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背景资料,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019-12-11马喜娥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雨果圆明园自然段

马喜娥

在阅读教学中,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课文的背景资料极为丰富,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资料常常隐藏在文本的背后。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去发掘课文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一、巧用“资料”激趣

运用背景资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背景资料时,必须考虑学生从中能够获得哪些知识。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不少教师从托尔斯泰的“著名”说起,介绍他传世的几部名著,再联系文题介绍当时俄国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现实。这种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雨果开始介绍:“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在法国他的名气和托尔斯泰在俄国一样大,其作品《巴黎圣母院》的真实地点就是巴黎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雨果的作品中有一首诗叫《穷苦人》,诗中写到在海边有一户靠打鱼为生的穷苦渔民,一个有风暴的日子,渔夫出海打鱼去了,其妻子发现邻居寡妇死了,还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她便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渔夫那天什么鱼都没打到,却肯定了妻子的做法。大家都知道,诗是不大适合来写故事的,所以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读了雨果的这首诗后,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竟然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了小说。把诗改写成散文,大家经常见到,改写成小说,老师都没有聽说过,能不能成功呢?我们读读课文《穷人》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关于《穷人》的背景资料介绍,是真正从源头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二、巧用“资料”悟情

由于课文的思想感情或人物感情更多的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适时地呈现相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文字背后来理解文本的意蕴和人物的情感。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就是“结合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查找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课后练习。与圆明园有关的背景资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需要选择哪些背景资料,在什么时候呈现就是教师需要细致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课文的第3自然段时,学生可以想象圆明园建筑的辉煌。课文第4自然段中涉及建筑内所藏的奇珍异宝,是一种概括介绍,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流落海外的珍贵文物的图片,为后续重点教学“毁灭”做铺垫,让学生产生一种惋惜的感情。在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中“毁灭”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接着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强盗在园中抢劫和“放火烧”的惨烈情形,对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产生强烈的愤慨感。此时,教师出示法国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发出的谴责言论,以此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巧用“资料”延读

背景资料可以用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也可以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在课堂结束阶段,用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

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写的内容:秋雨打落的梧桐叶贴在水泥路上,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东西,许多时候还被当成垃圾及时清扫掉。但作者从独特的视角用独特的眼光,把落满梧桐叶的水泥道美化成“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把每一片梧桐落叶美化成“一个金色的小巴掌”。这样一来,雨后的早晨这条平常的水泥路就变得漂亮了。作者将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赋予美的特征,体现了作者善于发现美和表达美的本领。这种本领,许多作家都有。张秋生先生有一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小巴掌童话》,里面有许多文章都像我们这篇课文一样,读起来很有意思,你也能够从中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本领。

总之,在收集背景资料越来越方便的背景下,合理地使用背景资料,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雨果圆明园自然段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雨果剃发
游圆明园有感
雨果的“谎言”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丽的秋天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