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洱精神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
2019-12-13
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源于“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屹立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它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普洱精神即“包容开放,团结拼搏”,体现的是当代普洱人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一、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是普洱精神的思想与动力源泉
(一) 建碑历史
普洱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且少数民族种类(支系)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还未对普洱少数民族的族属、族称进行识别与归类,因此1951年时普洱专区的少数民族种类多达57种。新中国成立初的普洱情况错综复杂:普洱地处边疆的地理位置为西方某些国家入境对中国进行文化浸透提供了便利;国民党残余隐避在边境一带企图拉拢普洱少数民族头人进行反动破坏活动;少数民族种类的繁多且各自为王,为解放初期的普洱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较深的民族隔阂,相互之间时常发生械斗且鲜有往来。因此,为了达到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目的,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50年8月,普洱专区动员组织43名民族头人及代表参加西南各民族代表团晋京观礼。43名民族头人及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接受了毛主席亲自赠送的毛呢大衣、衬衣、皮鞋等物品。并在国庆节当天于天安门城楼上观看了国庆大阅兵仪式,之后参观了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深切感受到了党对各民族的关心、重视以及祖国的日益强大。回到宁洱县城后,举行了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并以少数民族特有的剽牛盟誓的方式将各民族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决心镌刻于一块石碑上,这块碑便是享誉全国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二)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深远影响
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感召下,各民族头人回到各自领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号召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要听党的话、跟党走,为了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共同团结奋斗。不少少数民族代表为了捍卫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佤族代表岩火龙努力劝说头人父亲归顺中国共产党,在多次苦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饮弹自尽;傈僳族代表李保面对国民党残匪的威逼利诱与残酷刑罚毫不动摇,坚韧屹立于被活埋的土坑里七天七夜。他们都用生命践行了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言,谱写了壮丽的民族团结之歌。新中国成立后,过去饱受封建压迫、外敌侵略的普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对待,相互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团结进步谋发展。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普洱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为了边疆的稳定、祖国的繁荣、家乡的建设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代代相传。据统计,“1950年到1952年的剿匪斗争中,各族干部群众支持普洱边防区人民解放军部队,英勇作战达250余次,歼灭境内外残匪36股,共1万多人,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防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1]民族团结誓词碑为普洱发展各项事业的凝心聚力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石。
二、普洱精神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延续
民族团结誓词碑身在普洱,属于云南,更是全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总体象征。因此,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具有普适性,是全国各地均应秉承的精神。而只有将其细化为适用于各地、贴合各地特性与时代特色的实质精神才能继续有效地延续和践行下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熏陶下,普洱各族人民逐渐积淀出了“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它便是在秉承和延续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实质原则下,贴合时代发展和新时代普洱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的产物。因此,普洱精神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一脉相承。
(一) 包容开放
1.包容。包容就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彰显了普洱各族人民“大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2]。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各少数民族的包容。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包容并接纳各自存在的差异性。普洱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1953—1956年底,思茅地区全面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别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共同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普洱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有的地区仍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针对这种复杂而特殊的情况,在党的关怀下采取了两种方式,逐步开展民主改革。一是直接过渡。对处于家长奴隶制或正向封建制过渡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木嘎、新营盘、糯福、竹塘、拉巴、文东、上允等区、乡,西盟县,孟连县除傣族居住的坝区外的地区,江城县的瑶家山实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改革。二是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已进入封建领主和地主经济的地区,实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革命。通过自上(民族上层)而下(群众)的和平协商和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废除封建领主(地主)土地所有制,取消一切剥削方式和封建经济特权,对领主、地主实行赎买政策[3]。 包容的政策让各族人民顺利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从此普洱各族人民之间的地位平等了,都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各民族在普洱大地上和谐相处,相互间平等交往交融。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其次,普洱各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包容,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由于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从而对自然万物怀有敬畏之心,始终爱护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使如今的普洱气候宜人,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0%。再次,普洱各族人民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共生,普洱市9个县都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6种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友好平等相处,和谐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化绽放出夺目光彩。
2.开放。只有拥有包容之心的民族,才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从而才会拥有愿意打开视野看世界的意识。开放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彰显了普洱各族人民“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理想抱负[4]。开放是走出去,是请进来,是勇于开拓创新。60多年前普洱的那群少数民族代表们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出自己统治的部落、走出深山,用开放的眼光看到了新中国的飞机、大炮和工厂,见到了万人爱戴的国家领导人,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从而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他们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思想得到了解放。如今的普洱地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心、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普洱各族人民开放的观念愈加强烈,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独具慧眼的普洱各族人民巧妙地将少数民族歌舞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老达堡文化脱贫的典型;一个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来游客流连忘返;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让人们爱不释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普洱人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将普洱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世人共享。
(二) 团结拼搏
1.团结。团结就是诚信友善、同舟共济,彰显了普洱各族人民“爱国奉献、天下一家”的伦理共识[5]。历史上普洱各族人民每当遇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的入侵时都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压迫与侵略。但仅仅只是局部的、几个部落或者几个民族之间暂时组合而成的抗争队伍,随着抗争结束队伍随之解散,并没有形成广泛而长期的团结协作的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各民族及党政军代表们在人民群众的见证下,歃血为盟立下的坚定誓言形成了强有力的精神引领,牢牢将普洱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在今后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共同携手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当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企图扰乱广大人民群众的视听与思想时;当民族分裂主义企图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时;当地震、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让各族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时;当有的兄弟民族同胞依然摆脱不了贫穷的困扰时,普洱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地坚定跟党走,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思潮;始终维护民族团结,以安定的秩序维护国家统一;面对天灾人祸齐心协力恢复重建;脱贫攻坚之路上相互帮扶,坚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分你我,无私奉献。为普洱的绿色崛起、跨越发展凝心聚力。
2.拼搏。拼搏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彰显了普洱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信图强”的高尚品质[6]。“我们26种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此段民族团结誓词碑誓言的最后一句话便充分体现了普洱各族人民具有的拼搏精神。秉承着誓词碑精神,普洱各族人民面对前进过程遇到的艰难险阻时毫不畏惧,始终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一股拼劲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大国茶匠、普洱少数民族企业家董祖祥,所致力打造的高品质生态有机茶远销欧盟、美国、日本。普洱少数民族企业家们呕心沥血打造的“爱伲咖啡”、“祖祥高山”等民族品牌是普洱向世人亮出的绿色有机生态名片;素有“云南核心药库”之美誉的普洱,目前拥有白及、重楼、黄精、龙血树、鹿仙草、三七、沉香、天麻、金银花、七叶莲等已知药用植物1000多种,一代又一代普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接续奋斗,将民族传统医药学发扬光大;普洱各族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转化为软实力,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陆中央电视台,并在22个国家播出,原生态歌舞《佤部落》 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巡演,《阿佤人民唱新歌》 《快乐拉祜》 和《想那个地方》 等民族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勤劳智慧的普洱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家乡的建设中拼搏进取、敢于创新,在诸多领域都绽放出夺目光彩。
三、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路径分析
(一)培养新时期引领普洱精神的少数民族干部
“各民族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民族干部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主人翁的作用。”[7]普洱市少数民族干部在普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因此他们更容易走进各族人民做深做实各项工作,他们是紧密连结党和各族人民的纽带。截至2018年12月,普洱市少数民族干部有9762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6.7%。新时期普洱所面临的众多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工作局面,更加考验各级少数民族干部的道德品行、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综合素养。因此,在新时期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的关键。普洱市于2018年被国家民委授予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的光荣称号,是全国第一所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所在地。充分发挥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的阵地作用,在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中以民族团结誓词碑及普洱精神作为引领,充分挖掘普洱丰富的民族团结及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现场教学基地,突出现场教学,以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教学、激情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让学员们在形式多样且内容生动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与普洱精神的实际存在和重要意义。从而培养造就一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繁荣稳定,政治坚定、素质优良、能力出众、影响力和凝聚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二)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新时期建设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普洱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教育中,侧重教学的是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广大普洱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对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历史的学习与认知。不少普洱的青少年甚至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深入学习与了解普洱民族团结史,是作为一名普洱人或者在普洱工作、学习、生活的普洱市民的基本人文素养,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也是新时期巩固边疆繁荣稳定之根本。因此,普洱应当根据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的特点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加强对普洱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让普洱人加深对普洱26种少数民族多彩的文化及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历史的了解,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光辉岁月以及先辈们崇高的家国情怀。从而深化普洱人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认识和“五个认同”,了解如今民族团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升作为一名普洱人的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为普洱各项事业添砖加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以普洱精神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
大力弘扬普洱精神是秉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重要路径。因此将普洱精神转化成普洱各族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不竭动力,便是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实际行动。在普洱精神的广泛宣传和教育中,巧妙融入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浓厚氛围,倡导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风范,发扬同舟共济、自信图强的品质。用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充分发挥普洱在民族团结方面所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时代风向,不断激发普洱各族人民的干事热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最终达到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目的。立足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及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优势产业,打好民族文化牌。增强普洱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自信。
普洱各族人民是普洱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在践行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继续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携起手来共同践行。以普洱精神及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精神引领,在普洱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过程中,继续秉承与大自然包容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开放创新的视野、团结互助的风范、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勇往直前。并继续巩固与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的创建成果,努力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再立新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