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传天下 古艺承千秋
2019-12-11
历史悠久 以元代為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晋阳才子王翰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民间流传着“清徐有葡萄,相传自汉朝”的说法。
汉朝时,清徐马峪边山一带有一姓王的皮货商人,从大西北贩皮货,带回葡萄枝条在当地栽植成功。之后,栽培渐广,清徐马峪边山人在储存葡萄的过程中逐步摸索酿造葡萄酒的技艺。
三国时期的山西是魏国的属地,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欢喝清徐葡萄酒。他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到了唐代,清徐葡萄已享誉海内,鲜葡萄及葡萄酒、汁、干等加工品也远销四方。《唐书》记载:“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货之四方。”
宋代大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是山西人。他写有“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烦”的诗句,可见当时人们喜欢清徐葡萄酒的程度。
在元代,清徐葡萄园已是全国最大的葡萄庄园之一,甚至有了检测葡萄酒真伪的办法。据记载:“至太行山辨其真伪,真者下水即流,伪者得水即冰冻矣。”这在全国首屈一指。
元代的中国葡萄酒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随着粮食白酒的发酵技术,特别是蒸馏技术的日臻完善,蒸馏白酒自明朝开始成为中国酿酒产品的主流,而葡萄酒生产由于具有季节性,酒产品不易保存,酒度偏低等特点而日渐式微。然而,清徐葡萄酒的酿造一直在继续,明朝洪武皇帝“辛酉谒禹庙,有以葡萄酒见饷者,其甘寒清冽”。此时,清徐葡萄酒的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直至清雍正年间,清徐葡萄酒在山西仍有一定的生产销售。
1999年在太原市晋源区发现的隋代虞弘墓,出土了一具仿木结构的石椁。该石椁质地造型罕见,最令人惊叹的是石椁内外的浮雕和彩绘图画,有饮宴图和酿酒图。其中酿酒图绘制的是踩葡萄、榨葡萄汁、收集葡萄汁的过程,是用来酿造葡萄酒的,证明了清徐葡萄酒的历史。
依托优势 创新树品牌
1921年10月,在持续几千年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著名产区山西清徐,由山西人张树帜、乔锦堂、常子襄等人发起,在农商部注册,成立了山西省清源县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几家用机械设备大规模生产葡萄酒的酒厂之一。
1949年后,该公司更名为清徐露酒厂。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该酒厂一直是我国七大葡萄酒厂之一,所生产的葡萄酒系列产品,曾先后多次获得省级大奖,为清徐葡萄酒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沿用清徐露酒厂的传统设备和传统技术工艺,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依托独有的马峪葡萄资源优势,创新品牌产品。马峪牌系列葡萄酒,以当地优质无公害葡萄为原汁,结合传统酿酒工艺和现代生产技术精心酿制而成。
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位于清徐县马峪乡,马峪乡是一个半山区乡,它依山面川,风景秀丽,具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马峪乡地处吕梁山北屋之东,地域为边山洪扇形,由于北部有山可阻挡冷空气入侵,土质为沙质或砾质,植被覆盖较佳,山前向阳坡,日照强烈,山谷又不易散热,温度较高,从而形成了背风向阳、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的特定小气候,是葡萄最佳的生态带。并且土质属于微碱性,含有少量有机物,一般病虫害较少,另外边山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佳,年均降雨量 500毫米左右,霜冻期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 180天左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葡萄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承非遗 技艺待拯救
清徐葡萄酒和其他葡萄酒不同,清徐葡萄酒产于马峪地区,生产技术主要是纯手工操作,通过加温浓缩、自然发酵、澄清过滤酿造而成,生成的葡萄酒中所含的是纯葡萄糖,而现代工艺的甜葡萄酒中所含的糖是食用白糖。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技艺逐渐回落,每年生产数量很少,学习此技术工艺的人甚少,希望更多的人能保护这一技术工艺,发扬这一民族文化。
清徐葡萄酒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华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是民族精神和创作的源泉,是历代人积累的价值和经验宝库,并具有历史性、民俗性与美学性等价值。挖掘历史、关注当代、传承非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积极推动清徐葡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使之在全中国、全世界重塑品牌形象,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香浓与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