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吴宽书法思想中的理性

2019-12-12施永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4期

施永奇

摘 要: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通过各种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洞开一个新的世界。教师通过自编教材《立体水墨头像》,与“水墨创意”班的学生一起开启了“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并提炼了融异质要素下的水墨探究创意课的一些基本教学要略,来助推传统艺术的未来化发展。

关键词:异质要素 水墨创意 立体水墨头像

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外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洞开一个新的世界。在未来化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自编了六年级教材《立体水墨头像》,开启了“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下面以此课为例,来谈谈融异质要素下的水墨探究创意课的基本教学要略。

一、探新知——悟变化  明概念  知内涵

众所周知,艺术即观看世界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水墨头像,首先必须改变学生观看世界的方式。

1、带着情感看,悟变化

“看”需要用情感来落实。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看头像,领悟其中的变化。

(1)用熟悉的物像“激”情。心理学中有一种“多看效应”,即人对越熟悉的东西会越喜欢、越放松。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学生熟悉的孩子正面及侧面头像,学生瞪大了眼睛,马上大声叫出了名字,安静的现场顿时变得热闹。

(2)用动态的演示“激”情。“动态”的演示往往比“静态”的呈现更有吸引力。紧接着,教师对头像进行了动态化的分解,分解出正面、侧面的轮廓线和五官,然后移动这些“零件”进行创意化组合,变出了两张奇特、夸张的脸(图1)。

(3)用平等的互动“激”情。“说”是外显内在思维、促进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在变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直抒胸臆,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见过这样的头像,正面、侧面都组合在一起了!教师马上追问:我是怎样变出来的?如果要你变,你会怎样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此环节中,学生对立体画派“先分解再组合”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2、联系新知看,明概念

“看”也需要在导引中明路。导引的方法很多,本环节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导引”和“图像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新知看头像,进一步明晰概念。

(1)语言导引推新知。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毕加索图片并简介:西方有一位艺术大师最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了,他就是毕加索,来自西班牙,是享誉世界的立体画派创始人。这里,教师首次明确提出了“立体主义”的概念。

(2)图像导引促理解。教师利用课件滚动呈现了多张经典的立体头像作品,相比上一环节,这些作品更加夸张,完全突破了常规:不规则的脸部轮廓,错落的五官组合,变化的脸部装饰等,带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3、打破常规看,知内涵

“看”更需要在提炼中深化。教师通过“演示提炼”和“板书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价值和内涵,助推“看”的深入化。

(1)演示提炼法。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演示提炼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设问引发思考:看了老师的变,欣赏了大师的作品,你认为什么是立体主义?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抒发感想和见解:虽然有点怪怪的,但我很喜欢,它使我对头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在一张平面的纸上,我却能看到物像的不同侧面,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在学生思考、表述的基础上,教师马上对毕加索经典作品——《多拉·玛尔》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演示,并配上了解说:传统绘画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而立体主义则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再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就创造出了新的作品。创作过程的解构化,较好地助力于学生对立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2)板书提炼法。在演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总结,并辅之于板书:立体主义先将不同角度的物像进行分解(板书:分解),再重新组合创作出新的形象(板书:组合),一分一合间想象和创意就此诞生了(画一箭头,直指课题)。清晰的板书框架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核心概念。

二、探组合——玩中探  赏中探  画中探

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借学具,玩组合

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内化新知,并转化成能力。本课中,教师主要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1)小“魔术”——你们看我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脸型和五官的组合,此组合与传统的表现方法比较接近,教师采用了“个别演示,集中观看”的方法进行。教师提供了一份能够分解和组合的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分别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学生对组合游戏很感兴趣,但还是不敢随意改变五官固有的位置,不敢进行超乎寻常的大小组合,不敢将正、侧脸型进行错位组合等。针对问题,教师适当介入,进行演示示范:瞧,我們还可以交叉重叠、大小组合和横竖组合,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更有趣,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呢?小小“魔术”,使学生们在直接或间接体验的过程中对组合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拓宽了组合的思路。

(2)大“魔术”——我们一起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头像的分解和组合,据先前教学经验分析,大多数学生不敢打破规则的脸型(如圆形、椭圆形等)的束缚,只敢在上面进行小范围的不同角度的五官的组合,或者是正负脸型的组合,创作的作品大同小异。如何组合出更富有变化的立体头像造型呢?教师通过深入阅读大师作品和多次的实践尝试,发现只有彻底打破脸型固有的形状,进行一种“破坏性”、“不规则”的组合,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破常规的束缚,拥有无限的创意。于是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具——“三类不同角度的头像”(图2),请学生搞搞破坏,剪一剪。一开始学生还不敢放手,沿着五官的轮廓小心翼翼地剪,但在老师鼓励下,越来越大胆,“破坏性”也越来越强,分割出了各式各样的形状。然后学生将剪出的图形依据头像的基本构造(由眼睛、鼻子、嘴巴构成)进行不规则的组合和粘贴。在实践体验中,学生大胆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束缚,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对立体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观作品,赏组合

上环节中,学生组合的作品开始变得大胆、奔放,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组合随意,缺少整体的美感。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二次阅读大师的作品,呈现两幅对比图(图3),组织讨论: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炼出“交叉”、“重叠”、“错位”等组合的关键词,组织学生对刚才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

3、用线条,画组合

中国画线条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能帮助学生将组合好的小稿转化成艺术作品。在创作前,教师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孩子的正侧面头像,并对头像进行了一步步的分解和组合,创作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图4)。紧接着,教师运用线条勾勒的方法进行了示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尝试,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首次融合。

三、探装饰——找变化  学分割  想线描

水墨画注重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美感,和立体主义运用“块面化色彩”和“多样化线条”进行装饰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唤醒旧知,找墨色变化

艺术是相通的。中西绘画虽然存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但不管是用墨色,或者是油色,它们在深与浅、浓与淡等多组矛盾中求得的视觉性效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教师将大师的彩色作品转为黑白作品,并组织观察讨论异同处。学生有一定的水墨基础,很快便运用旧知解决了问题:大师作品中“黑白灰的变化”与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是绘画无国界呀!

2、欣赏构成,学块面分割

毕加索大师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革故鼎新的开拓力和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但一幅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奇思妙想,更需要有懂得欣赏这些画面的知音。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进行别样的欣赏。

(1)品味构成之魅。毕加索的立体头像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教师出示一幅成品图和一幅半成品图,请学生比较、讨论。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追问:你觉得他脸部的线条乱不乱?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脸部分割线条虽多但不乱,而且分割好的块面有的小,有的大,富有变化。更有甚者,发现侧脸上的分割线以横线居多,而正脸上的分割线以竖线为主,使观者一眼就能清晰地看到不同角度的脸。原来块面分割还能产生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呢!

(2)表现构成之美。教师顺势利导,请学生上台试试:先进行分割,然后画上不同层次的墨色,通过块面化的墨色使人物脸部产生变化。通过构成欣赏,尝试表现,学生对大师画面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美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提炼元素,想线条描绘

大师除了运用块面化的墨色进行装饰,他还喜欢用多样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继续装饰,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教师出示图片(图5),设问:这两幅作品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运用了什么绘画元素进行装饰?在学生概括提炼出“线条”这一绘画元素后,教师再问:运用了怎样的线条?为什么能使画面产生了浓淡的变化?学生简单观察后便发现:画面运用了直线、折线、螺旋线等各式各样的线条,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交叉重叠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富有节奏的美感。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助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四、探创意——画一画   展一展

本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开启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对立体水墨头像进行创意化装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兴水墨作品,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真正实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深度融合,并进行个性化展评。

1、画出创意

学生在运用“块面化墨色”和“多样化线条”装饰脸部的过程中,如水分或用笔力度一下子没有掌控好,便会使画面整个糊掉。为此,教师再次进行了示范和提醒:在装饰前,可以先运用美纹胶进行分割,这样可以使画面的块面感更加强烈;线条装饰不能太随意,排列要规整,这样才能富有装饰的美感;水分要控制得当;还可以为头像配上一顶小帽子,使其更富有生活情趣等。全体学生跃跃欲试,马上投入了创作之中。

2、展出创意

展示是为了放大成果的效益。如何优化作品展出的形式,提升展示的实效性也是我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之一。

(1)围成半圆展示。根据当时会场的实际布局,作品完成后,学生分组站在后台和左右两边,围成一个半圆形,然后将作品高高地举过头顶,向在座的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个性化成果,并进行了简单的点评。

(2)立体造型展示。然后,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将自己和作品合成了一件大型的立體造型作品。有的小组将组内5件作品进行了错位组合,有的进行了横竖组合法,还有的小组成员或半蹲或立正,或上前或退后的进行了创意式立体造型展示。活学活用立体主义的思想,进一步感受其魅力。

(3)画架放置展示。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画架上,呈现出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营造了浓浓的水墨学习的氛围。

唯有将美术教学的触角直指未来,才能赢得传统文化及其美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而多异质要素间的互融共通必将成为未来化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传统中国画教学将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彰显出美术对人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杰里米·沃利斯 琳达·博尔顿著.王骥译.《立体派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