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的绿色化设计实践
——以宜都市会展中心项目为例
2019-12-13唐丽王越
唐丽 王越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绿色设计发展理念
1.1 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优势
1.1.1 政策优势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筑行业升级优化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颁布图集,鼓励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目前,各个建筑类型中均已出现大量装配式建筑实例。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兼具装配式建筑与钢结构建筑的优势,同时可以缓解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
1.1.2 质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优秀的抗震性、抗风性、可修复性,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相比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自重更轻,可以节约基础造价;力学性能更优越,便于实现大空间灵活分隔的要求。
1.1.3 效率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构件更易于标准化生产和现场拼装,可以大幅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工期、节约时间成本,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1.1.4 可持续性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钢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减少了水泥、砂、石的使用量;可以有效减少建造过程中与建筑废弃后产生的垃圾。装配式钢结构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施工污染,提高建造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2 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前景
装配式钢结构具有诸多优势,并受到政策的支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建筑。特别是在大跨度会展建筑、体育建筑中,轻钢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大型钢结构公共建筑的装配式技术多局限于主体结构系统,削弱了装配式技术的优势。因此,在未来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更多考虑装配式技术在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中的应用,减少二次砌筑等湿作业,全面发挥装配式技术的优势,在全专业、全生命周期范围内,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实现绿色化建造、运营和维护。
下面将以宜都市会展中心项目为例,探讨装配式钢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绿色化设计应用。
2 宜都市会展中心项目的绿色化设计实践
2.1 项目基本概况
1 宜都市会展中心
宜都市会展中心项目(图1)位于宜都市民活动中心西地块南侧。宜都市民活动中心在宜都市主城区西北的三江新城内,清江与渔洋河交汇处,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图2)。场地西侧为待规划地块,南侧和东侧紧邻规划道路,北侧为园区滨水景观带。会展中心呼应地形,在临道路一侧布置展厅,营造完整的城市形象面。临水一侧灵活布置商业空间,充分利用园区景观资源,尺度宜人。同时,分别应对城市界面与水景界面,对空间体量进行切分,自南向北形成化整为零的体量序列,与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整座建筑形象现代端正,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园区意象统一,富有趣味(图3)。
会展中心由南侧的展厅与北侧的商业内街组成。其中,1#楼位于南侧,横贯地块东西,由两个大展厅和四周的附属用房组成。1#南侧展厅采用张弦桁架结构,实现大跨度单层展示空间,北侧为二层轻钢结构,布置前厅、办公、设备用房等,并包含部分商业功能,与北侧的2#、3#楼形成商业内街。2#、3#楼置于用地北侧,采用轻钢结构,创造出灵活有趣的商业空间。二层部分通过天桥与1#北侧商铺相连,商业街上方设有莲叶伞状构筑物,起到遮阳效果,营造丰富有趣的灰空间(图4,5)。
2 项目区位
3 宜都市会展中心总平面图
4 会展中心项目鸟瞰
2.2 方案设计理念
2.2.1 展商结合,园区共享车位绿化
会展中心项目兼具会展与商业两种公共服务功能。展览活动为园区带来宣传效果;商业功能为园区带来人气,同时为参展与观展人群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在非展览期间,商业功能的融入保持了园区活力的持续性。
会展中心位于宜都市民活动中心园区内,与其他场馆共享停车、绿化空间,提高了室外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2.2.2 展期与非展览期的全时段利用
会展建筑属于间歇性使用的建筑类型——展览期间人气旺盛,非展览期间易被闲置。为避免优质空间资源浪费,本项目将跨度、净高充足的展厅空间兼作全民运动场所使用。设计中充分考虑作为室内运动场馆的设备与场地预留,可以在非展览期为市民提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场地,突破了建筑单体的使用局限,解决了会展建筑闲置期运营问题,同时创造了良好的市民活动氛围(图6)。
5 会展中心平面示意图
6 非展览期间展厅兼做全民运动场馆
7 会展中心立面模数
8 丰富的立面效果
2.3 绿色建筑技术
会展中心作为当地大型公共建筑,具有地标性特征,在实现绿色化设计与建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 标准化设计,模数化划分
会展中心以16m为主要模数布置展览空间的结构桁架,并以8m、4m为辅助模数,对建筑立面及商业部分的平面进行进一步细分,使整栋建筑兼具大尺度空间的气势与小尺度空间的亲切(图7)。展厅采用标准化设计,两个标准化展厅之间可分可合,满足大空间要求,适应各种规模的展览活动。
会展中心立面主要采用玻璃幕墙与金属幕墙。透明部分采用竖明横隐式玻璃幕墙,实现大空间的通透感;非透明部分采用不同纹理的铝板幕墙,实现立面效果的丰富性。施工图设计中,对立面幕墙进行划分,充分考虑幕墙分格与立面模数、开启扇尺寸、通风面积的关系,以便幕墙公司在深化中准确预埋。模数化的应用控制了构件的规格种类,降低了模板制作的成本(图8)。
2.3.2 大跨轻钢结构,装配率高
会展中心为大型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展厅部分采用大跨度张弦桁架体系,总长度256m,跨度69.6m,主桁架以16m为模数进行布置(图9)。中部和左右两侧端部设置平面次桁架,纵向设置支撑桁架,作为主桁架的侧向支撑,保证主桁架的平面外稳定。
张弦结构跨度大、刚度高、自重轻,可适应展览建筑对大面积无柱开敞空间的需求,装配率高。会展中心项目1#楼装配率约为72%,2#、3#楼采用轻钢结构,装配率约为66%。整栋建筑主体结构竖向构件的预制部品部件应用比例达到35%以上,符合A级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求。
2.3.3 围护系统的新材料应用
ALC(高压蒸养轻质加气混凝土)条板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耐火性、耐久性、抗震性、隔音性,力学性能优越,便于干法施工,能够提高建造效率。同时与装配式建筑理念相合,并适应模数化的设计手法。会展中心除管井、卫生间采用砌块墙外,其余内外墙均采用ALC条板基墙,最大限度发挥材料优势,推广新型优质建材的应用(图10)。
2.3.4 设备系统采用管线分离
会展中心将管井集中设置在交通核、卫生间附近,减少对周围空间的不利影响。采用管线分离技术,减少湿法作业产生的污染,并便于后期的管线维护与更换。
2.3.5 装配式内装,干法施工
装配式内装,即通过标准化内装部品设计,将工厂生产制作的内装部品运至现场进行干式拼装,以节约装修工期和人工成本。
会展中心采用装配式内装技术,装修风格简洁大气。干法施工便于部品的维修与更换,节约工期,减少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符合绿色建筑追求建造过程快速、环保的特点(图11)。
2.3.6 莲叶伞灰空间与太阳能板
宜都市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热冬冷,日照充足,室外平均风速较低。因此,需格外注意通风设计。同时,可适当利用太阳能技术,提升建筑品质。
结合宜都当地潮湿炎热的自然环境特征,会展中心在商业内街上方引入“莲叶”意象的伞状构筑物,面向水面的莲叶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伞下的半室外空间通风和遮阳效果俱佳,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伞盖构件通过单元式拼接,呼应了当地民居的青瓦顶意象。同时,整齐排列的伞架也能够将下方化整为零的商业建筑体量统一在一起(图12)。
莲叶伞为钢结构构筑物,顶部设有太阳能供电设施,可提供15.6%的电量,在创造趣味性空间效果的同时,兼顾了绿色能源的利用。
由于会展中心面向北侧滨水景观带,莲叶伞顶也向北微倾,为了更好地接收太阳光,伞顶划分为单元型太阳能板,每块太阳能板北侧垫起,使光伏板与檩条呈18°角倾斜,形成整体向北而光伏板受光面朝南的效果,兼顾了整体形象与发电效率(图13)。
9 张弦桁架结构展厅内景
10 会展中心墙体材质及管井位置示意
11 装配式内装——会展中心前厅
12 莲叶伞与商业内街
13 莲叶伞上方的倾斜太阳能板
14 展厅屋顶的采光天窗与遮阳系统
2.3.7 屋顶自然采光天窗与电动遮阳
展厅顶部结合造型与桁架空隙,设置电动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改善展厅内部采光效果。天窗设外遮阳系统,减少阳光直射,节约了空调的能耗(图14)。
3 结语
大型公共建筑代表了城市的形象,装配式钢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对其推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宜都市会展中心项目,集展、商于一体,充分考虑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将结构性质与空间需求相结合,发挥张弦桁架与轻钢框架结构体系的优势;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太阳能,减轻运营期间的能耗负担;积极采用新型优质建材与装配式管线系统、装配式内装技术,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是一个高效合理并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