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研究

2019-12-13徐竹棉

法制博览 2019年2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徐竹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前言

法治社会作为社会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的最强音,因此多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需要面对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经转移,百姓想要生活更加美好就需要将法治由静态转为动态,还要加强个人的专业法治思维,引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治国,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认识到以腐治国的重要性。人们如果可以真正将法治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影响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还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普法课题中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建设,特别是在新时代他们法治思维的建设。

二、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

(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现状

当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不重视。目前学校主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学高校为社会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比较注重专业的培育,有时会忽略思维方面的培养,特别是法治思维的培育。因此大学生可能会相对缺乏法治思维。大学生在校园中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对未来有所规划,而高校的辅导员、指导教师担任了对他们思维引导的职务,从专业的角度去引导他们的法治思维。目前高校还开设了系统的培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治思维进行培育,保证教育工作可以有序安全的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就是创新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力不足上。在培育到学生法治思维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一旦课程不新颖,内容陈旧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认知差,无法树立全新的法治思维。高校目前对学生的教育还比较传统,教师主要授课内容是专业课,但是目前社会缺乏的是综合性人才,对人才的总体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校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想要改变时代形成的传统思维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具有法治思维的环境。

(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法治意识比较薄弱,由于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接触到的校园生活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也需要他们了解法治,并且拥有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制建设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自身需要了解法治建设的内涵意义,并且结合相关的知识拥有法治心态、法治观念、以及法治知识,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获取知识。学校需要开展专门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形成相关的思维能力,还要对缺乏法治观念的学生进行重点的培育。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人才竞争的中坚力量,想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对他们的法治思维进行培育,最重要的是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完善学生的法律素质修养,在培养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强化人们对思想、情感和行为意识的感知,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协调权利与义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最主要是人人都认同平等的概念。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其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首先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他们在学习法治思维时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能够接受科学系统的培养,自觉肩负起建设法治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责任的执行者,成熟的法制意识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间接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保证校园和谐

想要保证校园的稳定和谐需要调节学生之间的氛围,首先的同学之间需要和睦,处理不同的问题不能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高校中的矛盾化解也需要法制意识去影响。学生们了解到应该用平等的思想去降低校园中的暴力事件,满足学生的客观稳定要求,合理调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想要校园稳定和谐发展的根本是提升高校之间的法治力量,想要高校和谐不仅需要学校努力还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中发展。

(三)加强家庭平等

家庭的平等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改变。在古代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明确的等级界限,不论是亲属还是邻里之间都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关系,但是在当下,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时平等的,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法律上讲,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他们需要履行监护责任保证子女的健康,平安。子女也要经常陪伴父母,这是强制性的规定,必须要遵守。这种法治思维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联系,也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

(四)保证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上,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时需要在法治的背景下进行,强化自身的法治思维,坚强法治人格,坚决用法治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奉献者。作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大学生更需要宣传、践行、推动法治建设,帮助社会尊重他人,保证适合秩序和公共利益。

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大学生加强法治思想的建设,因此想要加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需要加强法制意识的宣传,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从社会大环境中深入开展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强化法治宣传,培育法治思维

加强法治宣传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宣传法治思维。为学生创造法治氛围,在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法庭,以达到宣传法治的作用。传播法治思维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采用多种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和发展,利于学生学习马克思法治理念,从马克思主义中总结法治经验和教训,从而揭示治国的根本方略和治国本质要求。又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要依法治国,法治思维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扩展法律知识,全方位了解法律的最新条文,还能利用漫画、广告、微电影等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

(二)构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思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上,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建设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法治社会。“法律至上”的思想指的是在公共领域开展各项具有权威效力的活动。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学习更具有权威性、规范性、法治性的知识,保证社会整体活动可以有序的开展和进行。构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需要利用法律知识处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学生需要了解生活的热点,从问题中分析他们存在的法律常识,在法律只是中认识到法治思想的专业性,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除了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法律规则,从而形成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调节家庭氛围,培育法治思维

想要大学生建立法治思维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一定的氛围。首先需要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师长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明确自身的法治信仰,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法治思想,了解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更好地调整学生的家庭氛围,坚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法治思维养成环境。学生学习法治思维可以通过一种平等的方式从家长身上获得。传统的家庭文化讲究“长幼尊卑”而法治思维下的家庭体系是“人人平等”,因此家庭需要转变观念,形成一种更加民主的家庭氛围,并且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自由平权的,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关系的平等性。家长也需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在学生启蒙时就要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改变从前的传统教育理念,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积极地参与到法律工作建设中去,转换学习的视角,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律思考。在参与法治活动时学生也需要以自身的行动作为实践的能力,面对各种事件需要培育自身的法律道德模式,按照规定的思想道德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建设。

(四)完善法治认知,培育法治思维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推进社会法制建设,还有义务发展法律知识,因此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履行法律义务,在法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行法治建设。法治化的管理是在高校背景下进行的,不论是校规校纪还是社会上组织的各种选举等公共活动都需要学生参与。利用法治思维,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法治思维中。学校也要自觉放权,保证决策的合理有效,从而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法治氛围,从高校的教学配置、教学资源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保证个人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教学资源和知识,在今后参与法治活动时更加合理有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想要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可以加强法治宣传,构建学生的法治意识,从培育的角度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与成才,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环境发展状况。在培育法治意识时需要高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入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为建设法治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些培育的经验方法。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