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移风易俗的那诺实践与经验

2019-12-13

创造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一、那诺乡传统风俗习惯的问题审视

玉溪市元江县那诺乡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群众十分重视丧葬仪式,大操大办,借债举丧的现象较为凸显。“2016年,那诺乡党委政府在全乡6个村(社区)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丧事费用平均到全乡4168户人家,户均达1200元左右,办一次丧事支出超过10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靠借钱来操办丧事者大有人在。”

攀比成风的丧葬传统,给那诺乡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增加了地区脱贫攻坚压力。一方面,巨额的丧葬费用不免增加了当地群众致贫的风险,另一方面,原本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往往因为“随份子”而返贫。二是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葬礼举办过程中,丧事所在的村庄每家每户都主动承担5-7人的食宿接待,使本来生活就不算富裕的村民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加之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也需要返乡参加葬礼,葬礼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严重影响地区群众的生产与工作。三是容易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地群众热情好客,浓厚的酒文化无形中助长了婚丧嫁娶中群体饮酒行为。过渡饮酒所引发的如酗酒滋事、打架斗殴、聚众赌博之事不在少数。

二、那诺乡移风易俗的善治实践

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习惯性和传承性特征,在边疆民族地区,风俗习惯还兼具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特征,革除旧风俗并不容易。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同时兼顾地域文化、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找准突破点,因势利导,集中发力,层层突破,是那诺乡移风易俗的善治实践的逻辑机理。为响应国家移风易俗的要求,扼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2017年,那诺乡党委政府将移风易俗列为重点工作在全乡全面展开。

(一)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宣传引导。那诺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任副组长,有关乡干部、村(社区)干部为成员的“移风易俗·树新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一支由乡哈尼族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指导员、村(社区)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工作组走村入寨,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汉语哈尼语双语广播、宣传车进村入户、开辟思想文化宣传长廊、粘贴宣传标语、宣讲团宣讲政策法规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宣传,积极向广大群众倡导丧事简办。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算清丧事简办的经济账、时间账和人情账,逐步使“厚养薄葬”的理念深入群众心中。

(二)抓住关键群体,发动有效力量。“摩批”是那诺乡哈尼族社会中从事传统宗教祭祀活动的祭师,他们不仅是地区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哈尼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在地区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在政府的政策宣传和正确引领下,“摩批”主动担当起哈尼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正言者,从自身做起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成为乡风文明的领头羊、引路人,极大地降低了地区群众工作的难度和阻力,避免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三)发挥群众自治,党员率先示范。为推进红白事移风易俗改革,扫除脱贫攻坚“拦路虎”和乡村振兴“绊脚石”,2017年初,那诺乡在6个村(社区)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理事长的红白理事会,采取“党建+红白理事会”模式,按照“三三制”原则,挑选村组干部和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众代表担任理事会成员,实行理事会成员包村制度,全程参与和监督红白事的办理。同时,基层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带头履行新制度,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进村入户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宣传、动员,与群众签订承诺书,共同承诺按新规矩办事。2017年那诺乡移风易俗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丧葬费用一项就节约农户开支450万元以上,相当于全乡人均少支出244元。

制定村规民约,重塑文明新风。那诺乡在充分尊重当地群众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制定了10项条款的红事简办制度和13项条款的白事简办制度,并将其列入村规民约,同时从补贴发放、公房租用等方面制定惩罚措施。各个村寨不再单独举行民族传统节日,而改由乡镇党委组织群众在每年的重阳节集中庆祝,逐步实现移风易俗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建设。如今,在婚丧从简、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倡导下,当地群众每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3-4万元,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三、那诺乡移风易俗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群众是移风易俗的实践主体,群众支不支持、拥不拥护便成为移风易俗有效推行、顺利实践的关键。透视那诺乡移风易俗善治实践的逻辑机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诺乡移风易俗的基本经验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扬弃”的基本观点破旧立新。风俗习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最坚韧的地带,因而传统习俗的变革与重塑便成为移风易俗系统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获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就要对民族传统习俗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定位,既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因循守旧,要秉持“守”与“变”的基本逻辑,即坚持“扬弃”的基本观点--“既保留又克服”。在践行中既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冲破传统实现“破旧”,又要在汲取精髓、继承延续的基础上“立新”。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受益者、宣传者、支持者和拥护者,让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在新时代嬗变为传习性、扩散性、教化性和持久性的良风善俗,是移风易俗善治实践得以真正认同和付诸实践的基本保障。

(二)坚持抓住关键群体用以带动整体。宗教信仰是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宗教教职人员在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教育、劝化、指导作用,其政治倾向、言行品德、宗教修养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和思想导向作用。因此,移风易俗的推行要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政策宣传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爱国热情和爱民情怀。坚持抓住关键群体用以带动整体,让他们积极主动成为党的政策的支持者、拥护者、宣传者和践行者,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关键性因素。

(三)坚持先进性引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探索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同时,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行典型引路,扫除移风易俗的“绊脚石”和“拦路虎”是移风易俗取得了显著成效的政治组织保障。

(四)坚持村规民约与规范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村规民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尤其是推进广大群众认可、充分反应传统习俗的村规民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并着力建立长效机制,辅之于一定的奖惩措施,使制度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和规范性,积极发动群众汲取、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良风善俗,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和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乡风治理之村规民约建治研究*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对村规民约体系重构的思考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