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万物,蕴蓄无限

2019-12-12王淦生

求学·素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澡堂记叙文爷爷

王淦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三”是自然数的“三”,但“三”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数,更多的时候它指的是“许多”。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里的“三”指的便是“许多”乃至“无限”,“举一反三”的意思就是能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更多的事情。更著名的是老子说过的那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借“一”“二”“三”这三个简单的数字,描述了“道”生万物,从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古人特别看重这个“三”字,“三”字当中,蕴蓄无限。再从几何学上来看,一是一个点,二是一条线,三是一个面。有了一个“面”,才有稳定的根基,也才有足够的承载力,从而支撑起我们想要呈现给这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

中小学生初学写作,这个“三”字也有着不凡的意义。一篇合格的记叙文,讲述故事必须紧扣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写一篇议论文,阐述道理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进行;写好一篇说明文,需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三个要点……可见,这一个个“三”乃是中小学生写作中必须把握的要诀。

对广大高中学生,尤其是对积极备考高考作文的高三学生来说,写作中的“三”依然具有神奇的功用。当然,这个“三”不会再是各种文体“三要素”之类的启蒙术,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作文的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上。而且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议论文,这“三”把握住了,运用好了,文章自然也就会体现出立意全面、结构匀称、内涵丰富的特点。

先说记叙文。记叙文重在写人叙事,当然,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离不开写人,二者相互关联。从内容来看,记叙类文章大多分为两种:一是讲述一个曲折、细致、动人的故事,在细致的描写中突显人物形象,彰显文章主题;一是讲述几个简单、蕴蓄、隽永的故事,多角度展现人物风采和时代风貌。而在考场上,后一种类型的记叙文在数量上更占上风,理由很简单:考场上局促的时间容不得我们过分“细腻”地处理自己笔下人物的诸多细节以及用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来生发出多层含义,反倒是多个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表现人物多重特性的简短的小故事更易于速构成篇。因此,近年来公之于众的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的记叙类作文中,很多都是这种借几则故事从不同层面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文章主旨的作文。而在故事的数量上,基本上都是三则。三则故事的优势在于有层次感、意蕴丰富、易于速构。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2015年的江苏高考满分作文。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这是一道带有“话题作文”性质的新材料作文题——“智慧”是话题,“经验”“能力”“境界”是“智慧”的表现形式,“景象”则是对“智慧”外在形式的暗示。下面这篇作文便是以三个故事写一个人的典型之作——用三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爷爷的“智慧”。

皱纹里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哟嗬,哟嗬……”爷爷沙哑的吆喝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喊道:“爷爷,快回家!”“知道了,就剩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响起了悠长的“哟嗬”声。天空果真飘起了细密的雨丝。爷爷回家时身体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您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了久存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地虽说慢,但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对零碎的田地很管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了。望着屋外的雨丝,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

烟雨朦胧中,一人一牛,傍地而行,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嘀笃、嘀笃……”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老算盘,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您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您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唉,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意儿我这把年纪学不会啦。这老算盘倒是好用,爺爷也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紧,又独自拨拉起算盘来。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算的结果很精准,速度也不比我慢。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

灯火幢幢里,一人静坐,手指轻拨,那般淡定,那般稳重。

三、唱戏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一轮皎月,洒下淡淡的清辉。爷爷坐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吧。”“小丫头,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个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哟,爷爷给你唱个戏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说真的,爷爷的嗓音并不动听,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心颤与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认真与执着,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心灵净化了的境界。

明月稀星下,一人一曲,专注投入,特别融和,特别协调。

文章截取了三幅典型的画面,将作文命题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摹画得具体可感。考生在选材上,聚焦于“传统的智慧”,精心描绘了爷爷的三个生活片段——田间劳作、生活盘点、休闲娱乐,这三个片段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三生万物”;结构上则继承了《诗经》中“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手法,深化了主题。

这种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人物风貌,凸显文章主旨的“三段式”记叙文,易学习,易驾驭,易成功,很值得作文基本功平平的同学学习和模仿。而作为以“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见长的散文,又如何在“神聚”这根红线的串联下尽情彰显“散形”的个性?其实,“形散而神聚”换一种表达便是“神一而形三”——即在一个主题统领下的多方位的展现。“一”或明或暗,贯穿全文;“三”各显神韵,相互映衬。这样写,更能凸显作文的文学韵味。

201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中就有一篇这样的散文习作——《澡堂滋味》。2019年江苏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澡堂滋味》一文能在数十万篇作文中受青睐,除了深得作文命题立意之精髓,更在于作者对生活精微的观察、深刻的思考、触类旁通的感悟、精致的构思与表达。

澡堂滋味

要说人与人之间最易于交流与交融的场所,我看非澡堂莫属。君不见,各色人等脱衣入池,悉成裸形,全无遮拦;热气腾腾的池水里众生平等,共存共生;揩完热毛巾在躺椅上休息,街谈巷议,百味纷呈……虽然起身之后,或翩翩美衣或旧衣弊衫,各有各的人生,但此刻却是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还是让我们一起品品这澡堂中杂陈的五味吧。

光顾澡堂洗浴的大老板,手腕上戴了块金表,沉甸甸的。褪下来,交跑堂手里,暂存于跑堂的手腕上——放进抽屉或箱子,不稳妥;跑堂戴上,人在表在,价值几十万的表就飞不走。跑堂也曾对戴金表的成功人士有一点酸溜溜的嫉妒,此刻却是甜滋滋的享受。短暂的戴表时光里,跑堂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虽然半个小时后便物归原主,但是此刻,表是跑堂的表,跑堂是戴金表的跑堂。跑堂拎着茶瓶替客人添茶,一路金表闪烁晃眼。他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最默契的应该是有人问几点——他看表看得名正言顺,凝视片刻,略带迟疑,又斩钉截铁,告诉你几点几分,容不得你半点怀疑。

这酸和甜,虽然短暂,但也是一晌贪欢。

跑堂是苦生活,揩毛巾添茶倒水,为的是赚几个茶水钱糊口。许多老头爱泡澡,以驱散一身困乏,可每天买澡票已穷于应付,于是便自带茶水。偌大的堂口歪七八扭躺了一片锱铢必较的老澡客,自然让跑堂头疼,常起口角,辣味十足。有一老头,不待到打烊不起身,似乎也自觉歉疚,毛巾把子从不劳跑堂动手揩,一人躺在角落里孤云独自闲,甚至还带一大苹果来啃,真是深谙持久战之妙。跑堂旁敲侧击或指桑骂槐,老头不为所动,似已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廓然无我,他人笑骂全当耳旁风。像这类“洗光澡”别无消费的老头有好几个,他们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但就舍不得这钱或者别有难处。老头子们齐聚澡堂,蹉跎时光,各自疏慢。洗光澡的老头和跑堂,他们就这样势同水火,却又每天风雨无阻地处于同一屋檐下,彼此厌倦,各翻白眼,却又天长日久相安无事。

这苦和辣,虽然味冲,但又能恬然相安。

澡堂里,必然有一帮闲人谈客,听他们讲新闻,为世界操心;论历史,替古人担忧,那才叫有意思。也不要见解正确,有理有据,那是《百家讲坛》专家们的事。这里妙就妙在人们眉飞色舞,信口而谈,捕风捉影,却又言之凿凿,仿佛亲眼所见。不着边际、信口开河的胡扯是其神韵,样样较真、有理有据反而失之于教条乏味。满面春风的谈客里,有退休而不甘寂寞的老教师,地摊上贩来的野史说得有鼻子有眼;有见闻广博的老司机,走南闯北,一肚子故事写出来那就是一部《阅微草堂笔记》;有嗓音圆润的“民间歌唱家”,衣服没穿好便忙不迭地献艺,一曲《小白杨》听得众人竖起大拇指赞妙……

这真和幻,虽难考究,但透着人心向背。

阿城有个比方,说人文就像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又像盐,是融于人类生活,不知不觉的。我觉得这澡堂生活融入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人文”,就像是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加了一把盐,因为这把“盐”,澡堂里的“味道”便不再平淡;也因为这把“盐”,我们的生活才有了值得深深回味的东西。

真可谓“澡堂小社会,社会大澡堂”——一间小小的澡堂,容纳进各色人等,融汇了多种滋味。这名考生选择以澡堂作为折射世态人情的窗口,真的很有见识。考生在描写“澡堂滋味”时,将其巧妙地分成了三个板块——酸与甜、苦与辣、真与幻,并各以一句精炼的议论收束。描写时不疾不徐,点面结合;议论时点到为止,一唱三叹,笔墨传神、曲尽其妙地呈现出社会上各种“小人物”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和宠辱悲欢,颇耐品读。这篇散文,似一幅世俗画,似一出情景剧,于淡雅中见醇厚,于细微处见世情,堪当满分。

議论文也许不像记叙文和散文那样能很自然、很清晰地将文章分为三个板块,但议论文却有着自带三个板块(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属性的先天性优势,而且在本论部分,作者依然可以按照并列或递进的逻辑顺序再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在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中,就有一篇完全采用上述这种“三加三”(即全文分三个部分,中间本论部分再分三个层次论述)模式写成的优秀作文。我们先来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作文题中的“作家”“作品”“读者”不过是一种譬喻,其含义就是“一个人”“这个人的生活”以及“别的人”。也就是说,写这篇作文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是决定于自己的人生态度还是取决于他人对你的看法?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篇作文:

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性的,人生的道路永远是一条单行线,只能前行,不能返回。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生命都是全新的,都是空白的,没有注入任何观念,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之后如何在这张白纸上增色添彩,决定权应当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假如我是撰写这部“人生之书”的作家,那我定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来做,不会被外界的任何声音所干扰——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更认识我自己,了解我自己。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会排除干扰,坚持自我。世事芜杂,众说纷纭,来自外界的声音很多很多,有好的,有坏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或许会让你感到委屈和困惑:为什么我自己的生活要被他人说三道四?我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用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应当做好自己,亮出自己最真实的色彩。当然,生活在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有相互的交流,而在这些人际往来中,得到别人的评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从中“择善而从”,但这种“择”和“从”一定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分析、过滤,使之成为自己内心的判断。对于那些自己不认同的言论,则完全不必过于在意,只一笑置之便可。我不会追随大众潮流,不会盲目跟风,我只想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会追求卓越,完善自我。画家凡·高年轻时不受他人待见,他的很多言行在外人看来非常疯狂,他的画作常年无人问津……但他不在乎这些,而是我行我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他死后,他的画作被公之于众,于是大家看到了他的画作中饱含的浓厚的情感,看到了他的画作中呈现出的丰富的内心,看到了倾注了他一腔心血的全新的绘画技艺……大家被深深震撼了!凡·高从未向汹汹人言屈服,他只向艺术之神称臣!最终,他的画作引领了一个时代,享誉至今。所以说,人当为信念而活,做好自己,追求卓越。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会成就价值,奉献自我。人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那样我们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目的就在于能肩负起新一代建设者的重任,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小坐标挂在国家的大坐标上才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最大值。

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旅程成为世上最美丽的轨迹,我们就需要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做好自己,就要坚守初心,排除干扰;就要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就要无私奉献,实现價值。如此,我们定能向社会、向后人交出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最美好的“作品”!

这篇作文除引论、本论、结论三个板块之外,在文章的本论部分,作者又分出三个层次,从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奉献自我这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付出的努力和所需承担的责任。这样的文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逻辑性强,同时又便于速构,易于驾驭——很值得议论文写作尚未找到门路的同学一读。

学习的真谛在于“举一反三”。我这里举出三篇文体不同而构思上皆以“三个板块”呈现的优秀考场作文,就是想让广大中学生朋友在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从中能学习、借鉴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以积累写作经验,丰富写作手段。

猜你喜欢

澡堂记叙文爷爷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我的中世纪生活:洗澡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电信局长进澡堂
皂滑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