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旧体诗对比创作研究与实践

2019-12-12沈敏沈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旧体诗传统文化人工智能

沈敏 沈阳

摘 要 文章关注到客观角度的对比研究较多而主观角度的对比创作及其研究较少的事实,以旧体诗创作为切入点,先对前人对比创作实践进行研究阐述和举例,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命题作诗形式的对比创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身对比创作实践经验和创作实例,最后简要总结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和对比创作推荐方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对比创作 传统文化 旧体诗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1相关研究背景

在文艺研究领域对比研究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文学领域的不同文化、不同语种之间的对比研究,中文研究领域的古文、白话文对比研究,再如音乐领域的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乐的对比研究等,都较常见。

不过上述主要侧重于不同类型的作品赏析,是从客观接受者角度进行研究。而从主观创作者角度出发的对比创作的研究则较少。包括诗词对比创作,虽然有很多前人实践,但未将其列为一类专门对象进行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人工智能已成为艺术创作的特殊搅局者。而人工智能创作往往基于前人作品的海量数据资料库,其“创作成果”更容易呈现出对比创作的特色,故此背景下对比创作的研究很有必要。

2对前人实践的研究

其实,对比创作的实践早已有之。

广义来说,应和或者答复他人诗词而作的诗词多属对比创作之列,比如毛主席的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其次,拟定题目或要求而作的系列作品也属对比创作之列。古代文人聚会时拟定题目、选定主题后大家一起吟诗作赋出来的作品也都可以视为对比创作之列。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诗词艺术创作中的初露锋芒,成为一个意外的搅局者。比如2017年清华大学团队矣晓沅团队开发的作诗机器人“九歌”在央视黄金档节目《机智过人》中就曾有惊艳表现。

第一题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为第一句做集句诗。人工智能作品:

心有灵犀一点通,小楼昨夜又东风。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篷。

第二题以《静夜思》为题做五言绝句。人工智能作品:

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

当时赛场,类似古人聚会吟诗作赋的场景,可说是广义对比创作的实践。人工智能的作品近乎以假乱真。当然至少目前来说,人工智能创作的诗词与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名篇还是逊色一些。人工智能的诗词创作过程是基于已有诗词语料库的海量数据,那么其词组、意向、衔接搭配、句式甚至意境,都难免有很多前人诗词佳句的身影,可以说天然就有对比创作的成分在里面。

除上述两类外,还有化用前人作品部分元素作为呈现方式的独立作品,这类对比创作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对比创作,往往艺术水平也最高。比如唐朝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慷慨悲凉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晚清杨昌浚的一首歌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七言绝句《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流传虽然没有那么广泛,但也属佳作: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相互辉映,对比明显。确切地说,是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又如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到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即可见对比创作的痕迹: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若说龚自珍的对比创作还不那么明显的话,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则堪称对比创作典范: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比,毛主席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不仅意象相同、词牌和题名相同,很多遣词造句也相印成趣,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和同样高雅的艺术美感。

3自身对比创作实践

前人对比创作的实践证明,对比创作一样可以创作出非常好的诗词作品,这激励笔者积极尝试,前人的诗作也给笔者以灵感。

清代郑燮有一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笔者最初听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插曲《离别的车站》时,有感于情侣车站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曾借用这首《咏雪》的句式写过一首《列车》:

一节两节三四节,五节六节七八节。

九节十节千千结,节节车厢载离别。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前笔者也曾对比这首诗写过一首《月宫红豆》:

红豆应是不懂情,懂情何不月宫生?

高处广寒香益雅,别时圆缺籽愈珍。

相知两地时时挂,互寄一心月月明。

从今不似南国豆,相思单苦撷豆君!

4小结

总之不管有意无意,若作品明显呈现出与前人、他人作品相呼应的特色,我们都可以将其归为对比创作。特别是人工智能这个“意外”的搅局者诗词创作过程是基于已有诗词语料库的海量数据,天然就有对比创作的成分在里面,以至于在当今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对比创作更值得研究。

在当前客观角度的对比研究较多而主观角度的对比创作及其研究和实践较少的情况下,上述以旧体诗为例进行的对比创作的研究和实践,可当作是抛砖引玉。综合来看,广义的对比创作包含三类:应和他人作品而作的作品、拟定题目或要求而作的系列作品、化用前人作品部分元素作为呈现方式的独立作品。通过上述关于旧体诗粗浅的对比创作研究和青涩的对比创作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比创作的特色,也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的艺术之美。

上述尝试,可说是新打开了一扇窗,后续可以将这种对比创作的研究和实践,由旧体诗扩展到现代诗,由诗词扩展到其他文体,由国文扩展到跨文化的文学,甚至也可以由文学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通过这样的扩展,相信可以产生出许多新的艺术作品和新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旧体诗传统文化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