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采取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2-11吕萍宋伟
吕萍 宋伟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为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小儿中发病率比较高。发病后患儿鼓室积液,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临床表现。目前,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仍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有研究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小儿咽鼓管的功能不良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感染及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1]。分泌性中耳炎病情反复,很难治愈,其疾病迁延不愈,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发生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手术治疗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方法,作者使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和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鼻喉科就诊的80 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试验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6.0±1.4)岁。对照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3~9 岁,平均年龄(6.0±1.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腺体肥大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鼓膜均失去正常光泽,光锥变形、缩短、或消失,鼓膜内陷,有传到性耳聋,气骨导间距1040 dB;②自愿参加,且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其他疾病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③不愿意参加的患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鼓膜穿刺治疗,使用鼻内镜对患儿的外耳道进行扩张,使用9 号长针进行穿刺,位置选取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后抽有渗出液后彻底抽出液体,之后拔除穿刺针。选取橄榄头,根据患儿的外耳道大小选择,并且将其塞外耳道口。另一端使用橡胶管连接吸引器,目的为吸出鼓室内存在的分泌物,如发现血液立即停止,为了复方感染,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长为1 周。
1.3.2 试验组 采取鼓膜穿刺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根据患儿的情况采取静脉或者气管插进行麻醉。将口腔用开口器撑开,导管从双侧鼻腔插入,从口腔拉出到软愕处,之后插入鼻内镜,之后在视野开阔下进行治疗,导入弯钻头,切除肥大的腺体,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长为1 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光椎正常,鼓膜颜色恢复正常,鼓膜活动度有好转;②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好转,听力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光椎未完全恢复正常,鼓膜颜色常颜,但是活动性较差,鼓室压图测试结果为“C”型;③无效: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患儿耳腔内可见渗出性非化脓性积液,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传导性耳聋、鼓室积液等。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出现障碍,耳腔内呈负压状态,耳黏膜内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会出现液体渗出,之后形成积液[1]。该病在成年人和小儿中都可以发生。小儿其咽鼓管尚处于发育的阶段,弹性较差,其腭帆张肌较为薄弱,因此出现狭窄和风闭的可能性比较大。小儿咽鼓管比较短、较平、较宽,因其咽部位置比较低,小儿鼓室更容易发生炎症。小儿免疫系统比较薄弱,因此出现疾病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发病率比较高。该病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发生耳聋,再加上儿童表达能力较差,初发症状不是很明显,因此该病容易被误诊。尤其是单耳的分泌性中耳炎,一侧听力正常,患儿及家属都不容易发现,腺体肥大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是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另一重要原因。腺体肥大,可以压迫堵塞咽鼓管,造成感染,咽鼓管逆行感染[2]。咽鼓管咽口受到压迫后,导致外界的空气进入其中,原有的气体被私膜吸收,腔内负压形成,骨膜内陷,耳私膜静脉扩张。
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对耳室积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咽鼓管位置特殊,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中耳内的液体进行引流,咽鼓管内有特殊黏膜纤毛,纤毛通过运动将分泌物排泄到鼻咽部[3]。中耳与外界沟通主要通过咽鼓管,咽鼓管正常情况下有调节功能,吞咽或打哈欠时咽鼓管瞬间可以开放,鼻腔的空气进入中耳腔,耳腔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传统的鼓膜穿刺术操作危险性比较大,并且盲目操作,无法直视,影响手术操作,容易造成复发或残留,在手术中操作不当会有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咽鼓管圆枕损伤、咽侧壁或后壁出血等。在鼻腔镜下进行切除腺样体手术,可以直视手术部位,保证手术切除的完整、操作的精确性,减少术中的损伤,二者连用,效果显著。刘丹等[4]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的切除手术。唐敏学[5]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临床有效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取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术,临床效果得到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研究样本例数过少,观察指标比较单一,希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本方面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