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介入雕塑的方式

2019-12-12李睿璟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流行色 2019年6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物质

李睿璟(四川传媒学院 艺术设计与动画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雕塑是研究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维度是探索的范畴,而时间属于第四维度。四维的时间与三维的雕塑之间存在哪些链接呢?

一般而言,是经典作品与时间的关系,经典作品定是跨越了千百年的审美,经典作品的生效便是由三维实体与第四维时间共同打造的艺术有效期。本文谈及的介入雕塑的时间并非是经典作品在时间长河中的审美永恒性,而是一种效仿时间对自然物的塑造方式,如“风蚀地貌”“水滴石穿”等现象,即:创作者可以借由时间之手去塑造雕塑,且在艺术家创作的当下生命时间中生效。这是本文《时间介入雕塑》一文围绕讨论的时间范畴。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身体介入雕塑的论文,在那篇文章中我详细地梳理归纳了身体介入雕塑并产生作品的方式,其中由身体带来的时间性引起了我的持续性关注。

身体介入作品后,由于肉体的局限性,许多雕塑作品的生效时间是短暂的,因为多数时候出于安全考虑,大部分艺术家不愿以肉身健康交换作品,比如不吃不喝、失去自由地为了一个动态而持续太久,因此上大部分有肉身参与(个人或群体)的作品都是短暂的,这是一类被时间介入的作品。而另一类有时间介入的雕塑作品,则是没有由身体带来的时间性,创作者犹如一个旁观的造物者将时间“调来”构思、生产自己的雕塑作品。

有时间介入的雕塑是当代雕塑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艺术家有意识地从一开始就将时间的多变以及对物质材料的可塑性纳入创作的思维,这样的创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艺术形式的突破来自于价值观的更改,当代艺术中常被人讨论的话题是“怎么做重要于做什么,画事重要于画什么内容”,在已经模糊的形式中突破创意思维。

一、有限的时间介入雕塑

有限的时间介入雕塑一类作品呈现的共性思路是在作品构思之初,艺术家便计划好了时间的起止点,制定一个有限的作品生效时间。艺术家欧文·沃姆认为身体可以作为构成雕塑作品的一种物质材料,《一分钟雕塑》系列作品里由身体带来的时间话题是“一分钟”。最初他想尝试将肉体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介入雕塑,身体结合物质材料构建出有意思的空间组合方式,那么问题来了,许多姿势满足了构成感的同时,也是反人机工程学的,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十分痛苦,为了使模特的身体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也为了作品能持续地系列化下去,艺术家选择了一分钟的生效时间,一分钟刚好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在这一分钟当中,人可以和物做任何的形态组合,同时拍下影像资料。一分钟后,雕塑解体,在作品的现场直接参与作品的观众是有限的,因此,更多时候作品是通过影像来展示的。作品的物质属性和空间体积并不因为时间的戛然而止而消逝、减少,也就说时间对物质并没有量上的影响,只是物质形态终止了它的组合方式。

二、时间对雕塑的加法式介入

时间对雕塑的加法式介入一类的作品中,时间特点是在雕塑中对物质材料的塑造是呈现质的叠加和累积,即时间对物质做加法。

物质形态的生长,可以运用时间的累积来实现,这种累积可以是生命长度中的日复一日,也可以是一个阶段时间内的日复一日。

隋建国是很难绕过去的一个雕塑艺术家,在雕塑中的思考决定了一个雕塑家的维度。比如他的作品《时间的形状》,理解它的方式不是看这颗油漆球的形状、肌理和色泽,而是油漆球源于艺术家某日的偶然行为,他只是下意识地用雕塑工作室中日常所见的铁丝沾了一下油漆,刚好那时候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且已经具备雕塑家对形体足够丰富的敏感经验,因此有一种对时间有限性的恐慌感,并可以和物质连通,转换成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过了五十岁一下子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开始对时间莫名地紧张起来”。这天用铁丝沾上一点油漆,第二天再重复,如此循环,艺术家将剩下的生命时间转化为物质实体,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这种行为是一种生命时间的存证,这种情况下雕塑家对体积、形态、空间的研究只是一种“将生命时间转化为物质实体”的行为。随着时间的积累,油漆越滚越多,时间成了体积,成了雕塑。“宽泛地说所有有质的东西皆可被命名为雕塑。”这件作品中,他对时间的设置仅跟他本人的生命长度有关。艺术家本人的这种解释在今天的当代雕塑创作中并不陌生,在时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时间塑造了质,改变了质,质也存证了时间。

在时间对雕塑的加法式介入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青年雕塑家杨洪用时间对物质的加法式改造做过这样一件作品:腊月间,他在乡村的花圃中随机地选择了一朵腊梅花,然后每天对着这一朵腊梅从口中呼出热气,半个月之后,这朵腊梅成为了这片梅花中开放最早的。这个行为带来的作品属于“泛雕塑”的范畴,在传统的泥塑行为中,对形态的塑造是借由我们的身体的行动来完成的,在乎的是像不像,但是在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如何“行”,因为“如何行”的背后是价值观,杨洪在“如何行”的践行中侧重表现他对大自然的介入和改造的艺术化存证,也是充满诗意的表达,艺术家的出发点是达到通过人为介入带来时间对物质以及生命周期改变的结果。在时间的叠加下,被选中的那朵腊梅被人调快了生长速度,物质形态的改变在人体带来的温暖下完成。

三、时间对雕塑的减法式介入

时间对雕塑的减法式介入的特点是时间在雕塑中对物质材料的塑造呈现质的逐渐消逝,即时间对物质做减法,在质量和体积上呈现与前者相反的结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内尔·阿泽韦多的作品Melting Man(融化的人)。起初这个作品是一个订件,为了警示民众全球变暖的问题,内尔用冰块塑造出诸多小尺寸的人体,然后放置在室外,随着日光的照射,“人群”开始融化,残缺的躯干开始显现,每一个“人”因为体积不同,融化的时间也不同,过程中呈现出极其自然的消逝感。最终,每一个人皆化为水渍,蒸发。作者很好地揭示了全球变暖和人类宿命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唯美地、诗意地被放大,因此这件作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关注。时间在这件作品中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消解的使命。

时间让我们看到有形和无形,以及“空”的魅力和宿命。这种魅力一直吸引着艺术家,可能是因为人的肉身终将必然地消逝,我们对同类的发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时间的介入离不开人对自身感受的关注和身体的行动,在时间介入雕塑、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这几个门类之间固然有各自的核心语汇,然而它们之间没有边界,为雕塑做出拓宽具有语汇贡献的常常是那些外来的搅局者。

宋东一直是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的探索者,他的《水写日记》是对生命起落周期的尊重,一个没有明白生命周期的人很难体会到诞生和消逝的美感。宋东在一块青砖上以清水代墨汁写字,以简练的话记录着自己一天内重要或有意思的事情的发生。通常,日记的记录多数时候为了达到“勿忘”的目的,而水写日记却是无法保存的,但是在运用时间介入的艺术创作行为中这样的日记行为比起日记本身的内容、日记的字体更有意思。

作为一个创作实践者,在对传统的核心语言的践行中需要打开思维方式,打开的时候绝非仅仅对形式的摹写,尤其在当代雕塑的形式中表层化的摹写绝对不可取,形式注定是第一批次的信息传达,但是掌控形式、改造形式、突破形式的必然是形式背后的转念。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巨型雕塑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