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专业互补”:传统文化专题教学模式思考
2019-12-11李蕴嘉
摘 要:在“大设计”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突破授课方式的单一性、片面性,发展协同创新的模式,深度融合各专业,形成资源互补。对于本科教育,推广培养拥有跨界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在高职教育层面,可着力于培养学生间的跨专业团队协同能力,在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实现跨专业团队合作完成综合型任务的教学目标。本文以传统文化专题作为协同创新的跨专业合作实践课程,探讨“跨界融合,专业互补”的意义与可行性。
关键词:协同创新;跨专业;传统文化;Workshop
大多數设计类教育是以单一授课方式为主,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独立授课,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单一部件,并非组合的完整体。初级学习阶段,部件是形成整体的必然过程,而进阶的学习阶段,若不清楚别的部件制作和整体组合规则,成品则不成体系,缺乏实际的合作能力与全局视野。培养的学生和市场产生脱节,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造成冲击,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对比传统的实践课程,利用专业特点和技能,弥补其他专业的短板,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与认识,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自身能力来开展跨界的团队合作,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模拟实战的过程。部分艺术设计教育者已经提出应该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实现设计类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立足本专业进行跨界整合,针对综合性的课程尝试跨专业联合授课,形成教学团队立体化,打破专业壁垒,以成果为导向,以项目完成为目标,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与寻找自我价值定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1 传统文化专业课程实现跨专业联合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专题课程为设计教育领域引入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教育层面促进文脉传承。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贯彻设计思维,呈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站在文脉传承与教育层面,文化保育从保护、保存、活化和更新,从物质到精神上,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对设计师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体系不是碎片化的存在,针对大多数高校实行各专业独立经营的教学思路而进行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学来看,文化传承的立体性没法施展,也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1]
采用“跨界融合,专业互补”的概念,以课程为载体培养摆脱从理论中演绎实践的教学逻辑,围绕实践教学知识,设置以立体化教学模式为驱动的传统文化专题跨专业联合授课模式。跨界的融合,让每个专业站在各自的角度,诠释本专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以此为点,联合两个以上的专业形成面的铺开,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群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普及,以一个专业群确定传统文化的一个面,而多个专业群即多面的结合确定一个更为立体化的教学目标,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创新合作,可以尝试联合信息专业群、人类学专业群等不同的面来多方融合,互补专业与学科上的局限性,以成果为导向,以多专业联合授课的协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完成迭代式结构呈现和各个阶段成果可视化,实现传统文化立体化传承。
2 无界化的跨专业授课教学模式
以文化切入,不同的设计专业进行合理化交流与沟通,再以情景工作坊(Workshop)的方式,确定项目导向制;用品牌化推广的手法,进行设计分工,全方位从点到面设定完成成果目标,有利于更为全方位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从而打破专业的边界,无界化地推动完成文化传承的立体工程建设。“所谓无界化,就是打破学系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设计学科跨专业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及教师的知识面,将不同专业或者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或者项目,产生思想的碰撞,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理论方法,培养跨界的思维方式。[2]包括在创新中学习、设计管理、面对问题的跨专业团队处理,通过真实的工作过程和仿真的工作环境,实现多部门协同完成综合项目的目标,学生在协同中完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提炼,培养跨专业协同合作能力,突破原有界限。
随着设计行业的分工愈加细化,整个项目开发细分为多个步骤,如生产流水线,每个设计部门负责其中一个步骤,为串行的工作模式。流水线具备高效,但串行模式使不同环节的设计人员以分工任务为中心,模糊统一的项目概念及对项目最终目标的理解。[3]项目完成是拼装的,缺乏整体性,在开发的初始只考虑当前阶段设计任务的完成,没能从全局的思维实现项目效果最大优化。为了提高项目的整体性,应改设计流水线串行模式为设计协助并行模式。在项目开发初期,根据项目内容组建跨专业的设计团队,各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作为不同的职能单位参与项目,从一开始便一起沟通、合作、考虑项目的最终目标和整体过程。
教学团队需要站在并行管理角度上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推进教学过程,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技能目标时,评估各专业在任务中的环节与推进作用。教师作为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引导者,监管设计任务质量与进度,联合不同环节的教师,共同引导在“大设计”概念下的设计生产线运作。增加开发协同创新式的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教学团队以更全面的方式衡量不同工作部分的协调性,也要求教学团队具备跨界思维,培养无界化处理问题的能力。
3 传统文化专题跨专业教学设计探讨
目前,跨专业授课的方式以课题制为主,一是教学内容上的跨专业融合,二是人员配置上合作与互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实现双线串并行共置。[4]
Workshop(工作坊)模式强调群体合作,课程可采用多轨制,即每一门课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执教,可具备设计企业的初步框架。[5]在Workshop的组织下,模拟企业项目组环境,组织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跨专业团队,教学方面组织跨专业合作教学组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合作,以“梳—研—立—整—行”五步骤进行教学设计。[6]用文化脉络进行引导,以启发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寻找关注的传统文化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成立跨专业小组,团队以头脑风暴法与KJ法的方式选定开题方向,确定实现项目成果的方式,再进入串行模式,并在调研与设计过程中进行资源共享,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进行设计协助,互补专业的不足,实现动态化设计调度的呈现。[7]教学团队起到并行指导与串行推进的作用,突破只负责教授各自专业部分的局限性,逐步以“互联网+展览+品牌开发”的方式实现展现跨专业团队的任务成果,向公众推广,通过分析反馈的数据,检验并改良教学模式。
4 结语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若呈现立体性,单一设计的切入不足以完善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具备协同创新的思维,突破学科与专业的界限,无界化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跨界融合,互补专业的不足。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到民俗文化研究,到转化为相关的文化传承设计项目,在设计教学领域以“大设计”的思维,突破单一频道,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成果进行文化传播,让年轻一代设计学生体会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 黄淑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04(006).
[2] 樊佳.基于无界化职教理念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3(05):145-146.
[3] 龚龙煜.基于设计类跨专业合作模式的workshop教学初探[J].设计,2015(11).
[4] 刘墨. WORKSHOP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7(03).
[5] 姚刚,胡彬,曾栋,孙良.设计思维引领下的跨专业联合设计教学实验——以基于Mapping的“校园跟踪者”为例[J].装饰,2019(08):90-94.
[6] 徐俊,刘刚,黄先栋.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课程教学实验——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DET创新训练营为例[J].装饰,2017(09).
[7] 刘珊,丁熊.设计学科跨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27(09):192-194.
作者简介:李蕴嘉(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