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村煤矿2105工作面漏风测定分析
2019-12-12王坤
王 坤
(潞安环能股份公司 常村煤矿,山西 长治 046102)
采场是一个复杂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称为通风空间;另一部分是有着大量陷落岩块、充填物的采空区空间,也叫漏风空间。当新鲜风流流经工作面,部分风流便会进入连通的采空区,造成采空区漏风,并且由于高抽巷的存在使漏风状况更加复杂[1]。采空区漏风很大程度上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瓦斯超限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采取经济、高效、安全的方式防止瓦斯积聚是工作面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了解工作面漏风规律,进行工作面压能分析及漏风测定,为采空区及上隅角瓦斯治理奠定基础[2-3]。
1 工作面概况
常村煤矿2105工作面北接470东翼辅运大巷及470东翼进风大巷,东邻S3-9工作面,南邻S3采区轨道下山延伸段,西邻S3-13工作面。地面标高为+935.5~+941.4 m,煤层底板标高为+429~+445 m,埋藏深度介于456.3~512.5 m之间。工作面采用U+高抽巷布置方式,高抽巷与轨道巷水平距离25 m,由破岩3 m至位于煤层顶板上方15~31 m,于工作面回采前进行封闭抽采。工作面可采长度849 m,倾斜长300 m,斜面积233 475 m2,平均煤厚5.96 m,煤炭可采储量181.1万t。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东低西高,煤层倾角0~6°,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具有爆炸性。
2 工作面压能分析及采空区漏风测定
2.1 工作面压能测定
2.1.1 气压计法
基于气压计法对2105综放工作面的压差分布进行测定,是指用精密气压计测出工作面沿途两测点间的相对静压差,再加上动压差和位能差,得出工作面测定路线上的压能分布。
由能量方程知:
(1)
2.1.2 测点布置及步骤
在工作面布置测点时,为了方便统计测点距离下隅角的距离,以液压支架号为单位进行布点,液压支架序号如图1所示,胶带巷进风口支架序号为1号,高抽巷下方对应液压支架编号为180号,轨道巷对应液压支架序号为200号。每隔十架布置一个测点,其中在胶带巷及回风巷附近多布置一个测点,共布置20个测点。
图1 2105工作面支架编号
测试步骤:
1) 将一个精密气压计布置在200号支架位置,作为基点;
2) 另外一个人员带着精密气压计沿着工作面行走,到达规定位置时读取精密气压计的差压值、温度和湿度值;
3) 通过基点大气压数据校正大气压波动引起的测量值变化;
4) 通过查找等高线图和温湿度表,校正位压差引起的差压值。
2.2 工作面漏风测定
2.2.1 示踪气体法测漏风原理
对于U型通风而言,工作面延程为连续正压漏风,如图2所示。因此,需要在上风向连续布置示踪气体释放点R1,R2,…,Rn,并在各点连续稳定地以速率q(m3·min-1)释放示踪气体,由于延程风量不断减少,示踪气体浓度不断增大,因此,在下游设置固定采样点后,得到的示踪气体浓度曲线呈阶梯状上升[4-5]。假设采样点接收到的示踪气体浓度分别为C1,C2,…,Cn,则由于基底气体的减少,示踪气体所接收到的浓度信号趋势为:C1 (2) 图2 连续正压漏风测量示意 示踪气体释放点与采样点的间距根据公式(3)计算: (3) 式中:L为示踪气体释放点与采样点间的距离,m;S为工作面断面积,m2;U为工作面周界长度,m。 2.2.2 测点布置 2105工作面SF6示踪气体释放点和实时监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2015工作面漏风测点布置 图中字母a~f为SF6释放点位置,数字1~6为相对应的监测点位置,其中1~6监测点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为40 m。为了保证释放SF6顺序不会影响下一组的测量,因此,应该采用“后退式”释放及测量,即按照SF6释放点的序号顺序进行释放及监测。 通过对工作面风压压能测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工作面风流方向沿程相对压力变化数值汇总为图4所示。 图4 工作面风流相对压力分布 由于工作面不同位置的摩擦阻力系数可以认为基本一致,因此,根据通风阻力计算公式H=RQ2可知,如果工作面没有向采空区漏风或者采空区不向工作面漏风,则工作面的压力下降应该为线性变化,即其线性变化斜率为R。 通过分析图4可知,工作面由长切眼下隅角至其240 m时,工作面压降逐渐减缓,说明工作面风量逐渐减小,工作面漏风方向为工作面向采空区内漏风,由240 m至300 m处工作面压差迅速下降,因此,可以判定,该部分为采空区向工作面内漏风。 在工作面压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漏风测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SF6浓度的差值换算为两相邻测点之间的风量变化量,如图5所示。 图5中的“+”代表工作面向采空区内漏风,“-”代表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通过2105工作面漏风实测可知,工作面胶带巷进风口方向前60 m范围内漏风较少,仅向采空区内漏进30 m3/min的风;切眼进风流方向第180~240 m范围内,由于高抽巷的抽采作用,漏风量较大,达到255 m3/min;240~300 m范围内为采空区向工作面的漏风有145 m3/min。 图5 2105工作面漏风分布 1) 基于气压计法对工作面通风阻力进行测定,通过工作面区域的阻力分布及压能分析,确定出工作面由长切眼下隅角至其240 m,工作面漏风方向为工作面向采空区内漏风,由240 m至300 m为采空区向工作面内漏风。 2) 基于工作面区域阻力分布、压能分析及示踪气体测漏风原理,准确确定出采空区漏风量和漏风通道分布情况。2.3 结果与分析
3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