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保障体系
2019-12-11江苏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季建峰
江苏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 黄 敏 季建峰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形成,离不开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评价管理等重要的保障系统。为了更好地完成我校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批准号:A/D/2016/009)的研究工作,我校从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对“桥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一)分层的组织管理
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对构建网络化的课程开发队伍实行分层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组成的学校课程审议小组,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定“‘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其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方案的落实情况等。
在整个课程开发组织管理体系中,我们实施了网络化的管理,从“课程的决策者”到“课程的组织者”再到“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分类推进,做到“角色准定位、分工不分家、协作重共享”,一起推进“桥文化”课程建设。
(二)分化的实施管理
校本课程是为学校学生量身定做的 “学习材料”,我们不能让它仅仅成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或是地方课程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占比,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和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结合学生问卷情况,编写了1~6年级校本课程,并将教材分成5大类:乡土教材类、综合知识类、考察活动类、工艺美术制作类和合作游戏类。在立意上,以“尚真”“求实”“向美”为课程追求的目标,来培养师生参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是原则,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求实”是态度,基于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桥文化”校本课程包含“长江上的桥”“奇妙的桥”“桥的童谣创作”等14个科目,使学生从直接观察、触摸到的桥着手,拓展“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悟“桥”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三)分类的档案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评价不能仅以终结性的结果为指标,而档案袋管理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如我校的“‘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就为学生制定了档案袋管理制度。
档案袋里应主要收集学生在学校桥实践活动中的各类作品,如绘画、折纸、泥塑的照片,以及对桥的实践调查的资料、桥知识学习的笔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记录等。另外,学生对活动和学习的自评,教师、家长、社区的评价,就构成了整个档案袋的内容。针对档案袋所列的资料目录,学校设计了一份档案袋评价单,在每一个探究项目完成之后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在档案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过程性的评价,记录了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最后的评价。它不仅仅是一种成果展示形式,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发展经历。
二、打造课程环境,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
(一)建设优美的“桥文化”校园环境
“桥文化”校园环境的创设,为我校师生提供了温馨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为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围绕“桥文化”这一主题,我们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如以桥为主题和内涵的校园环境布置,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学校的每一幢教学楼都以桥命名,体现以“桥文化”为内涵培养目标;学校的走廊展示与桥相关的童谣,让其成为学生们乐于学习的园地;展示“世界名桥”,向学生介绍闻名于世的桥梁;介绍“桥梁工程师”,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造桥人的故事;张贴教师书写的字画,架起师生文化之桥;创建“桥文化”博物馆,打造特色亮点……让学校成为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和学习桥文化的地方。
(二)打造务实的“桥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桥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基于此,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了“桥文化”网站制作和管理中心,成立了以“桥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网站,为师生学习桥知识、感受“桥文化”搭建了平台。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桥韵”电视台和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师生和家长介绍桥知识以及学校“桥文化”课题研究的成果。
(三)创设浓厚的班级“桥文化”氛围
学校各班级的环境都显现出浓郁的“桥文化”:教室外墙张贴与桥有关的诗词书法和画作,有名家作品,也有学生作品;“我们的大朋友”栏目主要介绍班主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合作之桥;教室内西墙上的“全家福”里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在同学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群星耀西小”评比活动更是把学校的养成教育目标融合在朗朗上口的儿歌里,把一座无形的“桥”架在了每个学生、每位家长的心里。
各班还在桥文化教育的引领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与桥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在清明时节,开展“烈士们走过的桥”故事演讲会,走访家乡有革命历史故事的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一颗爱国之心的道理;组织学生去寻访家乡的桥,通过摸一摸、量一量、问一问、写一写等多种形式,感受家乡的“味道”,感受家乡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彰显出了浓郁的班级桥文化的氛围。
三、激发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一)学习培训,提升每一位参与者开发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教师进行了有关桥文化知识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桥文化。学校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帮助教师拓展桥文化知识,并进行课程开发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接“地气”,学校用“一课、一议、一改”的形式进行磨课,帮助教师在不断磨合和改进中形成了西石桥中心小学“桥文化”教育系列校本教材。一位教师开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进行教学研讨,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完善自己,在梳理调整中提升自己。
教师从教到编,再从编回到教,最后从教到修改、完善、提升。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有效提升了教材质量,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
(二)以点带面,汇聚每一位参与者开发的合力
每个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课程开发的质量。我校从教师对桥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因校制宜开展工作。为了有效提升教师“桥文化”课程开发的素养,我们一方面“让一部分人先亮起来”,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外出进行学习培训,然后以点带面,使其在整个课题组甚至全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对其他教师进行辐射培训;另一方面因人制宜,强化特长,根据不同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结对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形成课程开发的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课程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多元评价,激发每一位参与者开发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加以引导、激励,从而强化、壮大课程开发的群体力量。
1.定评价内容
我们对教师课程开发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详细的课题开发规划;有完整的课程开发内容;了解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课程开发的论文在一定范围内获奖或发表。
2.定评价方式
①课堂考核,结合各个层次的校本教材研究课,考查教师在操作中是否体现了课题思想、目标。②资料展示,包括课程开发方案、计划、原始材料记录、阶段情况分析等,由考评小组根据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考评。③成果交流,每学期举行课程开发或论文交流会,并组织评定。
3.定奖励条例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我校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和奖励性制度”,在教师的学期工作考核和年度考评项目中,加入课程开发,增加对课程开发成果的奖励。对于那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精神上的动力。
4.定经费落实
学校每学期都会落实课程开发科研经费,一方面用于奖励课程开发的骨干,另一方面用于购置有关课程开发的相关杂志、报纸、论著,供教师阅读学习,并要求教师做好摘抄笔记,学校定期检查,组织交流。
校本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新因素、新信息不断注入,新机制、新举措融合发展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各个层面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保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