,这样的人就远远超出一般人。”

这就是所谓“视盈若虚”,盛满中能保持虚静谦卑,是一个人很了不起的品质。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非常缺乏的。多的是自以为是、自矜功伐、自吹自擂、自高自大的人。其实,在道家,对这些骄傲自满的家伙,是很看不上眼的。《道德经》中,多处提到盛盈的危害。譬如在第九章中,老子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而在第四十一章中,老子更是明确指出:“广德若不足。”

老子反对盈满,强调“不盈”。他认为“不盈”的最大好处,是“蔽而新成”,换个词,就是“推陈出新”,也就是不断进步。反推一下,就会发现,“盈”的害处,就是不进反退,甚至可能一败涂地。为什么“不盈”会“推陈出新”?我感觉,恰若《诗经》里提到的,只有“不盈”,做人做事,才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就是始终保持一份自我警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能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自然就会“蔽而新成”了。

就这个意义上,“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万物运行生长的必然条件。道家贵“虚”,道理就在这里。老子曾经打过一个比方,阐述“虚”的价值。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把天地比作一个风箱,里面是空的,却又不会穷竭,一旦发动起来,就会生生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地指出,“虚”其实是天地万物不断更新“蔽而新成”的最重要的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虚”,不盈满,他才会像大海一样,不断吸纳新的水源,从而促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大而深邃。庄子将这种充满生长力量的“虚”比作一面镜子,他说:“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所谓“应而不藏”,就是始终保持内心的虚空,不自满,不骄矜,这样才能做到“胜物而不伤”,像一面镜子,看起来空空如也,却如苏轼说的“空故纳万境”,一颗心博大而深邃,来者不拒。

相反,若是一颗心变得盛满,就不可能再吸收新鲜的东西。来者皆拒,唯我独尊。大家想想,若是这样,这个人还有未来吗?特别需要指出的,有人在功业草创期,还是保持了虚静的,但是一旦功成名就后,就盛满起来。但盛满的结果,自然是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所以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越是志得意满的时期,越是要懂得“虚”的价值。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针对那些已经取得了很大功名的人说的。老子想告诫这些人,功名再显赫,也已经成为过去时,重要的是保持“虚静”,吸纳更多新的东西,争取更大的功业,而不是坐在已有的成绩上目空一切。

有些人之所以对“虚”不感冒,喜欢“盈”,我觉得还有想表现自己的心态在作怪。在这些人的心中,只有“盈”甚至是“溢”了别人才会看见,别人看见了我的成绩,我的脸上才有光,若是始终保持“虚”,别人看不到我的厉害之处,这不是自我埋没吗?其实这种想法是挺幼稚的,也非常危险。

如果一个人做事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或者说羡慕,这种做事的动机本身就是不对的。领导强调“功成不必在我”,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若每个领导都是“功成在我”,做事难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表面看这个领导确实做了些实事,不仅自己脸上有光,也可能有提拔的资本了,但结果损害的却是百姓的利益。只有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虚静”,做事不图眼前的名利,不追求被人高看,被人颂扬,那么,他做事就必定是从长远着眼,必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人,即使当前默默无闻,总有一天,他会发出灿烂的光芒的。

猜你喜欢

功业盛满功成
剑麻花二首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盛满声音的瓦罐
盛满声音的瓦罐
“功成在谁”不重要 “功成有我”方可贵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爬出来的光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