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2019-12-13张夏晓

法制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助学资助诚信

张夏晓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属性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权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国家应提供机会和条件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虽然宪法规定平等,但是平等的影响因素除了法律外,还有家庭、机遇等条件。教育公平关系到每个家庭,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高效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学费和住宿费的信用贷款①。信用贷款是指对学生而言,只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目的是充分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习,不因贫困而失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经借款学生、国家开发银行、学校、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议一致,订立国家开发银行高校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合同条款包括借款金额及期限、借款用途、本息偿还、提前还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其中借款学生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借款学生提供的材料均应真实、完整、准确、有效。合同各方当事人受合同内容的约束,按照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二、法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法律双重属性

诚信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多部法律对诚实信用作了明确规定。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社会道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道德属性,另一方面也有着法律属性,有利于从自律和他律角度规范调整民事法律活动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被认为是民事活动领域的”帝王条款”。

讲求信用、信守承诺是公民在生活中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是公民应遵守的法律准则。在《民法总论》中写到“社会秩序谓为社会存立发展必需之一般秩序,包括公的秩序及私的秩序。‘公序良俗’及‘诚实信用方法’,即示此原则之公私两面②。”诚信,当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结合时,要求所有的民事主体在进行法律活动时,行为真实不弄虚作假,不欺骗,符合实际情况;当事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在规则内承担约定的责任,认真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诚实信用原则外延广泛,能够弥补法律滞后性的缺陷,通过自律与他律结合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助学贷款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在助学贷款中大学生缺乏诚信的表现有多种,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材料弄虚作假,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目的,享受国家贴息政策,在申请助学贷款环节材料弄虚作假,捏造贫困事实或者隐瞒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取得国家助学贷款。二是部分贷款学生在毕业后不履行助学贷款合同中的义务,更改个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后,不按要求在助学贷款系统中更新;借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不需要个人偿付利息。助学贷款从学生毕业当年的7月1日起开始计算利息,部分学生未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利息;少数学生独立工作有偿还能力却拒绝还款,违反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认为只要不买房不买车不办贷款征信有问题也没什么影响,恶意欠款。小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不重视个人信用,甚至觉得个人得到国家资助是政策优势,不还款没有影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三、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教育对策

2018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25.54亿元,是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工作的两个重点是精准扶贫和资助育人,不仅要给予学生物质帮助,还要重视精神帮助,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感恩社会奉献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多方努力深入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

1.深入挖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资源,加强理论认知。业无诚不兴,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要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阐述传统美德中关于诚信的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向优秀人物学习,加强道德修养。随着社会发展诚信也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重要的法律原则,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育规则意识,使之意识到诚信对于个人品德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道德自律,自觉遵守规范,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思政课教师发挥育人的积极作用,创新诚信教

育的方法。目前关于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专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地域、兴趣等特点,创新教堂教学。鼓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诚信征信基本知识,学会辨别是非黑白,重点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明确违约的法律后果和影响,培育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纳诚信美德,在行为上遵守诚信规范。针对诚信的社会焦点事件热点问题开展师生互动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教师积极回应学生的困惑和疑问,推动诚信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3.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中与助学贷款诚信相关的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辅导员工作在一线,深入了解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精准施策,核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家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珍惜国家资助。利用新媒体等方式普及宣传金融征信知识、法律知识、失信违约后果等。

(二)构建大学校园优良育人环境

内外因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重要哲学道理,内外因辩证观点认为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构建大学校园诚信育人环境有着积极作用。诚信教育的育人环境,包含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训、教育规章制度等。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加深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张贴海报、案例宣传等方式,强化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教育,普及助学贷款和诚信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挖掘校内资源,大力宣传师生诚信自强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的力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德育与学业并重,进行德育考核和评价,对于违反诚信的不良行为按照规定进行相应惩罚,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追求,是法律中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使诚信成为广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诚信为青春添彩。

[ 注 释 ]

①《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手册》编委会.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手册[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1.

②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9-41.

猜你喜欢

助学资助诚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