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胺碘酮与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2019-12-11赵英弟
赵英弟
快速性心律失常为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该病先天发生的几率较大,主要症状为不规则形性的心率过速、心房颤动。后天心率失常提示与药物中毒或心血管疾病有关。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是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抗心率失常,积极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临床上基本治疗方法[1]。盐酸普罗帕酮作为一种先期引入的药物,在疾病治疗中起到了不错的作用。为了研究治疗小儿快速性心率失常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强的药物,本文选取50 例小儿快速心率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小剂量胺碘酮与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50 例小儿快速心率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5.12±2.25)岁;检查为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13 例,后天性心脏疾病患儿12 例;其中病毒引起的心肌炎7 例,药物中毒5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2~10 岁,平均年龄(5.24±2.00)岁;检查为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11 例,后天性心脏疾病患儿14 例;其中病毒引起的心肌炎8 例,药物中毒6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给予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初始剂量为12 mg/(kg·d),3 次/d 口服,随着患儿病情的好转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最低用量为3 mg,并可以将次数减少为1 次/d 或2 次/d。
1.2.2 观察组 患儿给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治疗3 周,第1周剂量为10~15 mg/(kg·d),2次/d口服;第2周患儿病情好转,剂 量 改 为6~8 mg/(kg·d),2 次/d 口 服;第3 周 则<5 mg,1 次/d 口服,直到患儿治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T3、T4、TSH 水平。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症状完全消失,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次数>90%;有效:症状基本消失,经过治疗后将进一步改善,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75%~90%;好转:药物具有一定效果,症状可见缓解,未合并其他并发症;无效:患儿心律不齐时有发生,心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6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总例数×100%。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 用于离心,离心速度为2500 r/min,离心半径8 cm,高速离心8~10 min,获得血清,并保存待检测。检测比较两组患儿T3、T4、TSH 水平水平,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及甲状腺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3、T4、TSH 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 患 儿T3为(1.27±0.34)μg/L,T4为(76.59±23.89)μg/L,TSH 为(2.38±0.88)mIU/L,观察组患儿T3为(1.28±0.36)μg/L,T4为(75.98±22.43)μg/L,TSH 为(2.42±0.75)mIU/L;治疗后,对照组 患 儿T3为(1.20±0.38)μg/L,T4为(78.27±21.31)μg/L,TSH(2.38±0.88)mIU/L,观察组患儿T3为(1.19±0.41)μg/L,T4为(79.80±19.60)μg/L,TSH 为(2.47±0.73)mIU/L;治疗前后两组患儿T3、T4、TSH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生头晕4 例,恶心3 例,甲状腺功能异常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儿发生头晕1 例,恶心1 例,无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几率,在儿童患儿中常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心律不齐,心悸、胸闷等症,治疗需要及时且正确,否则将对患儿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影响。由于心脏手术自身存在困难,药物治疗依然被认为是主要方法。传统治疗中主要使用盐酸普罗帕酮片进行治疗,作为医学研究的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原理为稳定细胞膜,抑制心肌细胞兴奋传导神经,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从而缓解心理失常[3]。但一类药物的治疗有效率偏低,部分研究表明,该药物对甲状腺素等指标具有一定影响,但用于儿童心律失常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开始出现,胺碘酮是对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改良,具有非竞争性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在延长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的同时,抑制心肌与心房钠离子内流,降低点位传导速度,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症状,与一类药物相比,治疗有效率有所提高[4,5]。但是研究认为,大剂量的胺碘酮依然会造成患儿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因此针对儿童患儿应选择小剂量的治疗方案[6]。小剂量胺碘酮对儿童心律不齐的治疗效果已经有所报道,一些专家认为,胺碘酮的作用机理优于传统的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更是达到90%左右,可见小剂量胺碘酮的研发提高了儿童心律不齐的治疗效率,且安全性较以往提高,对T3、TSH、T4水平的影响较小,是理想的治疗药物。
综上所述,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高,对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均较小,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