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和她的写作人生
2019-12-11顾志娟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81
顾志娟(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81)
现如今,在华语文坛,旅美作家严歌苓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其文章数量达上千篇,质量也很高,让人不敢相信。她还是著名的编剧,既是美国编剧协会会员,又是中国“国内最火的编剧”,发展前景广阔。并且严歌苓自身也是一个有复杂经历的女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又来自破碎的家庭;在军旅待过8年,但最后成为旅美文学女作家;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但如今和美国丈夫幸福地组成一个家庭。笔者通过从不同的渠道搜集和查阅资料,了解了严歌苓及其写作人生,希望大家对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严歌苓简单介绍
严歌苓,美籍华人,1958年出生在我国上海,兼任当代中文作家和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个人作品主要包括:《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霜降》《吴川是个黄女孩》《花儿与少年》《老师好美》《扶桑》《雌性的草地》等等。其中,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一些作品包括:《梅兰芳》(陈凯歌拍成电影)《天浴》(导演陈冲、主演李小璐)《一个女人的史诗》(同名电视剧,主演刘烨和赵薇)《金陵十三钗》(同名电影,导演张艺谋)《陆犯焉识》(翻拍成《归来》,导演张艺谋)。
二、写作人生
1.《床畔》浓厚的军队情结和英雄主义
严歌苓的《床畔》在2015年4月7日面向市场,据说,该作品从草稿创作到写作成功,总共花费她20年的时间。这本书介绍了一个19岁的女护士万红,来到四川、桂林深山的野战医院,几十年来坚持守候在植物人铁道兵连长张谷雨的身边。毋庸置疑,这本书是歌颂英雄的,护士万红和连长张谷雨都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即便不是传统的英雄。知名出版人安波舜从《床畔》中看到另外一面,说道:“《床畔》超越了《追风筝的人》的道德高度,万红对英雄张连长的守护不是出于救赎,而是处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信念。”之所以有这种信念,关键来源于严歌苓曾经当过军人。
1970年严歌苓成功考入四川成都军区,成为一名文艺兵,热衷于红色芭蕾舞。1979年她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去往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战地记者,有几次差点死掉,后来她将这段经历写在第一部作品《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严歌苓在1983年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作为一名创作员,大量的军旅经历为她提供很多创作素材。8年的军队经历为严歌苓今后的小说留下难以遗忘的记忆素材。严歌苓曾说:“我是有军队情结的,我在部队待了13年,‘写军队’对我来说是一种怀旧。”
其实,在她的很多部小说中都谈到“军队情结”,直到《床畔》上升到巅峰。在这本书里,严歌苓写进自己心中的古典英雄主义及军队情结,她说道:“军中生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死亡与牺牲。有一年我们去西藏,雪下得很深,我们满处找厕所,找不到,只好挖坑,结果就在雪地里发现了一箱子一箱子的衣服,生活用品,后来才知道是汽车兵在此遭险……”
在严歌苓看来,最苦的兵种是铁道兵,她提到,在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她曾经随着文艺团到铁道兵的筑路工地进行巡回演出,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专门修筑铁路的部队。20世纪80年代初,严歌苓被调到背景铁道部总部创作组,随着施工连队曾经很多次下600多级的台阶,来到铁路隧道的作业面,她第一次见证年轻的人在和平年代也可以散发出光彩。因此,在《床畔》中,严歌苓选择铁道兵作为自己书里的英雄。
2.执拗——和角色同一个边缘的旅美女作家
严歌苓在1988年收到来自美国新闻总署的邀请函,邀请她去了解艺术基金会和美国青年作家,去七个城市进行访问。正是这个契机使她产生去美国留学的念头,回到国内后她开始努力学习英文,且报考美国的院校,她同时被两个学校录取,最终她选择美国芝加哥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选择小说写作专业,从这开始走上自己的女作家之路。
严歌苓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贫穷、成功、转型成为编剧、婚姻失败、认识现在的丈夫,这样就造就了她坚韧且执拗的个性,让她认为: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困苦中,但总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执拗冲出艰难的困境。之后,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丈夫劳伦斯相识,几年后结婚。世界各个地方的生活,又使严歌苓心目中产生游离的心情,就像她自己说的,在美国游学期,她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边缘人,经常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女人。”这样的态度为严歌苓后来作品小说的人物打下一个特别的基调。
严歌苓善于写处在绝境中却可以始终容忍的边缘女性,她作品中的女性生活在各个时空,有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河南农村妇女,有生活在大洋彼岸的扶桑……直至《床畔》中这位在病床前几十年来一直守护植物人的护士万红。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多数都有一些执拗,虽然这些女性都是处于弱势的,但角色却是相当丰富的。严歌苓善于利用这些女性的人生经历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来。由于严歌苓自己和作品人物同样坚韧,所以她在以自己名字写小说时都会采用浅白和白描的方法,例如《第九个寡妇》《少女小渔》等等,使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小说大概内容。
3.陈冲和李安是编剧人生的伯乐
严歌苓在1980年发表《心弦》,这是一部电影文学剧本,第二年上海电影制片长将其拍成电影。李安在1993年购买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的整个电影版权,在李安的不断鼓励下,严歌苓终于成为一名专业的编剧。但是真正让她喜欢上编剧行业的,并不是李安,而是传奇女华人陈冲。
陈冲1995年被选为柏林影展评委,她在德国柏林时曾给严歌苓打电话,表示自己想要尝试做导演拍一部电影,剧本已经选好了,就是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天浴》。过了几天后,陈冲通过传真机将《天浴》的电影剧本初稿发给严歌苓,之后给严歌苓打过很多电话,除了征询修改建议,还希望可以说服严歌苓亲自写剧本。柏林影展结束后,陈冲回到旧金山就将《天浴》的完整版电影剧本初稿拿给严歌苓看,而严歌苓看完之后深受鼓舞,开始和陈冲一起探讨剧本内容。严歌苓后来对这段经历进行回忆时,说“我们就像过家家似的很快弄出一个剧本,然后俩人一块做事情,贴心的谈一些问题。”之后,严歌苓的职业不再只是一个作家,也是一名编剧,还成为美国编剧协会会员。她也为国内很多著名导演创作剧本,例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等,成为国内抢手的编剧之一。
严歌苓认为将别人的小说改成剧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将自己所写的小说改成剧本,她的内心就会纠结。即便这样,严歌苓对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仍是大力支持的,这对文坛而言或许是好事。严歌苓说过自己平时不会去电影院看自己做编剧的作品,对于这样做的原因,她表示自己在国外呆的时间多,很少在国内生活,自然也就没什么时间看。
4.写作动力来源于十几年的高产抑郁症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在这年严歌苓发表自己第一部作品《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第二年正式开始写作。在对越反击自卫战担任战地记者中,她在野战医院开始进行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从前线撤下的年轻战士和伤员,之后开始尝试着写报道,从那时起她就励志做一名作者。但是严歌苓以写诗歌和报道为主,由于当时严重缺乏诗歌,她凭借自己的作品获得三等功,后来顺利进入创作组,用军旅作家的身份创作《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这段军队的生活给她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中短篇小说《少女小渔》《雌性的草地》等等,都是在军旅时创作的。
尽管严歌苓高产,但是她曾在采访中说“我美国的写作老师说,怎样写关乎与小说家的造诣与境界,但写什么则主要关乎她的兴趣。我兴趣广泛,什么都感兴趣,每次回国,都感觉有很多不一样的新鲜事儿扑面而来,所以我的故事量、题材量也就广泛。”因此,相对于编剧来说,严歌苓更愿意写小说,原因是在她看来,编剧属于写命题作文,写命题作文是相当累的,由于内容并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还有截稿时间限制,而严歌苓不喜欢驳别人的面子,只能勉强写,然后这样严歌苓就会有很大压力,也容易疲劳。但是写小说就不会这样,她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天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写,十分自在。严歌苓认为自己之所以可以长期保持写作,关键在于自己有心理疾病。严歌苓曾经说过“我维持精神状态的秘密,是一种心理疾病,我有躁郁症,主要表现在躁狂方面,心境高涨、思维奔逸、静不下来等等。有巨大创作力的人,比如:伍尔夫和梵高都有此类病症。”显而易见,严歌苓也充分意识到自己人生就像一个陀螺,她的梦想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放个假,但是工作太忙了。
严歌苓尽管在众多作家中是一位高产、高水准的作家,但是她也坦言自己有过瓶颈期,在创作《床畔》时,她因一直陷入困境而不能正常写作。最后,帮助她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还是遇到张艺谋导演。那时,严歌苓跟丈夫一起在台湾工作,导演张艺谋正执导《金陵十三钗》,所以她经常北京和台北两边跑。她将《床畔》的第一手稿给张艺谋看,尽管张艺谋不打算将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但是张艺谋给严歌苓提出一个重要的意见,“我建议你不要用两个人物视角来写作,试试用第一人称写。”因而,严歌苓的第一部第一人称的小说是《床畔》。尽管严歌苓在美国担任编剧,但是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文的,她在创作《第九个寡妇》时,虽然前面100页都是英文,但是写到101页的时候,她毅然决定重新用中文写,之后《第九个寡妇》成为一部中文版的小说。严歌苓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所以在写自己民族和所遇到的故事时应该用中文写,这才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结语
总的来说,严歌苓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编剧,她所创作的数篇作品,都被广大读者认可,也深受许多影视公司的追捧。严歌苓从最初的写作到现在所拥有的成绩,都是依靠自己的那股坚韧和执拗,即便她多次陷入人生的困境,例如婚姻失败、没有创作灵感等等,但是严歌苓每次都可以走出困境。在她的写作人生里,给她提供帮助的人有很多。如今的严歌苓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编剧,正是因为她的创作,才给人们带来更多精彩的电影。因此,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严歌苓可以创作出更多的小说和剧本,从而促进我国文艺事业及电影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