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杂志》看战后新电影
2019-12-11李伯绅
李伯绅
摘 要:《电影杂志》从1947年10月创刊到1949年4月终刊,共出版38期,期间正值战后中国电影“创作繁荣阶段”和“转折阶段”。《电影杂志》作为民国电影的“断代史”,完整地记录了这三年的影坛影事影人,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了民国电影的独特形态。
关键词:《电影杂志》;民国高峰期电影;战后新电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中国社会进入战后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新的电影格局形成。这些新格局的形成,影响规定了不同形态、不同导向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丰富多彩的整体形态。
从产业结构上来讲,由于战争影响与战后政府力量的介入,此前占有绝对优势的民营电影企业,开始逐渐被国民党官营电影企业取代,先后成立了中央电影摄影场(中电)、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中国农业教育制片公司(农教)和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中教)。随着战后电影政策的不断完善,从1947年开始,民营电影企业开始迅速发展,除已经建立的电影企业以外,先后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等近20家。它们与官营电影企业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形成了一条紧密勾连的链条”,[1]形成了这一时期官营电影公司与民营电影公司两分天下的格局。
战后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无可替代的“第一城”,在聚集了官营电影体系中实力最雄厚的中电一厂、二厂的同时,又拥有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大小近20家战后最为重要的民营企业,成为民国高峰期电影的中心生产基地。《电影杂志》即诞生于此时的上海。
1 民国高峰期电影与战后新电影
1946年4月,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在完成对上海、北平等地敌伪电影机构接收的基础上,依据国民党“党营事业企业化”的方针,于上海成立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总管理处和董事会。张道藩、罗学濂、李惟果、方治、潘公展、杜桐荪担任董事委员会委员,张道藩任董事长,罗学濂任总经理,总管理处下设三个制片厂,“中电”一厂、二厂设在上海,三厂设在北平,原中央摄影场所属的发行单位——中央电影服务处也并入公司,改为业务部。[2]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令上海成为民国高峰期电影创制的重镇。《电影杂志》自1947年10月1日创刊至1949年4月16日终刊,正值此时间段的《电影杂志》也成了民国高峰期电影发展的重要载体。
卢莳白作为有国民政府背景的杂志总编辑,自然也将官营电影的宣传工作放到首位,在38期的《电影杂志》中主要介绍了50部国产电影,其中正统电影27部(“中电”26部,“中制”1部),占比在一半以上,大规模宣传电影共87次,其中正统电影59次,占到了2/3。
民国高峰期电影最显著的成就,就是战后新电影的出现。所谓新电影,是以昆仑影业公司和文华影片公司出品为主的一批电影作品,体现艺术创新与社会责任感,有着明显的美学指称。
2 “昆仑”與《一江春水向东流》
昆仑影业公司1946年由夏云瑚、蔡叔厚、任宗德等人创办于上海。原联华影艺社摄制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八年离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也由昆仑发行。改组后的昆仑公司,继续发扬了30年代左翼电影的传统,成为战后进步电影的重要生产基地。[3]
《电影杂志》在1947年10月16日发行的第二期中,即刊登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讯,并辅以标题“‘沪光‘丽都‘美琪三大戏院双十节起首轮献映”,足见影评人对其期待之高,在文中称《一江春水向东流》为“震撼影坛的文艺巨制”“光芒万丈的文艺电影”“千万人为之感动!千万人为之兴奋!千万人为之哀伤!千万人为之垂泪!”。而在随后的1947年11月1日发行的第三期杂志中,也刊登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后集)》的影讯,并辅以标题“‘丽都‘南京‘美琪‘沪光四大戏院今天首轮献映”,称该片“佳评美誉,万人推崇,前后两集,各具千秋”“是一阵强烈的风暴!是一曲人间的哀歌!是一首抗战的长诗!是一部民生的血史!”。不仅放映的影院数量增多了,而且评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见《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当时的火爆程度。
《电影杂志》更是将《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连环电影图画”的形式,分为两期进行刊载:
《电影杂志》第二期1947年10月16日出版
《一江春水向东流》前集“八年离乱”联华昆仑出品
素芬(白杨饰)是上海某纱厂的女工,和厂办的夜校教员张忠良相恋。忠良伴着母亲(吴茵饰)住在上海,他的父亲(高工上饰)和弟弟忠民(高正饰)留在家乡。这是七七事变前一年的双十节,厂中举行庆祝的那天。
(1)经理的小姨王丽珍(舒绣文饰)表演歌舞
(2)忠良为东北义军呼吁,博得热烈的拥护与捐助
(3)月儿圆,人儿双!忠良与素芬结合了!
(4)婚后生子,沪战爆发,国军撤离淞沪前夕,忠良把老母幼儿托付素芬,随军出发。
(5)素芬奉姑返乡后,张父因敌人征粮求减而被杀
(6)牧童传讯,忠民漏夜率众歼敌,夺回父尸,掩护老母及素芬母子返沪
(7)素芬在上海靠洗衣度日,又在难童收容所服务
(8)她像慈母一样照顾着每一个难童
(9)忠良于九死一生中到重庆,证件失落,生计将绝,王丽珍予以热烈的接待
(10)她给他介绍工作,她使他迷恋和倾倒
(11)又是月圆之夜,他又投入了她的怀抱
(12)同一月亮下,照着那等着天亮等着丈夫的素芬
《电影杂志》第三期1947年11月1日出版
《一江春水向东流》后集“天亮前后”昆仑公司出品
(1)素芬逼于生计,扶孤携子冒险贩米,天寒地冻中被日寇驱入水渠
(2)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消息传来,举国腾欢
(3)庞浩公和张忠良,为着业务来沪,忠良在纸醉金迷中,抵沪和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勾搭上了
(4)素芬因生活日益艰困,逼不得已去做文艳家的女佣
(5)双十节前一天,丽珍到沪。与忠良都住在文艳家,使忠良不眠顾此失彼
(6)胜利后首次双十节,文艳家开了个盛大的庆祝会
(7)庞浩公要忠良和丽珍表演“探舞”,素芬听到忠良的名字
(8)她看清楚了确是她的丈夫!在惶骇中,失手把杯盘摔下
(9)大家知道素芬是忠良的妻子,四座哗然
(10)丽珍用自杀威胁素芬,忠良与素芬离婚
(11)跑到江边只有抗儿紧跟着她,她支使开抗儿留下遗书
(12)只见“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不尽,恨无休……
1948年1月1日出版的第七期《电影杂志》中刊载了对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观影随笔:
《一江春水向东流》精湛的表演和严肃的处理确实能提高低落的趣味,生活描写的真实也确能复苏麻木的情感。但它没有给观众以前途的肯定的指示,只是暴露而止步,故仅使生活的苦闷得到发泄,而未能解脱;生活的空虚得到调剂,并未充实。所以它,就表演和处理评,可誉为一九四七的里程碑,但就剧本评,则颇多商榷之处。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在叙事跨度上贯通了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时期并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银幕史诗,首映时创下了“连续放映三个多月,观众多达七十余万人次的空前纪录”。[4]在大跨度的时空结构中,《一江春水向東流》以一个家庭折射出历经八年抗战,中国普通家庭和人民的命运。[5]
3 结语
《电影杂志》完整地记录了1947—1949年这三年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研究高峰期电影特别是战后新电影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栏目板块,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电影摄制过程、影人生活与电影评价趋势。战后新电影丰富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以细腻的人物刻画与生活描写,展现出了历史的侧面,表达了深刻的内核。
参考文献:
[1] 虞吉.中国电影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83.
[2] 上海电影志:第三节 官办机构[DB/OL].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5170/node15172/node63929/userobject1ai11462.html,2002
[3] 上海电影志:第二节 民营机构[DB/OL].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5170/node15172/node63929/userobject1ai11459.html,2002.
[4]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95.
[5] 虞吉.影像传奇叙事视野里的谢晋电影[J].艺术百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