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柔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幸福
2019-12-13张琳荟
文>>>张琳荟
今年59 岁的周绪珍是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干净利落的短发,脸上带着微笑,说话温和,给人的感觉知性又亲切。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的人,在丈夫突然患病时坚强自立,8 年来独立承担起照顾丈夫的责任,还加入了公益组织,帮扶其他困难群体……
“我不仅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更是一名党员,合格的党员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就是要有昂扬的面貌。”周绪珍说,“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幸福!”
2003 年,周绪珍工作了近20 年的淮阴棉纺织厂改制,当时在厂里任生产厂长的她,毅然放弃了安置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下岗:“时代不同了,那么多工人都在自谋出路,我自己有技术,一定能闯出一片天来。”周绪珍对未来信心满满。找厂房、买设备、找货源、找销路,2004 年,周绪珍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一家毛巾厂。每天早上,她6 点多就出门去公司,晚上7 点多才能回家,周末都不休息。公司的业务渐渐走上了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1 月31 日,周绪珍清楚地记得,当天她带着女儿去连云港老家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途中突然接到电话说她的丈夫突发脑梗,已经被送往医院。周绪珍几乎不敢相信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一路上自我安慰,同时也在抚慰着女儿。当周绪珍和女儿马不停蹄地赶回淮安时,丈夫已经躺在医院的急救室。经过五天的抢救,丈夫终于醒过来了。
周绪珍和丈夫
从“鬼门关”走过来的丈夫,不能说话、不能进食,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面对丈夫需要人24 小时陪护的现状,面对刚刚走上正轨的公司,周绪珍又一次走到了艰难的“十字路口”。她又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毅然决然放弃了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专心照顾丈夫。周绪珍每天从早忙到晚,给丈夫翻身、喂饭、擦洗身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似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尽头。丈夫不能说话,她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不能走路,她就扶着他一步一步地挪;不会写字,她就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为了让丈夫打败病魔、重新站起来,她每天都会不停地为丈夫打气,在丈夫耳边轻声诉说着心里话,即使丈夫不能回应,她也每天都坚持和丈夫聊天、谈心,讲讲生活的变化、家庭的希望……为了更好地帮助丈夫进行康复,已经50 岁的周绪珍拿起了厚厚的医学书本,自学起了刮痧、针灸。她笑称,论护理病人,自己也有医院护士七八成功力了。照顾丈夫成了周绪珍生活的主旋律,也几乎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亲戚、邻居们看在眼里,都被周绪珍的付出感动着:这是多么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绪珍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3 年,丈夫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不仅能够走路,还能说一些简单的话、做一点简单的家务,周绪珍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这也让关心周绪珍的人感到高兴,这一天,大家都期待了很久,都希望周绪珍能轻松一些、开心一些。“先生病情好转后,不用全天候陪护他了,我的时间就多了起来,就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事。”周绪珍还是没有停下来歇一歇、喘口气。
2014 年她又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有需要的人。居住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街道马庄社区的周绪珍是社区乐龄党支部书记,在社区举办的活动中,居民们常常看到她的身影。“周大姐待人友善,很有亲和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她、跟随她。”马庄社区一位党员志愿者说。每周四,周绪珍还在位于淮安市中心的一处公园——楚秀园里担任志愿者,为游园的居民提供热水、药品、咨询等服务。在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周绪珍经常上门探访独居长者和孤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最让她牵挂和揪心的是住在改制企业集体宿舍的张奶奶。如今已经87 岁的张奶奶,几十年来独自照顾智力缺陷的儿子,她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常犯糊涂,不吃不喝,无法与人交流,社区去人她也不应,甚至不开门。周绪珍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每天都在门口和张奶奶轻声细语地沟通,慢慢打开了张奶奶的心扉,老人喜欢吃什么,智障的儿子需要什么,周绪珍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她不仅定期给张奶奶母子俩送上稀饭、面条、包子,过节还专门给老人送去粽子、鸭蛋……如今的张奶奶精神头越来越好,逢人就会跷起大拇指说:“周丫头,真是个好闺女!”如果遇到经济上比较困难的长者,周绪珍还会主动捐钱资助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其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在周绪珍的带动下,身边的许多人也开始参与志愿服务。马庄社区成立了“乐善志愿服务队”,周绪珍担任队长。“我就是想做一个让人信得过的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到幸福。”周绪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