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无名者铺路

2019-12-11吴野

青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号笔会刊物

吴野

斯群同志以九十四岁高龄辞世。人们提到她就要提到《青春》,斯群永远是年轻的。

粉碎“四人帮”后,大地回春,斯群从苏北农村下放地回到南京。接到通知,简单地收拾行李以后,便与她的老部下,作家方之等人商量回到队伍以后如何发挥专长,为党的文学事业做些什么事情。几年的农村生活,农民贫困,农村青年精神文化贫瘠给他们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决定:办一本像《萌芽》一样培育文学青年的刊物,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刊物方针定为“为无名者铺路”。斯群带着这个想法逢人就宣传,俨然是一个老青年。

斯群的想法得到南京市委的支持。

但是,胸有激情,双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没有范例,全国没有一家青年刊物,上海的《萌芽》杂志还在冰封之中,缺少具体的经验。就连刊物叫什么名称都还是未知数。

市委批给编辑部地点设在原鼓楼检阅台二楼上。凭着南京文联的旧办公桌,一部电话,便开始了事业的探索。

斯群的周围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艺工作者。除作家方之以外,还有李锡焕、曾传矩、邢熙坤、李纪等。笔者当时是青年作者,有幸被召进编辑部从事这项崇高使命的工作。

1979年夏天,气温很高,检阅台密不透风,闷热难耐。我们打着赤膊,趴在桌上看稿。方之最忙,他的作品《内奸》获得全国一等奖,没有时间进京领奖。方之拼着命办《青春》,他的肺心病已入晚期,临终之前,咳着血,躺在病床上为青年作者改稿。

斯群极其珍视《青春》这一方苗圃,颁布了编辑人员纪律:来稿者年龄在35岁以下,作品为青年生活题材。简括一句为:青年写,写青年。

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筹备,1979年10月,《青春》试刊号面世。刊载了尹最良、丁宏昌、苏位东等青年的作品。为了提高青年读者鉴赏水平,特请著名作家王蒙連载理论辅导文章《当你拿起笔》。青年读者们对于大时代潮流中诞生的自己的文学刊物,反映自己蹉跎岁月,命运浮沉的园地趋之若鹜,充满兴奋与饥渴,“为无名者铺路”的方针受到热烈欢迎,这个状态在斯群意料之中,但也在她意料之外。试刊号是她的心血之作,定稿以后,斯群心情激动又忐忑。给邮局打电话询问增订之前,让我们各人估计刊物的征定数。我们逐一报数,八千的有,一万的也有,没有人突破两万。听完以后,她才拿起电话筒,哪知道,对方回答说,订数为三十二万册。这个消息让斯群欣喜若狂,握电话的手有些抖。她没有想到刊物这么受欢迎!但是,她的眉头立即皱起来。大家都不知道一篇篇文章装订成三十二万册是什么概念,大致需要多少印刷费用,多少纸张。反正,是一个天文数字吧!闻讯的人纷纷向她祝贺,说南京城“小鸡”生了一个“大蛋”。而斯群相反,来一个朋友,就问他有没有路子找到纸源。

喜讯转为烦恼。平版印刷机显然不够应付,滚筒印刷机,一个月要吞掉一个车皮的纸,南京市一般印刷厂一年的库存量都不够。怎么办?集思广益,上下动员,上至轻工部,下到各省市,到各地大型造纸厂调纸。记得当时本人受命带着南京市委特批的一百辆大桥牌自行车计划和十只钟山牌手表上东北石砚等造纸厂请求支持,围着长白山转了两个月,搞到一车换纸用的木材。

斯群重视青年特色,陆续选聘了周梅森、梁晴、顾小虎、李潮等崛起的文学青年进入编辑部。对我们这些青年编辑,尤其是作者出身的编辑,严格规定审稿错字率;编辑作风上,不得利用职权在自己的杂志上发稿,不允许与其他刊物编辑交换稿件,甚至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写作,集中精力办好刊物。每天上午组稿会要求我们一一汇报全国分管地区青年作者联系情况。

斯群一再强调,作品的质量是刊物的生命。青年作者的稿件难免稚嫩,不成熟,只要有一点新意,她就视为珍宝。董会平的《王谷雨小传》下笔之前,她听故事,然后,一稿、二稿……直到改成优秀稿件。而她的好朋友,著名作家高晓声送来一篇《周华英求职》,因为突破了35岁的年龄底线被婉拒。

《青春》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编发专号:小说专号、诗歌专号、散文专号、处女作专号、微型文学专号……对崭露才华的作者,组织笔会:金陵笔会、黄山笔会、庐山笔会、雁荡山笔会……吸引“苏军”“湘军”“京派”“海派”和全国文学青年新锐,只要得悉著名作家路过南京,斯群想方设法留住他们,请刘绍棠、丛维熙、刘心武传授文学经验,本地作家陆文夫、高晓声、张弦更是讲座上的常客。北京某残疾女青年情绪低落,斯群组织编辑们陪她到南京风景区游览,促膝谈心,老编辑邢熙坤专程上北京找民政部门为她解决求职问题。后来,她出版了一本自传。

在新时期的文学作者中,几乎所有的作者都给《青春》写过稿,邮递员送稿件,扛着邮包上楼。编辑人手不够,向社会征聘兼职编辑,业余看稿人。现在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作家如苏童的《第八个是铜像》,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贾平凹的《纺车声声》都是在《青春》上发表的处女作品。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多次被其它刊物选载或获奖。《今夜有暴风雪》《第九个售货亭》等被拍成电视剧。

1984年,《青春》编辑部自己筹资建了一栋编辑部大楼,在当时属于首创,在文学界引为盛事。

《青春》的诞生得益于改革开放,于今已经四十年。文学观念不断深化,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诞生。刊物记录着青春写作的金色年华,尤其弥足珍贵。衷心希望刊物不忘初心,化身为平凡的铺路之石,沿着青春文学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责任编辑:李樯

猜你喜欢

专号笔会刊物
少年笔会
第十一届清远市三名笔会线上举行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刊物贺词
金秋笔会
系列刊物介绍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金秋笔会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