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儿子变形记
2019-12-13冉双国
□冉双国
“妈,我给你银行卡上打了两万块钱,你和我爸在泰国那边好好玩玩吧!”
“我们带的钱够了,你打啥钱吗。”
“看来你这个榆木儿子真的懂事啦!”
“一边去,我儿子就不是你儿子。”五师八十九团退休职工陈桃花挂了儿子的电话,便和丈夫杨国胜抬起了杠。
说起杨国胜和儿子杨和龙,父子俩的关系真像是两对头,话还得从13年前说起。
2006年,上高一的杨和龙因长期在学校打架闹事被开除,父亲杨国胜狠狠地抽打儿子一番后,还是托人送到阜康的一所高中,本想着远离家乡一起贪玩的熊孩子,会变得老实点。可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到一个月,杨和龙又在学校打架惹事了,传唤家长到学校去。父亲坐了一晚上的火车才赶到学校,可儿子早已离开了学校,给宿舍学生留下纸条,说是到乌鲁木齐去打工。杨国胜寻找无门,便回家了,杨和龙真正成了父亲眼里的榆木疙瘩。
不经意半年过去了,杨和龙的妈妈陈桃花再也等不急了,便托乌鲁木齐市的妹妹和大女儿,尽力想办法把儿子找回来。果真又过了半个月,大女儿打电话说弟弟找到了,杨国胜虽说生气,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总算有了儿子的消息。数日后,杨和龙在姐姐的陪同下回家了,可父亲总是气不打一起来,时常给儿子绷着个脸,父子俩的关系很是僵化。
父子之情总是打断骨连着筋,儿子总不能就这么一辈子吧,杨国胜暗自思索。转眼到了来年的春天,杨国胜又给在甘肃武威工作的叔叔打了个电话,看能不能找个技校让儿子学个手艺。很快,杨和龙在父亲的安排下,到武威一所畜牧兽医学校学习兽医。
眨眼两年过去了,杨和龙总算是拿上了畜牧兽医专业的中专文凭。回到家乡后,杨和龙能干点啥呢,照样是没处就业。
2009年的春天,在连队数得着承包大户的杨国胜,又把儿子交给连队农机能手王端高,让儿子学习农机驾驶技术。
蛇有蛇道猫有猫道,虽说杨和龙调皮好动,可跟师傅学习驾驶技术一点也不逊色,从春播开始,师傅怎么教他就怎么干,眼明手快的他很快学会播种技术,并得到了承包户的好评。
看到儿子有了一点小进步,杨国胜心里暗自高兴,可从不给他好眼色。2010年,在亲戚朋友的建议下,杨国胜花14万元给儿子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754大型拖拉机,并配齐了播种等农机具,成了连队的一名农机驾驶员。
田野里的锻炼,让杨和龙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机车上没活的时候,他就认真帮父母在棉田干活。2010年棉花收获季节,杨和龙意外在棉田里“捡了个”媳妇,一个来自河南的拾花妹,看上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杨和龙,加上在河南老乡的介绍下,这门亲事很快如愿以偿了,当年冬天,杨和龙去河南完了这门亲事。
婚后的杨和龙,以不怕脏,不怕累的干劲,决心甩掉父亲眼里的榆木疙瘩。儿子的进步和儿媳的勤快能干,杨国胜看在了眼里,他考察儿子儿媳一年后决定当甩手掌柜。
2013年,杨和龙的母亲退休了,家里只剩下100亩棉花地。杨国胜对儿媳赵艳红说:“现在我把地和车都交给你们了,你可要盯好杨和龙,我始终放心不了他,有啥事你就给我讲。”随后,杨国胜两口子就离开连队,再也不掺和儿子儿媳的事,自己到一家企业当门卫。
花红草绿随长风劲舞,六年一晃而过,这六年来,杨和龙小夫妻俩继承了父母的产业后,好像有用不完的劲,播种机车在连队每年是干活最多的,棉花产量也是连年丰收,两项加起来每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前不久,杨国胜夫妇俩在女儿的陪伴下到东南亚国家去旅游,临走时,杨和龙给了母亲三万元,怕不够用又打了两万元,这让老爸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便和妻子开起玩笑来。
八十九团十三连连长兰辉说:“杨和龙是个很有眼光的年轻人,在连队播种机车上第一个安装了GPS卫星定位导航仪,和职工合伙购买了棉花打包机,今年他还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是我们连队的年轻创业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