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019-12-13

创造 2019年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总书记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还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它将“人”与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将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人民群众的身上,而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家们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或少数天才人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上,我党独创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我党一贯秉承的群众路线。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讲话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他有关民生的多次重要论述中均引用了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文化。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战国时期《文子·上义》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阐明了我党90多年来一直坚持人民的立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中,习总书记引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指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向来都是互相的,党员干部如果能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那么人民群众必然会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北宋苏辙《上皇帝书》中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在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当下的改革开放阶段,关心群众和关注民生都是我党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民生问题深受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视,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深深地撼动了毛泽东同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长期的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我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一群众路线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极其重视民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此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等重要思想论断,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提出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二者良性循环。”可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民生的改善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经济方面具体体现在收入分配上,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我党历来重视人民的收入情况,致力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把经济这个“蛋糕”做大的同时,注意将“蛋糕”切好,进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尤其是针对当下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从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而且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等群体收入,形成橄榄形的分配格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人民的生活有了强大的经济制度保障,生产积极性也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日益上升,幸福感也随之上升,习总书记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经济惠民措施不断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政治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曾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心系百姓,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秉公执法,为民办事。民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而应该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利民的大小事上,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和担当,踏踏实实为民谋利益。反腐倡廉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大壮举,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党员干部廉政为民的一大倡导,它一直在路上。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反腐倡廉增添了新的内容。首先,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关键在“常”和“长”二字,要坚持经常抓和长期抓,不断铲除反腐败滋生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其次,习总书记提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也就是说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涉及到什么人,一律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最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习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也是普通人民群众的一员,他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在其位谋其事,不允许任何共产党员利用职务之便享受特权、谋取私利。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反腐败进入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检举和揭发有关腐败行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反腐倡廉的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说,习总书记对反腐倡廉的贡献无不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三)文化方面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的重要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内在的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广为传播,人民群众在其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力量不容小觑。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文化宣传和文化创造要以人民为中心。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感人事迹和奋斗生活,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服务于人民。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它的繁荣依赖于人民群众,习近平坚持在文化中以人民为导向,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四)社会方面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并且阐明了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此外,还对莘莘学子寄予厚望,鼓励他们放飞知识与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成为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地区的人口占主要比重,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未全面引进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百姓,在主持会议中多次强调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性,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到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2017年8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和发展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好医改攻坚战。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来说,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住房保障等内容。据人社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另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多年持续上调,居民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也在逐年提高。居民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也在逐步扩大,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全覆盖,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超过50%。据统计,2017年底,全国统一发行的社会保障卡实现省份全覆盖,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0.88亿人,普及率达到78.7%。社会保障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得到进一步落实。

除了以上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还表现在食品安全和就业等方面。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十四大战略”,其中就包括食品安全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由过去的“吃饱”转变为现在的“吃好”。开始看重食品的营养搭配,习总书记强调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要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社会和谐之基,是国家稳定之策,习近平强调指出,加强和改善民生,特别要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据人社部调查,截至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6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人。

(五)生态方面

十八大的两大亮点莫过于提出了“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之后,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提到“生态”这一词,发表过众多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和论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进而成为新的民生问题。近年来,由于一些工厂废气的不达标排放,造成许多地区“雾霾”问题频发,人们对此议论纷纷,甚是担忧。因而,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合理妥善地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期盼。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和十九大报告中都曾指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重要论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这一论断并未过时。我们不但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还要想办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方说,山西的右玉,曾经风沙弥漫,暗无天日,在历届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进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下,如今绿树成荫,还享有“塞上绿洲”的美称,更是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右玉精神。如今的右玉,绿水青山可以算得上当地的金山银山,由于当地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右玉成立了全国较早的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还开辟了林木类产品加工增值的新途径,带动了当代经济的发展。同时,右玉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如今成为AAAA级景区。习总书记在2017年6月考察山西时,高度赞扬了右玉精神,希望将右玉精神发扬光大。右玉精神的背后就是一种生态保护精神,发扬这种精神,就是要保护生态。习近平指出,对待生态环境要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美丽中国。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远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民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我国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力发展经济,力求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创新了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在经济、政治、文化、就业、教育、医疗等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方面的民生内容。同时针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情况,加大教育和扶贫力度。因此,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一思想拓展和细化了。

(二)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各项事业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那就是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又该怎样坚持和发展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简单来说,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变的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很明显,这一转变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扩大化,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文化方面,还包括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所追求的各个方面,包括一些新需求,比如:食品健康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的需要。新思想中的“十四个”坚持,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无不显示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民生思想,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这一新思想中不难发现对于人民群众的有关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民生的部分,是对这一思想的民生部分的具体细化,它涉及到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体表现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中国梦的实现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而且为落实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经济、政治、教育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具体策略。据统计,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反复出现了145次,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更是一共出现了203次,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心系人民”,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十九大报告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习总书记说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期盼,中国共产党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又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当然,人民群众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同样,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里面涉及到的惠民政策和策略会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因事而化。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总书记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