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松桂:“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

2019-12-13高夏荣

传记文学 2019年12期

高夏荣

西安工业大学

疏松桂(1911-2000),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科学家之一,自动控制及系统可靠性专家,中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创始人之一,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与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工业、国防方面的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创造性的科技成果,指导了国防和生产实践,为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寒门照样出贵子

疏松桂,1911年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北乡(今属枞阳县钱桥乡)。他的养祖父疏宜卿在农村的私塾里教书,后来因为其子早逝,就把疏松桂的父亲疏丙宏过继到了自己膝下。当时,疏松桂在家里排行老三,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其上学,一直到9岁那年,疏松桂才跟着养祖父进入私塾读书。疏松桂的求学生涯,就在他9岁那年,在这间小小的私塾中展开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疏松桂顺利进入孔城第三小学,又在一年半后以同等学历考取桐城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他更是以优异成绩获省教育厅奖学金,升入安庆高级中学。随后顺利考上武汉大学机电系,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疏松桂从武大毕业后,在宜宾电厂工作了两年。1942年,他回到武汉大学电机系任教,在武大一待就是6年。这期间,他当过助教和讲师,教授电工学、电机设计、电仪与测试等课程。1948年,武大机电系推荐青年教师申请赴美留学深造的助学奖学金,疏松桂就在名单之内,顺利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为了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了能更好报效祖国,疏松桂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取得卡乃基理工学院研究员基金(Fellowship),一年后又获得另一个硕士学位。

此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大批科研人才归国建设。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后,疏松桂跟同期许多海外留学生一样,一心想着尽快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所学,但当时正值我国抗美援朝,大批海外青年受到美国政府无理的羁留,归国日期便成了一个疑问。在回国受阻后,疏松桂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了克里夫兰麦克公司(A.G.Mckee Co.)任电气工程师,从事高炉电气设计工作。1954年初转入电气控制器制造公司(Electrical Controller&Manufacture Co.)任发展工程师(Development Engineer),从事电磁起重器、电控力矩制动器研制工作。这些难得的工作经历,都为他归国后的重大科研贡献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国外工作的每一天,他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的状况,渴望早日将一身技能用于祖国的建设。

那段时间,疏松桂天天处于焦虑和气愤之中,后来靠政府在外交上严正有力的支持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在舆论上的援助,终于在1955年得到消息:可以回国了!1955年9月,疏松桂在洛杉矶登上了“克里夫兰”号邮轮启程归国。经过近一个月的颠簸后,10月8日,他终于重新踏上了这片自己曾经日思夜想、迫切想要归来的土地,开始施展才华,努力将自己的毕生理想一步步实现。

归国报效,探索科研

回国后,疏松桂在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电机研究所工作,并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57年到自动化所任自动电力拖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同年还承担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中有关电力拖动的科研任务,年底任国家科委组织的电力拖动调查组组长,率领国家科委电力拖动专题调查组,到东北三省、山西、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对有关钢铁厂、造纸厂和水泥厂的电力拖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收集重要课题100多个,由有关科研机构、高校和设计单位分别承担研究任务,全面展开国家《十二年规划》专题。疏松桂主要研究电机平滑调速,自动电力拖动系统并负责组织全国有关单位研究三峡通航电力拖动问题(包括升船机及船闸)。当时,国内只有一个自动化研究所,疏松桂对我国提前完成《十二年规划》中自动电力拖动的科研任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任自动电力拖动研究室主任期间(1957-1960),疏松桂指导全室人员(包括两名研究生)着重研究交直流电机平滑调速问题,并组织有关单位合作(如华中工学院、清华大学、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冶金部黑色冶金设计院、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等),承担三峡高坝通航自动电力拖动任务,对升船机同步电力拖动(包括直流同步随动系统及交流电轴系统两个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召开三次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50多篇文章,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特别是他本人还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双绕组平滑调速感应电动机”,于1960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召开一次现场会议,进行试验表演和宣读总结报告。这项科研成果在当时是具有开拓性的,对我国自动电力拖动的发展和《十二年规划》中该课题的提前完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研制原子弹

1960年,为了“科学报国”的信念,疏松桂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国家的需要,疏松桂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同年6月,他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任设计部副主任兼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职责是组织全室人员和一些协作单位,全面开展原子弹自动引爆系统的研制。在疏松桂的领导和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短短两年就完成了核航弹全套自动引爆系统的研制任务,1963年秋天成功地进行了空投试验,证明各种引信系统及保险系统都按预定程序工作无误。

1964年初,疏松桂跟随设计部转移到青海高原核武器研制基地,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大会战,仍任九院设计部副主任,分工负责引爆控制系统研制。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如果能顺利爆炸,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得到全新的提升。负责原子弹引爆控制系统研制的疏松桂肩上担子之重可想而知。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罗布泊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疏松桂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他跟科研团队总算是不负祖国的重托,圆满地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但他立刻认识到,国家要想持续、更快地发展,仅靠原子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接着搞研究,特别是先进技术的研究分秒必争。随后,疏松桂又提出核导弹头引爆控制系统方案,布置全套系统及部件的研制工作,为1966年10月我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发射成功作出了贡献。

关于核航弹引爆控制系统的改进与定型问题,通过多次实弹空投热试验成功后,我国又于1967年6月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此后“两弹”研制逐渐定型生产,装配部队。1970年底,疏松桂转到三线,担任九院五所副所长,继续从事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1973年,疏松桂奉命领导一个总结小组,编写“11次核试验引爆控制系统及其元部件总结”,约一年时间,完成了“引爆系统分析与设计”“银锌电池”“同步装置”“无线电引信”“物理引信”“低压部件”“地测设备”“遥测设备”八部分,审核定稿。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的火球和随即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疏松桂自1960年起被调到二机部九院,开始负责核武器自动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从北京核武器研究所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再转到三线基地,15年间先后完成塔上核试验、空投航弹、导弹核弹头的研制工作,经过十余次地面及空中核爆炸试验,结果都符合设计要求,准确无误。为了确保安全性,疏松桂提出了自动转换装置和自动同步测试线路,对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从提出方案到讨论定型都一直进行可靠性研究,15年内的十余次试验的全部成功,与疏松桂作为我国可靠性研究的开拓者在各个阶段的不断努力进取是分不开的。

1975年初,疏松桂调入二机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任第四情报室主任,创办并主编《国外核武器动态》期刊,提供各方面有益的情报信息,供有关人员及领导参考。同时他本人还撰写了“核弹头杀伤效果的评论”系列文章(包括硬目标、软目标和线目标),分三期专刊发表,并为三军(海、陆、空)专业人员开设两次专题学习班,进行专业讲授。

重回中科院,转战天文卫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此时,我国已经将科研触角伸向太空,去实现中华民族期待已久的飞天梦。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1978年秋疏松桂调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负责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领导与组织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总装与试验、星上控制计算机、执行部件(飞轮和喷气系统)和检测部件(陀螺和太阳角计)五个研究室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完成了样机,通过鉴定合格,投入生产。其后,他继续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研究,先后承担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指导两项“七五”计划课题并结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按期完成了任务。

回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后的前5年,疏松桂主要是负责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本项研制任务从开始制定方案起就将系统性能质量与可靠性要求相结合进行设计,因此,对系统及其部件都考虑到冗余措施和容错技术。比如星上计算机就使用两部可以自动切换,检测部件有太阳角计和陀螺两种,可以互相补充,而且有一定容错功能,执行部件有飞轮和喷气两种,将系统可靠性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从理论到实际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除指导学生完成20余篇学位论文和几十篇专业论文外,他本人还出版《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综合》等专著,发表了50余篇论文。这些成就有不少是创造性的成果和开拓性的工作,其中突出的是扩展了系统可靠性的涵义及应用范围。疏松桂主张系统可靠性的涵义扩展到系统性能及稳定性问题。因为不能完成生产任务的系统(如性能退化)和不能工作的系统(如不稳定),都应属于不可靠的系统,所以疏松桂提出系统退化的分析问题,从成败型的双态系统到多态及渐变系统,并将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从连续型生产系统扩展到离散型生产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培养硕博研究生

疏松桂一直认为只有培养大量的青年科研人员,我们的科研实力才能持续蓬勃发展。在出国留学前,他就曾在武汉大学执教七年,回国后又招收了我国首批副博士研究生。他的学生说到疏老,无一不觉得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会因为对方还是学生就看轻他,反而总是耐心听取对方意见,真诚沟通,遇到自己做错时也会谦虚认错。1963年,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次开讲“核武器自动引爆控制系统”课程。1978年又为三军(海军、二炮及空军)讲授“核弹头杀伤效果和评论”。197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先后培养研究生40余名,年过80的疏松桂,因为身体有当年留下的旧伤,步行已经比较吃力,就把研究生们叫到自己的住宅来交流、指点和答疑,其中一名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论文奖,大多数毕业论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学位论文。

疏松桂(侯艺兵摄)

疏松桂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习惯性和大家打成一片。在青藏高原工作时,闲时就和大家一起打打桥牌,忙中取乐。20世纪80年代末,从九院五所退休后和北京的同事们组成了二九五(京)联谊会,积极参加活动,见了同事们也是乐呵呵的,十分健谈,一点架子也没有。

细数疏松桂的一生,兢兢业业,不管是在科研上还是在教育上,都有一番成就。他一生获奖无数,先后获得国家级奖三项(其中特等奖一项),部委级奖七项。1985年,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他“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30年”荣誉证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全国归侨联合会授予他“全国归侨优秀知识分子”奖状。在晚年工作中,他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证书和“老有所为精英奖”,同时获国家级“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因为自己特殊的工作性质,对于家庭而言,疏松桂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但谈起科研工作,疏松桂也总是服从安排,无怨无悔。

“疏松桂”这个名字,今天在我们看来或许并不熟悉,但就是像疏松桂这样一个个低调耕耘的科学家们推动了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国富强代替困苦,发展代替落后,生机代替荒芜。他们的名字虽然未能时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但现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和一代代奋发向上的青少年,也许就是疏松桂及千万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们最想看到的愿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