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疾病治疗
2019-12-12李金容刘新尚卫敏
李金容,刘新,尚卫敏
(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重庆 401120)
2017 年10 月,笔者在整理“全区生猪养殖场调研资料”时发现部分中小型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场中仔猪的发病率高,断奶窝重偏低,母猪断奶后迟迟不发情或者配种后受胎率也不高,养殖效益差,原因为何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访存在问题的养殖场,发现这些养殖场共同的原因在于:哺乳期母猪饲养管理较差,乳房炎、产后子宫内膜炎频发。为了帮助业主走出养殖困境,笔者选取4 个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作为实例开展一次以“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疾病治疗”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现将培训内容整理汇报如下,以供养殖者参考。
1 营养要求
哺乳期不论是对母猪还是仔猪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哺乳母猪的营养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需求。由维持和产奶两部分组成,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均来源于采食日粮得到满足。过低会导致泌乳量和质量偏低,致使仔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影响成活率,母猪失重过多,影响其繁殖能力;过高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等消化疾病,母猪引发乳腺炎甚至因膘情过肥引起繁殖障碍,同时还造成饲料浪费。为此,笔者根据当地中小型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实际,结合常用饲料原料成分、仔猪补饲以及母猪泌乳规律制定了两组哺乳母猪饲料配方。配方A:玉米65%,小麦9%,豆粕12%,麦麸8%,鱼粉4%,贝壳粉0.8%,食盐0.5%,多种维生素0.7%;配方B:玉米55%,小麦10%,豆粕12%,麦麸10%,米糠8.7%,鱼粉3%,贝壳粉0.8%,食盐0.5%,适量青饲料。
2 日常饲养管理
2.1 恰当的管理技术
产前1 周对即将分娩的母猪进行猪体消毒后转入安静、清洁、干燥并经严格消毒的分娩舍,保持分娩舍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冬暖夏凉。常检查乳房,避免粪污污染乳头和其他因素致伤。随时保持产床、猪体、分娩舍干净,供足清洁饮水,产后3~5d 后应让其保持适当运动。
2.2 饲喂原则
产仔当天,不可饲喂过多的饲料,防止出现泌乳浓度过高,产乳量过大诱发乳房炎等产乳疾病。产后根据猪体情况和食欲变化调整饲喂量,少喂勤加,每天定时且间隔均匀,饲喂频率维持4 次/d,最后一餐不能早于晚上10 点,这样可以避免晚上母猪起来寻食踩伤仔猪。21 日龄前仔猪以乳食为主,按配方A 供足营养;21 日龄后,泌乳量逐渐减少,仔猪生长加快,采食量增加,仔猪开始大量补饲,此时如果是初产哺乳母猪,自身生长发育尚未全面完成,应继续使用高营养水平的配方A 进行饲喂,以满足泌乳和生长发育需要;此时如果是经产哺乳母猪,为防止母猪膘情过肥,影响繁殖力,改用配方B 饲喂,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哺乳母猪,断奶前3~5d 都应当逐渐减少精饲料饲喂量,这样既可以提高仔猪断奶后采食量,促进断奶仔猪的顺利过渡,又可减少母猪断奶后乳房炎发生,按照此饲喂原则和饲料配方,在大盛、统景两镇选取4 户养殖场开展为期一年的试验,效果获得了养殖业主的肯定。
3 常见疾病治疗
在整理调研资料和走访中发现,产前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母猪,产仔后还是常引发乳房炎和产后子宫内膜炎两类疾病。
3.1 乳房炎
排除其他疾病影响,主要原因是哺乳期间乳房受伤和饲喂不当造成的。2018 年3 月3 日-7 日间,大盛镇一养殖户家共有8头经产母猪产仔,产仔数较多,担心奶水不够,饲养员加大精饲料的饲喂量,结果使得有3 头母猪奶水过分充盈,造成乳房肿胀未及时处理而引发乳房炎。通过减少精饲料饲喂量,同时热敷按摩后用青霉素50 万IU 溶解于200mL 0.25%普鲁卡因溶液,对乳房基部做环形封闭,1 次/d,2d 后病情得到缓解,4d 后基本痊愈。
3.2 产后子宫内膜炎
调研中发现本病易发4 胎及其以上的经产母猪,主要原因是经产母猪生产时更容易发生产道损伤和产后恶露不易尽快排尽,从而促发该病。2017 年11 月,统景镇的一养猪场就发生3 头产后子宫内膜炎。哺乳期初忙于照顾仔猪,加之症状不明显,虽有较多的分泌物排出,以为是产后恶露,没有引起饲养员注意,后来发现排出物不是减少而是增加,母猪食欲也有所降低,奶水也不正常。在用3%的双氧水加20IU 的缩宫素反复冲洗子宫,清除子宫内的炎性分泌物,冲洗后用含有新霉素和林可霉素各2g的稀释液(90mL 0.9%生理盐水+10mL 碳酸氢钠混合液)连同40IU 缩宫素进行宫内投药,连用3d,病情缓解,用药5d 后痊愈。
4 结论
做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疾病治疗”工作是提高猪场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务必引起养殖业主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