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的影响
——以中学音乐教育为例
2019-12-12伍娅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伍娅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1.美国
美国建立了一个连续、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均开设有音乐课,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受到较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初中一般是七、八两个年级艺术课为必修课,艺术课程一般分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种。学生可按兴趣来选择音乐或是美术。音乐课包括声乐、器乐,个别学校还开设理论作曲课,课堂活动主要是排练合唱、合奏。有的学校还开设舞蹈和戏剧让学生选择。高中九至十二年级继续开设艺术课程供学生选修。有兴趣的学生可在高中的四年里都学艺术课。
2.日本
日本的中学分为初中与高中高等学校。在初中阶段,初一年级每周上两节音乐课,每学年总共有七十个课时;初二年级每周一到两节音乐课(由学校决定),每学年共有三十五到七十课时;初三年级每周一节音乐课,每学年共有三十五课时。在高中阶段,学生可选修音乐、美术、书法这三种艺术课程中的其中一科,这些学科都实行学分制,学分制规定:三十五课时为一个学分,艺术学科的学分不得少于三分,音乐学科的教材分为三册,每册为两个学分。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必须选修音乐,也并不是每个选修音乐的学生都必须修满音乐两册教材的,但至少必须修满三个学分。换句话说,高中三年必须坚持每周上一节音乐课,才能修满三个学分,职业高中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中相同。
3.德国
德国对全体儿童从六岁开始实行强迫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一般为十二年。学校制度除了学前教育机构外,还包括四年小学教育、六年到九年不等的三种普通教育中学(普通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五六年级是定向阶段,上完六年级后就可决定学生选择哪种中学。定向阶段开设的是各类中学共有的基本科目。中学各年级的音乐课程内容涉及了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派时期直至近现代时期的德奥地区作品和音乐家。音乐课上的歌曲有许多种类,如圣咏、民歌等。在音乐课中,律动结合着许多劳动动作,音乐创作活动结合着季节与气候、日常生活、童话传说等。学生从音乐中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如非洲的旋律、印度的节拍与律动、保加利亚的民歌、中国的音乐等,这些外来民族的音乐中常有八七拍或八五拍节奏出现,这也能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以及通过围绕音乐课程的学习,丰富文化知识,发展创新性思维,德国音乐课的教学形式更趋生动与灵活。教师常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快乐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二、中国音乐教育历史发展阶段中各国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1.日本
20世纪初,一批最早在日本学习西洋音乐的音乐家,如沈心工等人,将学堂乐歌引入中国,开始了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音乐活动。他们的活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初步建立。1903年,清政府对在新学堂中设置乐歌课予以认可。同年发行的《江苏》这本杂志上可以找到日本留学生曾志忞创作的六首乐歌,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又将乐歌列入中学、小学、师范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从此,以唱歌和讲授基础乐理为内容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制遂告确立。同时,他们以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内容,大多采用欧美、日本的曲调或中国传统曲调填配新词,创作了一批新歌曲。
2.美国、德国
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如肖友梅、黄自等,在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影响下,为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在此过程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师范教育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20年代至30年代末,音乐界不断从理论上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前途进行探讨。其中既有保守复古论者的说教,也有全盘西化论者的鼓吹。但主流始终着眼于批判封建意识对音乐发展的束缚,从中西音乐的对比中列论中国音乐落后的原因,以及从不同角度探求发展中国新音乐的途径。当时肖友梅主张从发展音乐教育着手,要求使中国音乐进步到和西洋音乐一样的水平;刘天华倡导从中西音乐结合中改进国乐以求发展大众音乐;黄自则主张用优秀的西方音乐方法来研究和整理中国的传统音乐,创造出属于中国的新音乐。他们的主张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复苏。1983年,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以后匈牙利的科达伊教学法以及达尔克劳兹体态律动等教学法,也陆续传入。这些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更强调“原本性”,强调激发儿童们特有的潜力及本能的反应,这给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人们开始将注意力由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转向了对“人”的培养。
中国音乐教育对日、美、德的学习,也不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的,而是有一个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中国化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比如:学堂乐歌的歌曲,从用外国曲调填词到自己创作,这就是一种发展;欧洲的普通乐学和源于法国的简谱通过日本传到中国,实践中也增加了许多中国的和新音乐运动所创造的新知识。所以我们说,中外音乐教育交流不能称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其中的确包含了中国人民自觉的文化选择的积极部分,而且实践中也有许多可贵的创新。尽管这些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它给中国带来了发展,为我们的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对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不应当随意抛弃的。
三、当代世界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1.美国
中美的中学课程标准设置都采用了年级分段的方式,并且中国在2017年颁布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美国的《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面都有其相似之处。如何把我国2017版的标准和现实高中音乐课程相衔接?美国的《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对我国的课程标准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于多元化音乐教育,美国威斯连大学的音乐教育直接聘用国外的音乐家进行个别课教学;还有许多非西方音乐的合奏课和演出活动;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同样可以选修世界音乐的概论课、个别课和合奏课。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是没有的。
2.日本
中日的音乐教育目标基本一致。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落实到音乐教育中,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不管是课时还是高中选修艺术课程的方式,日本中学的音乐课程设置与中国中学的音乐课程设置都有相同之处。中日在中学音乐学习领域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两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已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相衔接。中国的音乐课程内容体系越来越趋向科学完善。
3.德国
德国中学的音乐教育与中国中学的音乐教育有很大不同。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导致各个地方的中学音乐课程设置不统一,学校的决定性很大。再加上德国教育提倡个性发展,使得中学音乐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以及内容多元化。特别要提出的是,德国在中学教育中就有选择方向的权利(六年级后),音乐教育内容也大量涉及到德国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中国的中学教育在追求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向国际多元化发展。两国中学音乐教育实施尚不完善,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并建立起适合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
本文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例,从两个时间线来讨论世界的中学音乐教育对中国的中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各国朝着基本一致的教育目标,根据自身国情来建立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音乐教育前后都学习了国外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模式。随着国际音乐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国际音乐文化研究重点逐渐趋向本土音乐。中国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特别指出,目前在音乐理论教学领域中,中国仍然使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教学,较少人使用中国古代律制和乐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古代众多律制算法复杂;二是古代乐谱缺少节奏、节拍这一音乐基础元素;三是古代律制与乐谱的传承与发展属于中国音乐史专业领域,其他音乐人难以入门,以上问题尚需解决与创新。以中华文化为根本,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重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与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