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且看魏晋
2019-12-12单利娜
单利娜
这是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一部五彩斑斓的中国历史,走到此,已经走过了春秋博学深思的夫子,走过了战国纵横捭阖的辩士,走过了大汉横行万里的骠骑,走过了三国并起逐鹿的群雄。
然后,突然就有那么多特立独行、放荡不羁的名士狂客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们狂歌痛饮,挥麈清谈,放诞简傲……
《世说新语》正是记录这些名士狂客的集大成之作,其编撰者刘义庆,乃是皇家宗室,他曾经做过刺史等大官,但由于秉性厌倦官场而喜好文学,所以常常招聚各地文人名士,《世说新语》一书正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
全书依内容辟德行、言语、文学等分类系事,生动地记述了自汉末至南朝宋三百年间高门名士的遗闻逸事。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卿相,下及士庶僧徒。所刻画的魏晋名士群体形象,风流百态,栩栩如生,可谓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此书语言精练质朴,生动隽永,有许多至今广泛应用的成语便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王夫之曾经说道:“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但通过此书,我们依然可以重回魏晋,再见那一个个率性狂妄的名士,重听那一段段奇妙玄奥的清谈。
【刘伶病酒】
刘伶总是带着酒,坐着鹿车,一边喝一边天南地北地转悠。因为怕自己醉死了没人知道,他便让佣人拿了把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他:“死便埋我!”俨然一副不喝到死不罢休的架势。
刘伶的老婆不干了,她心想,这样下去,没到他醉死,家里的钱就先给他喝光了!于是借口担心他的身体,把所有的酒都倒了,把所有的酒具都砸了,并严厉警告他必须戒酒。面对老婆的咆哮,刘伶难为情了:“遵命!不过,我酒瘾太大,靠自觉是不行的,得在神灵面前起誓才有可能成功——你快去准备些祭祀用的酒肉吧。”他老婆听后,觉得自己的丈夫蛮听话的,还不是无可救药,于是高高興兴地为刘伶准备了祭神的酒肉。刘伶双腿下跪虔诚地祈祷着: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便跳上神台,拿着酒瓶就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就醉倒了。他老婆面对如此活宝,只哭笑不得。
刘伶虽然整日醉酒,但他才学不凡,经常有客人慕名来访。一日,几个客人前来拜访的时候,刘伶正喝到兴头上。只见他光着身子开开心心地在自家屋里裸奔。客人看到这番“光景”,一个个都遮住了眼睛转过了头去,有人讥讽了刘伶几句,刘伶大笑道:“我以天地为住宅,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要跑到我裤裆里来呢?”此言一出,满屋子的人顿时都被雷倒!
【原文名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解读一: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后世不少人就认为刘伶是靠着喝酒出名的,但若真如此,名士做得未免太容易了。其实他们不知,当时是虚伪卑劣的司马氏当权,刘伶因对司马集团持不合作态度,故以醉酒为名逃避司马氏对他的征召。刘伶病酒,病的其实不是酒,而是想篡位的司马氏!正是因为他追求自由,所以他躲避于酒中,从他可笑可爱的醉态中,我们应该看到他清高孤傲的本性!
解读二:死,是人人都逃不过的,在陶潜眼里死不过是回归自然——“托体同山阿”,刘伶则更干脆——“死了就把我随便一埋”,在他眼里,天地房屋都只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生也罢,死也罢,都应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适用话题】清高,逃避,自然
【陈蕃之榻】
陈蕃的一言一行都是世人的楷模。他少有大志,曾登上马车拉着缰绳告诉整个世界:我要澄清这个世界!后来,陈蕃做了豫章太守,一到豫章,他就急着询问徐孺子的住所,要去拜访他。左右急忙拦住,说道:“大家都等着您先去衙门呢!”陈蕃答道,周武王当年席不暇暖就去拜访商容,我也要跟他一样!他立即就去拜访了名士徐孺子,还请他来官邸做客,两人彻夜长谈。此后陈蕃还特意在自己的寝室里给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床榻,徐孺子一来,他就把床榻放下来,徐孺子离开,他再把这张床榻悬挂起来。这也就是王勃于《滕王阁序》中所说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原文名句】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解读一:陈蕃,就是那个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的少年了。他自小胸怀大志,一旦有了扫除天下的机会,自然要席不暇暖地去拜访当地贤者了。像这样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志向,明明白白地宣布自己就是要效仿周武王的人,方为大英雄。
解读二:似乎有成就者总是这样的求贤若渴,当年周公为了接见贤士,曾多次握着尚未洗好的头发、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迫不及待地去见客,曹操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讲的就是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至于周文王访姜太公,刘备三顾茅庐更是名传千古,而今陈蕃又给了我们的领导者一个很好很好的榜样。
【适用话题】志向,礼贤下士
【阮籍丧母】
阮籍的母亲死了,很多人前去吊唁,他们一个个按照礼法行事,阮籍却翻着白眼招待他们,他说:“礼岂为我辈设耶?”嵇喜去的时候就招了阮籍的白眼,于是很不开心地回了家,他的弟弟嵇康听说如此,不觉大笑,然后买了酒带着琴前去吊唁。果然,阮籍一见大悦,对嵇康青眼有加。
皇帝的重臣裴楷也前去吊唁,却看到阮籍刚刚喝醉了酒。只见他披头散发地坐在榻上,双腿前伸,见吊唁者进来他也不哭,只是从榻上下来陪着。这时候裴楷开始哭着吊唁,吊唁完毕,裴楷就走了。一出门,仆人就对裴楷说道:“大人,这阮籍也太失礼了吧?依照礼节,凡是吊唁,都是主人先哭,客人才哭。阮籍那小子既然不哭,您为什么要哭呢?”裴楷道:“阮籍乃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必尊奉礼制;我是世俗中人,所以要按照规矩行事。”
几天后,出殡了。阮籍蒸了一头小肥猪,就着肥猪肉喝了两斗酒,然后才去和母亲诀别,在母亲的棺木前他只说了一句:“完了!”随即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昏死了过去。
解读一:阮籍说礼不是为他这种人设置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真挚,拥有真挚感情的人是不需要繁文缛节来做装饰的。表面看去,阮籍在母亲死后一点都不悲伤,但其实他对母亲之爱至深,以至于母亲死后他会伤心到吐血昏迷。像这样的人,只要你了解了他,你就会因为他的“真”而忘记他的失礼。
解读二:礼节在很多时候是必要的,但总拘泥于礼节则是令人厌烦的。相知不需礼,很多时候彬彬有礼反而会让人生分,阮籍对嵇康青眼有加就是因为他认为嵇康“懂他”。
【适用话题】内在与外表,礼节,知己
【《广陵散》绝】
其时正是司马昭在位,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篡夺帝位,司马昭到处拉拢名士,对不合作者就大肆杀戮,而嵇康正是出名的不合作者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嵇康的好朋友山涛向司马氏推荐了嵇康,他希望嵇康能借这次机会向司马氏示好,以躲过屠刀。不想,疾恶如仇的嵇康接到邀请后,为显示绝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断然作书与山涛绝交,写出了响震千秋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立即流传开去,司马昭读完之后杀心大起,便随便找了件事把嵇康抓了起来。嵇康被判处极刑,并且不久之后就被推上了法场——司马昭怕引起大家的不满,打算迅速处决嵇康。但消息还是如风一样传遍了举国上下,各界人士都迅速行动起来。黎明时分,三千名太学生集体上书司马昭,要求拜嵇康为师,以期免其死罪。与此同时,魏国地方上的数千名豪杰,也从四面八方涌入京城, 声援嵇康。但司马氏还是将嵇康推上了法场。
法场上,面对数千激愤的群众,嵇康却是神色不变,从容而宁静,他向哥哥嵇喜要了琴,临终前演奏起了千古绝唱《广陵散》只见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法场上无数人静静地聆听着嵇康最后的琴曲,很多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而嵇康的心境却还是那样的超越、平和。
“可惜啊,如今这《广陵散》就要成了绝响。”
一曲终了,嵇康略带遗憾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他起立从容地走向刑臺。
解读一:金庸小说中有《笑傲江湖》一曲,据说那就是《广陵散》改编的。《广陵散》名留千古,其实一多半是因为嵇康一事。而嵇康之所以能名留千古,不是因为他天姿秀出,也不是因为他才华横溢,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那特立独行、追求自由、绝不对权贵低头的品质。
解读二:因为俯仰无愧于心,所以面对死亡时亦能从容不迫;统治者可以抹杀嵇康的形体, 可是抹杀不了嵇康的精神。
【适用话题】独立人格,坚持,从容,杀身成仁
【王戎俭啬】
故事一:王戎家中宅院、奴仆、田地之类的财产不计其数,在洛阳无人能比。相传他家里有很多账本,每到晚上,大司徒王戎就会和老婆一起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数钱算账。
故事二:王戎家的李子特别好,每年都能卖很多钱,为了怕别人得到他家的李树种子,王戎把李子核都给钻了!
故事三:王戎的侄子结婚了,地位显贵的王戎居然只送了一件单衣作为婚礼礼品!更绝的是,侄子婚后,他又去要了回来!
故事四: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頠,因为夫家一时手头紧,她就向父亲借了几万钱。但等女儿回娘家时,王戎一看她没带钱来,立即就沉下了脸色。女儿坐着不是滋味,只好回家凑了钱把钱给还了。拿到了钱,王戎的脸立即就放晴了!
解读:琅玡王氏是魏晋时期的第一豪门,王氏家族出才子,更出美男子,成语“琳琅满目”,就是用来形容王戎等琅玡王氏的美男子聚在一起时的样子。而王戎的出名却不是因为他的外貌,七岁时,因为“道旁苦李”一事,王戎的聪慧就已流传坊间了。但可惜,这样一个聪明人,却看不透“钱财”二字。
【适用话题】吝啬
【华歆避难】
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却说:“船还宽着呢,为什么不行?”就让那人上了船。不久,强盗追来了,情势危急万分!王朗悄悄地跟华歆说,咱们还是甩了那个人吧。华歆无语,半晌,他才道:“当初我之所以犹豫,就是怕会出现现在这种状况啊。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遂决定仍旧带着那人。后来世人以此事来判定华、王二人品德的高下。
【原文名句】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解读一:看过《三国演义》的估计没人不讨厌华歆,他逼帝退位、鸩杀皇子、诋毁司马懿,完完全全是一个欺软怕硬、见异思迁、为虎作伥的贰臣。而在《世说新语》里他同样不受编者待见,著名的“割席分坐”的故事里他就是管宁的配角。而王朗在《三国演义》中就更为不堪了,他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是一个谄谀之臣、皓首匹夫,在两军阵前被孔明一顿臭骂活活气死,死法最为窝囊。史实自然不是如此,按《三国志》的记载,华歆乃是位“吏民感而爱之”的“一时俊伟”;王朗呢,也是位“行义素著”之人。在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就见到了这二人善良的一面。
解读二: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王朗心地虽好,但行事不考虑后果,一旦处于危难,就背信弃义;华歆则不仅有远虑,做了承诺之后更能背负起责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适用话题】远虑,承诺,责任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一个脸上有七颗痣的男人,在那个五胡混战、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应运而生了。作为将军的后代,桓温在他十八岁那年便因力斩仇家而名扬天下,然后他娶了公主为妻, 后来这个七星驸马成功地收复了西蜀,为东晋立下了大功。
但桓温不满足。某日,他躺在床上自言自语: “一天到晚地做这些没多大动静的事儿,死了会被文帝、景帝他们耻笑的啊!”左右听了这话正不知如何回答,便见桓温忽地一下从床上直起身子说道:“大丈夫要做大事,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于是桓温北征了,他要北伐中原,还都洛阳,但可惜,他三次北征都未成功!在第三次北征的路上桓温路过了他三十年前做琅玡太守时曾驻守过的金城。在护城河边,恒温看到了自己三十年前亲手植下的小柳树——它已经变成了腰粗十围的大树,树上那曾随风飘拂的柔枝如今已成了枯老残枝。桓温抚摸着老柳树,想到岁月催人,自己已发鬓斑白了却还未能完成北伐夙愿,不禁热泪盈眶,他长叹道:“三十年了,树都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啊! ”
【原文名句】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解读一:枭雄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说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样的话的人显然是枭雄而非英雄,但桓温不耽于荣华富贵,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解读二:诗人庾信曾作《枯树赋》,内引桓温的故事来抒发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无论是树,还是人,都逃不过时间的手,你也许可以征服一切,但终究会败给时间。
【适用话题】 枭雄与英雄,志向,惜时
【乘兴而行】
“書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忽一日,半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徽之自梦中醒来,看到那雪,连忙洞开房间所有木窗,命仆人温酒而饮。他一边喝酒一边赏雪,四下一望,只觉皎皎然一片。他一边咏诵着左思的《招隐》一诗,一边站在窗前徘徊,忽然,他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心想:“此情此景要二人共赏才有趣。”
徽之兴致一起,世上再无人能拦,在这个大雪之夜,他就乘着小舟远去剡地访友。经过整整一夜的远行,徽之终于来到了安道的家门口,但王徽之忽然又不想进去了,他回过头对船夫道:“不去了,直接回去吧。”
靠!船夫心想,耍我啊。徽之看船夫脸色不好,解释道:“我本就是乘兴而来,如今我兴致已尽,自然要回去了,何必见安道呢? ”
【原文名句】徽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解读一:曾看过王徽之的字,其字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真是字如其人了。是真名士自风流,能这样地率性而为,方是洒脱之人!
解读二:年迈的苏东坡有一次去爬山,足力疲乏了,想找个亭子休息一下,但怎么走都觉得那亭子还高挂在树梢。他心想,这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但东坡到底是东坡,他突然顿悟“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一旦想通,他立即“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很多人教育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旦出发,就一定要坚持着到达目的地。是的,坚持是一种美德,但有的时候,像王徽之这样洒脱地放弃更是一种境界。
【适用话题】洒脱,过程与结果
【谢安雅量】
淝水之战,东晋的总指挥是宰相谢安。面对强劲的敌人和惊恐的国民,谢安却悠闲自在,不动如山。
他让谢玄率兵去打头阵,自己则留在京师里。他连阵地都不去视察,整日价只是游山玩水地闲逛,甚至在战斗打响之后,他还在悠闲地下棋。
那一日,谢安正与人下着围棋,谢玄的书信到了。看完信,谢安随手就放在了床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地继续下棋。那朋友却坐不住了,问道:“战况如何?”谢安随口答道:“孩子们已经打败蛮贼了。”
“什么?”那朋友“噔”地一下就从坐垫上跳了起来,高兴地举起双手,振臂高呼:“我们赢了!”说着他手舞足蹈地跑了出去,都忘了同谢安道别!
【原文名句】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解读:很多人说《世说新语》的主角就是谢安,因为他善于韬光养晦,审时度势,危急时能临危不乱、巧于周旋,决战时更是高瞻远瞩、气度雍容,他的身上几乎囊括了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所有素质。
【适用话题】沉着,气度,风采
素材运用点拨
对比的艺术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高超的成就,鲁迅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而它刻画人物使用最多的手法就是对比。
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 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短短数字就凸显了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在《雅量》的另一则中,众小儿路遇李树,众人皆动,唯有王戎不动,动静之间一个简单的对比已显现王戎之智。《德行篇》中,王戎、和峤同遭大丧,二人又都以孝闻名,但王戎因伤心而“鸡骨支床”,和峤则只是“哭泣备礼”,同是丧母,同是孝子,不同的行为神态一对比立即就决出了二人高下。而选入中学课本的《咏雪》一则则以“絮”“盐”之比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胜过男儿的才女,别的诸如上文提到过的华歆王朗之比,华歆管宁之比在书中更是不计其数。
《世说新语》是一本记录名士言行的书,而名士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挥麈清谈,品评天下人物。要把天下人物分出个三六九等来,自然不能不用到对比,于是《世说新语》就成了一本教我们对比的书,读此书而不忘此点,当令你大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