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战略转移方向研究

2019-12-12朱文倩张咪

西部金融 2019年3期
关键词:移动支付银行

朱文倩 张咪

摘   要: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加,线下消费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支付进入了迅猛发展期,这使得银行的传统业务被不断地挤压,同时支付机构业务不断渗透到银行的理财、支付、信贷等领域,不断挤压银行支付的主流地位,因此,银行也在不断探索中努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本文从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现状,分析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受限的原因,并根据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需要,尝试寻找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关键词:移动支付;银行;竞争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9(3)-0030-04

移动支付是指基于移动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利用现代智能设备,以完成服务交易为目的的资金转移活动。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具有电子支付的特点:一是移动支付具有便捷性,消除了地域、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可以随时根据用户需求,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二是移动支付便利的操作性,移动支付以手机为载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设置适合自己的移动支付方式,使其更方便操作使用。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随着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的传统业务被不断挤压,支付机构业务不断渗透到银行的理财、支付、信贷等领域,挤压着银行支付的主流地位,严重“落伍”已成为银行人士的共识。本文旨在分析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寻找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一、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一)转变传统思路,不断推出各类移动支付产品

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机构,创造出一系列与移动金融相关的产品后,支付机构逐渐占据了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银行面对支付机构不断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意识到移动金融的重要性,开始转变思路,加快金融变革创新的步伐,积极加入移动支付的竞争行列,希望通过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2013年至2018年间我国部分银行在移动支付产品方面的创新与发展见表1。可以看出,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努力创造出可以与支付机构相抗衡的移动支付产品,同时也在寻找与支付机构等各行业的合作机会,旨在创造出有特色的移动支付产品。但目前来看并未设计出有鲜明市场定位的产品。

(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增长势头不强

自银行诞生之日起,支付业务就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支付业务也主要是通过银行办理。但随着支付机构的崛起,支付机构设计的各类移动支付产品快捷便利,逐渐成为用户消费支付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因其产品的多样性及多用途性,用户的移动支付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整个市场规模实现了拓展。而银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无法快速调整产品类型,银行支付业务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同时,支付机构开始以支付为依托,向理财、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渗透,全面冲击银行业务领域。目前从整个市场的经营来说,在金融服务领域已经达成多竞争的市场格局,而且银行曾经的市场主体地位也被动摇。

从表2、3来看,在交易金额方面,由于传统业务优势,银行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规模依然高于支付机构,但支付机构交易金额占总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16.8%提升到了2018年前三季度的38.3%,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交易业务量方面,支付机构所主导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规模已经明显高于银行,支付机构交易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比例从2015年的74.3%提升到2017年的86.4%,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后劲不足,势头不强,银行移动支付業务发展明显受限。因此,银行在把握移动支付发展重要机遇及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银行移动支付产品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一)银行移动支付用户粘性不足,客户依赖性不强

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支付机构主要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两个产品分别依托购物网站“淘宝网”和聊天工具“微信”进行业务推广,“淘宝网”共有活跃用户超6亿人,“微信”共有活跃用户超10亿人,可见“淘宝网”和“微信”已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因此“支付宝”、“微信支付”更容易培养出粘性用户,而银行方面,并没有创造出好的产品可以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

(二)抢占先机,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支付机构远远早于银行开拓移动支付领域,再加之支付机构不断投入与创新,使其移动支付产品以安全性(设计安全防护程序、采取成熟的安全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便捷性(通过与银行的合作,为用户提供多银行的支付通道,使用户无须登录手机银行客户端即可实现付费,给用户带来了极好的消费体验)等特点,占据了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市场,市场上形成了以支付机构支付为主,银行提供资金通道为辅的局势,银行在很多方面更像是支付机构的服务商。

(三)移动支付产品创新不足,用户产品忠诚度不高

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功能方面不断创新,将移动支付业务拓展至零售、服务行业,甚至公共交通、缴费领域,支付机构两大巨头的移动支付业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银行移动支付功能则表现出创新不足、产品同质性强等问题,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出与支付机构差异性的产品,导致银行移动支付产品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无法吸引用户,更无法形成忠诚的用户群。

(四)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客户缺乏产品认可度

银行在推出一些特色金融产品时,通常都会有较为明确的产品宣传,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惠农贷”、建设银行的“龙卡”、浙商银行的“一日贷”等,都是客户耳熟能详的产品。但目前为止,银行并未设计出有独特性的移动支付产品,也未开展大量宣传工作。这使得用户对银行移动支付产品了解不足,银行移动支付产品在社会中的推广度不高。相较于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产品。

三、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一)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加强安全保障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l等各类移动支付产品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如何保证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就银行发展战略而言,移动支付安全保障应作为产品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做好安全保障,才能发挥银行的品牌效应,提高用户对银行移动支付产品的信任度。目前,移动支付中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普遍为单一识别技术,虽然使用简易便捷,但安全系数低,更适合于小额交易。建议银行在大额交易中加入多种生物识别组合增加安全系数,进一步将生物识别技术更加灵活全面地应用到移动支付业务当中,以此增加大额移动支付交易的业务量,进一步抢占移动支付市场。

(二)依托移动互联网场景,提升客户粘性

移动支付发展至今,已不仅是金融意义上的支付转移,更多的是多个参与支付环节所产生的增值服务,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用户体验,成为移动支付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微信支付将支付功能和社交聊天工具绑定,根据用户需要,不断设计移动支付场景,可以扫描二维码支付、生成二维码收款、微信公众号支付、第三方APP跳转支付等等,变身成为用户的随身小钱包,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助手,让用户体验到线上消费的乐趣,培养了用户的支付习惯。因此,银行在设计移动支付产品时,应当不断加强与第三方平台间的合作,增加支付场景,提升用户体验,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增加用户粘性。

(三)互补共赢,加强多方合作

银行与支付机构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各有所长。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支柱,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和客户信任度,使得银行拥有高质量的客户群体,该类客户存储能力强、稳定性高,且对银行的业务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确保了银行长期业务的稳定发展。而支付机构由于政策反应灵活,产品设计快捷便利,逐渐使社会上短期零散资金涌入支付机构,加之支付机构拥有客户更加细化的数据信息,更有利于做好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银行需要改变传统思路,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加强与支付机构的合作,做到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建立互补共赢的移动支付收费模式和分享利润模式,共同建立移动支付业务金融服务体系。

(四)合理解决利益分配中的长短期战略安排

2017年,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交易金额虽然占据市场的65.8%,但其交易量仅占移动支付业务总交易量的13.6%,且从2015年至2017年,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交易金额和交易量在总量占比中都呈现下滑趋势,这说明虽然银行拥有着大量高质量固定客户群体,但是零散资金的不断流失,也逐渐影响着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中的份量。同时,银行的移动支付用户正在逐渐向支付机构转移,支付机构正在建立忠诚的用户群。因此,银行想要在移动支付市场站稳脚跟,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将是一场硬仗、持久仗。银行应做好准备,降低收益期望,提高短期投入,扎实基础工作,明确产品定位,设置长期目标,掌握好长短期收益的平衡原则,争取占领移动支付市场的一席之地。

(五)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创造特色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跨国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认知程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全球各国中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和贸易结算的国家越来越多。因此,移动支付的海外市场也将成为移动支付业务中的一块大蛋糕。银行应重视移动支付的海外市场,发挥银行长期境内、境外跨市场经营的优势,把握海外市场先机,创造出国际化的移动支付产品,例如可以设计出满足跨国贸易企业用户需要的企业移动支付业务,满足出国旅游、求学个人用户需要的个人移动支付业务。银行应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勇于推动建立完善国际化移动支付标准,增强自身产品的创造性,寻找自己的忠实用户。

参考文献

[1]牛润盛,朱燕燕.移动支付发展风险与国际监管经验借鉴[J].区域金融研究,2018,(2):43-49。

[2]闫治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国际借鉴及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6,(7):81-83。

[3]姚可.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应用情况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8,(6):69-74。

[4]张建梅.移动支付下的银行业务[J]. 现代营销,2018,(01):18。

[5]郑家俊,王爽.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8。

[6]钱宏.竞争当下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电脑,2017,(06):16-18。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Transfer Direction of Mobile

Payment in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ZHU Wenqian1   ZHANGMi2

(1Xian Branch PBC,Xian Shaanxi  710075;2Hengshan County Branch PBC,Hengshan Shaanxi 719100)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mobile payment used in offline consumpt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mobile paymen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of banks continue to be squee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yment agency business has continuously penetrated into the bank's financial management, payment, credit and other fields, and has continuously squeezed the mainstream payment status of banks. Therefore, banks are also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striving to develop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nk mobile payment servic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bank mobile payment service, and tries to find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choice for banks to develop mobile payment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

Key words:Mobile payment;Bank;Competitive strategy choice

責任编辑、校对:高锦

猜你喜欢

移动支付银行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以微信红包为例分析移动支付对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
从财务角度探讨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对医院的挑战与对策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打车软件的普及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情况研究
幽你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