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军心理战的概念演进*
2019-12-11陈海洋
★ 卜 江 陈海洋
一、引言
人类战争伊始,就存在心战与兵战两种基本作战形态,心理战古已有之。在信息技术繁荣发展的今天,以高精尖武器装备为后盾,围绕意识形态较量的心理战,仍在不动声色地全面展开。西亚、北非一系列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说明现代国家之间竞争和较量的重心已悄然发生转移,颠覆模式已然发生改变,心理战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军事革命的领头羊。美军心理战理论通过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检验,不断取得新进展。纵观美军心理战发展历史,相继出现了以“宣传”“心理战”“心理行动”“军事信息支援行动”等概念来描述心理战,充分表明美军对心理战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美军心理战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其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心理战的过程,反映了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深刻变化。因此,研究美军心理战的概念演进,把握美军对心理战认识的深化过程,探索美军传统心理战的发展瓶颈、当代心理战的发展态势、未来心理战的发展趋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本文重点针对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开展系统研究。首先,追溯美军心理战概念提出的过程,理清概念演进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军心理战概念体系,并结合官方机构的定义深入分析相关概念特点;最后,探讨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的启示,为我军战略支援视域下的心理攻防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美军心理战概念的历史演进
纵观美军心理战概念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见图1)。
图1 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阶段图
第一阶段:朴素认识。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美利坚民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与英国的斗争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心理战活动。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美国人的殖民地历程》中写道:“到十八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人所改良的武器已经远胜于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同类武器,便于装填铅弹,节约火力并且射击较准确……在这个地区,男孩子一学会放枪,就经常练习枪法,有的打野禽,有的猎野兽……如果在林中行军,一千名这样的枪手就可以歼灭一万名精兵。这样的一些报告使英国的正规军认为每个美利坚人都是神枪手。”①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的殖民地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472 页。但当时的心理战活动,既没有专门的术语,也没有理论的支持,更没有专业的部队和技术,只是一种对心理战的朴素认识。
第二阶段:宣传(Propaganda)。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由于飞机、大炮等装备的出现,使得军队将领们极度迷信先进武器的威力,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先进武器的数量、杀伤力以及部队的机动性。宣传被认为是一种卑鄙、怯懦的行为,向敌军投放传单甚至被认为违反了国际法而被禁止使用。②Morris,Distribution of Propaganda by Air 1914-1918.http://www.psywar.org
直到1917年4月,美国在公开宣布加入协约国作战后的一周,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宣传活动。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这是美国在当时的战略宣传机构。于群在《新冷战史研究》中写道:“美国的宣传行动正在大面积地铺开,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以及潘兴将军领导下的情报部为宣扬威尔逊的理论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他们通过无线电公告、新闻、特写文章、小册子、地图、标语和图片向敌人、盟国和中立国开展宣传,把协约国对同盟国的这场战争说成是民主对独裁的战争。”③于群:《新冷战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4 页。
一战期间,美军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作战力量的展示上。例如,美军曾在德军前线散发了一种画有美军士兵的传单,有趣的是,传单上士兵的数量逐月增加,表明美军正在不断加大投入战场的作战力量,这给当时的德军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阶段: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心理战概念的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20年,英国军事分析和历史学家约翰·富勒在对一战中部署新式武器如装甲部队的经验进行学术性分析时,首次提出了“心理战”概念。他在一篇关于坦克战的论文中预言,“我们所谓的传统战争手段很可能被纯粹的心理战所取代,在心理战中并不使用武器……通过模糊人们的意识、影响人们的意志,能够瓦解一个国家的精神”④J.F.C.Fuller,Tanks in the Great Wars 1914-1918,Murray: London,1920,pp.320.。然而,直到1935年,在拉斯韦尔·卡塞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与心理动员》一书中,美国才首次使用了心理战一词。⑤参见蒋杰:《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11 页。1940年1月,美国大众期刊《当代历史与论坛》上刊发了一篇名为“心理战及其运用方法”的文章。⑥Anon,“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How to Wage It”,Current History and Forum,1940,pp.52-53.
心理战概念在美国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与一战中宣传的大规模运用并取得成功有很大关系。一战结束后,随着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逐渐曝光,大多数美国人对虚假宣传产生反感和厌恶,他们认为政府的宣传信息是“不诚实、具有操纵性和洗脑的”,心理战一词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当局的需求。
二战期间,美军心理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为了迷惑欺骗敌人,美英联军情报部找到一位酷似蒙哥马利的军官,让他假扮蒙哥马利在北非参加一系列活动,结果使德军统帅部对盟军的登陆地点产生误判,大大减轻了盟军诺曼底登陆的阻力。
第四阶段:心理行动(Psychological Operations)。二战以后,美国人担心如果继续使用蕴含战争意味的词语来描述一次针对盟国或中立国的行动,会容易引起对象国政府与人民的敌意,从而产生副作用,于是出现了一种以心理行动代替心理战的倾向。心理行动这个概念在1945年早期被首次使用①W.E.Daugherty,Origin of PSYOP Terminology,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1982.pp.257.,美国扎卡赖亚斯海军上校在一项旨在促使日本投降的行动计划中使用了这个名词。虽然没有对该名词进行描述或解释,但他提议“为了避免削弱此类行动的效果,所有心理行动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②E.M.Zacharias,Secret Missions: The Story of an Intelligence Officer,G.P.Putnam’s Sons: New York,1946.pp.345.。1951年,这个名词被再次使用,当时,杜鲁门政府将跨机构的“心理战略委员会”更名为“心理行动协调委员会”。
虽然美军进行了名称更改,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行动这个概念才逐渐得到广泛认可,被更加频繁地使用,并成为含义更为丰富的名词。有人却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词语”,原因是对该名词的解释含混不清。沃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许多人并不知道心理行动的本质含义,概念的模糊就使得它的有效性难以被衡量或量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去查询官方的指导文件时,就仿佛进入了一片浓密阴暗的森林。除了战时,官方并没有为军队指明清晰的方向,结果导致军队只能应付性地去处理相关事物,行动的效果也大打折扣。”③F.W.Walker.PSYOPs is a Nasty Term-Too Bad.Ron D.Mclaurin,No.2,pp.259.
尽管如此,心理行动仍是和平与战争时期的关键要素,并成为重要的非致命力量的倍增器。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军心理行动得到了广泛运用。据美联社报道,美军在越南实施了名为“展开手臂”的项目,旨在招降越南士兵,他们让越南俘虏撰写招降声明并制成传单空投战区,促使大量越南武装放弃抵抗。
第五阶段:军事信息支援行动(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Operations)。2007年11月,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将其下属的“联合心理行动分队”(Joint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Element)更名为“联合军事信息支援司令部”(Joint 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Command),说明美国正试图以新的概念来代替心理行动。与此同时,美军高层的一些文件也逐渐不再使用心理行动。2010年6月21日,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宣布将心理行动正式更名为军事信息支援行动,这项决定由当时的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埃里克·奥尔森海军上将和陆军参谋长乔治·凯西上将共同作出。④Boyd C.C.The Future of MISO.Special Warfare,2010,24: 22-28.两天后,美国陆军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发布了题为“军事信息支援行动”的备忘录,对更名问题做了解释和推动。2010年12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签发备忘录,要求在全军范围内将心理行动改为军事信息支援行动。这一概念的使用,基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在全球各地所开展的“军事信息支援分队”的成功实践,使得美军心理战的职能使命与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不断结合。
利比亚战争期间,美军的军事信息支援行动主要依托互联网开展,贯穿了战役全过程。例如,通过窃取网络情报,干扰政府军指挥决策;建立“网络黎明”网站,及时发布“奥德赛黎明”行动消息;利用谷歌地图实时发布战况;利用“罗盘呼叫”等装备入侵利比亚网络系统,为空袭提供准确信息。美军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赢得了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效益。北约联军战区司令认为,在“奥德赛黎明”行动中,军事信息支援行动所产生的效益约占总战绩的70%~80%。⑤Zalman A.Narrative as an influence factor in information operations.Information Operation Journal,2010,2(3): 4-10.
三、美军心理战概念体系及特点
通过对美军心理战概念的历史演进分析,本文建立如图2所示的美军心理战概念体系,其中,实线连接的是核心概念元素,虚线连接的是相关概念元素。这些看似不同的相关概念如信息战、战略传播、感知操控等,与美军心理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2 美军心理战概念体系
基于上述概念体系,本文给出美国官方机构对心理战相关概念的定义。每个定义后都附带了一个符号,这些符号代表该定义是被该机构及其分支所使用,如DOD、IADB、NATO 和I,具体解释如下:
DOD 表示制定该名词的目的是为了让国防部所有分支机构对照使用,他们不能更改此定义,除非有明显不同的作战背景和应用预期。
IADB 表示制定该名词的目的是让泛美防务委员会的成员国使用,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美国,乌拉圭和委内瑞拉。
NATO 表示制定该名词的目的是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使用,包括: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I 表示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已达成统一,该名词可在美国国内使用。
(一)宣传(DOD)。美军第33-1 号野战条令:为了有利于行动实施者,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方式,来影响某些组织的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从而支持国家目标。
美军的宣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层领导非常重视。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这样描述:“公共信息委员会在精心挑选宣传的主题后,会把剩下的建议权交给威尔逊总统,由他来选择主题并对宣传活动进行指导。宣传册的长条校样会被送给国务卿,接着再呈报总统,以便在印刷和发送前进行最后的修改和批准。”①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 页。由此可见,包括总统在内的美国高层对宣传活动极为重视,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后才能最终实施。(2)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一战期间,美军创设了许多与宣传相关的部门,如在总参谋部设立士气组,负责鼓舞己方官兵士气。据美国陆军阿尔弗雷德·帕多克退役上校回忆,美军在远征军总司令部情报部建立了宣传组(The Propaganda Section)②Alfred H.Paddock.No More Tactical Information Detachments: US Military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in Transition,Alabama: AirUniversity Press,1996,P.26.,这说明美军已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宣传活动。(3)作战手段以传单宣传为主。根据美国陆军军史办的描述,一战期间,广播还没有成为主要作战手段,战场喊话装备也不够成熟,军事宣传的核心集中在印制劝降书,可以利用气球和飞机进行投撒。
(二)心理战(DOD,IADB)。为了实现本国目标,而有计划地使用宣传和其他心理行动,来影响外国敌对组织的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
美军第33-1 号野战条令:心理战是指为了实现本国的目标,而有计划地使用宣传和其他心理行动,来影响外国敌对团体的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
美军的心理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二战期间,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支持下,美军重整了心理战的组织机构,相继成立美洲国家间事务协调处、战时情报局和战略情报局等机构,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战略心理战;在战役层面,各战区司令部根据需要设立了心理战科或处,其中,最大的是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心理战科,该机构于1942年在北非组建。(2)成立心理战专业部队。二战期间,美军成立了心理战专业部队,配置机动无线电台、高能印刷机等装备,通过各种攻心手段,揭露希特勒私生活丑闻,挑拨德军官兵关系,有效削弱了德军士气。在陆军战场上,专业部队的基本单位是流动无线电广播连,它们通常根据战场需要划分成小队,直接支援前线的常规作战部队。(3)作战手段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传单制作与投送外,美军心理战部队还具备了无线电广播和战场喊话能力,在战时成立临时喊话组,在飞机上安装喊话器,对日军控制的岛屿进行空中喊话。
(三)心理行动(DOD)。指的是通过传播精心选择的信息和符号来影响国外受众的情感、动机和客观推理,从而最终影响外国政府、组织、机构、个人的行为的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心理行动的目的是诱导或增强目标对象的那些赞同实施者意图的态度和行为。
IADB:这些行动包括心理战,以及为了在中立、友好的外国组织中建立起支持实现本国目标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而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中计划并实施的系列行动。
NATO:在和平与战争时期,为了影响敌方、友方和中立方受众那些与实现本国政治、军事目标有重要联系的态度和行为,所实施的有计划的心理行动。主要包括战略心理行动和联合心理行动。
美军第33-1 号野战条令:心理行动包括心理战,以及为了在中立、友好和非敌对的外国组织中建立起支持实现本国目标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而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中计划并实施的系列行动。
美军的心理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集中心理行动最高领导权。1951年4月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一份秘密的总统指令,成立跨部门的心理战略委员会(Psychological Strategy Board),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是首个掌握美军心理行动最高领导权的职能机构。它主要担负三项任务,一是在批准的国家框架内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行动计划;二是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心理行动;三是评估国家心理行动的效果。(2)开展心理行动专业训练。美军心理行动专家皮兹在《朝鲜战争中的心理战》一书中写道:(第1 无线电广播与传单大队)在赖利堡的心理战学校接受心理战技术方面的训练,学习心理战的基本原则、战略情报基本原理、心理战的行动方法,并深入了解了外国军事力量的组织情况。这表明在大队组建前,美军就已开展心理行动专业训练。(3)心理行动对象不断扩展。从美军心理行动的官方定义中可以看到,其对象已经由敌方扩展到友方和中立方受众,主要原因是进入冷战以后,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的心理攻势,除对共产主义国家开展心理行动外,越来越重视对中立国和同盟国的政治渗透。
(四)军事信息支援行动(DOD)。美军第3-13.2 号联合条令《军事信息支援行动》:以有利于实施者目标实现的方式向外国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与征候,从而影响其情感、动机、客观推理,直至最终影响外国政府、组织、群体及个体之行为的有计划行动。
美军的军事信息支援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将军事信息支援行动纳入美军信息战大框架。尼奇帕尔克在兰德公司报告“战争中信息角色变化的战略评估”中这样写道:“信息战的大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子领域,即军事行动安全、电子战、心理行动、诡诈、信息处理的物理攻击、信息处理的信息攻击。军事行动安全主要属于信息战防御范畴,而信息战进攻主要由电子战、心理行动、诡诈、物理攻击和信息攻击组成。心理行动主要是利用信息的传播来减弱敌军的士气,并最终击溃他们的抵抗意志。”①B.Nichipauk,US Military Opportunities: Information-Warfare Concepts of Operation,RAND Corporation report,URL: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s.(2)法规制度不断修改完善。自1952年首次颁布与心理战相关的国防部指令起,美军一直在完善相关法规条令,逐渐形成了国防部指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指令、联合心理行动条令和军种心理行动条令四个层次的法规制度体系。其中,美军联合心理作战的纲领性文件——《联合心理作战条令》,是指导各军种心理作战条令建设的依据,迄今已经历四次修订。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10年,主要依据奥巴马政府所提出的“全球接触”概念,力图通过战略传播加强与世界各国民众、文化的沟通,从文化根源上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3)作战手段向互联网拓展深化。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攻心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手段。近年来,美军的军事信息支援行动有向互联网拓展深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网络服务器方面的技术优势。美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主导网络话语权,配合其外交、政治及经济战略,维护美国霸权。
(五)信息战(DOD)。美军第3-13 号联合条令《信息作战》:综合运用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协同运用制定的辅助和相关能力,在保护己方同时,对敌方的人力和自动化决策进行影响、扰乱、破坏或夺占。
(六)战略传播。美军第3-13 号联合条令《心理作战》:美国政府通过运用协调一致的项目、计划、主题、信息及与所有国家力量手段的行动相同步的制品,理解并接触关键受众以创造、加强或维持有利于促进美国政府的利益、政策及目标实现,而采取的集中努力。
(七)感知操控。美军第33-1 号野战条令:感知指的是对信息的评估过程,该信息可被目标对象的物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接收和归类,并结合文化与社会的准则来进行解释。
感知操控(DOD):为了影响国外受众的情感、动机和客观推理,有选择地向其传播信息、符号,或限制其接收信息、符号的活动;针对情报系统和各领导层,影响官方判断,并最终导致目标对象及官方的行为有利于实施者的目标。在许多传播渠道中,感知操控可与心理行动等联合开展。
四、关于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的几点启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美军心理战概念的历史演进,实际上是围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这个核心,概念内涵不断发展、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作战力量不断强大、作战手段不断丰富、作战对象不断扩充、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深刻把握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过程,可以为当前我军开展战略支援视域下的心理攻防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注重从战略战役战术层面联合开展心理攻防。从美军心理战概念演进过程看,各概念间的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作战对象的范围看,呈现出了不断扩充、更加广泛的发展趋势。我们以心理战和心理行动这两个概念为例。一方面,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试图利用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并在目标对象心中建立起有利于实现本国目标的行为、情感和态度”。这种信息传播既可以是口口相传的谣言,也可以借助任何形式的大众传媒。《纽约时报》的军事记者米德尔顿曾为《美国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词典》作序,他在序言中特别提到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②D.F.Middleton,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Terms,Joint Chief of Staff Publication,New York,1988.:“乍一看,心理行动及其相关名词可能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事实上,心理战虽然与心理行动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与战争本身一样古老。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开始,伟大的领袖们就开始实践心理战,当然,那时并没有这么时髦的名词。事实上,心理战和心理行动自古就是老朋友。”另一方面,两者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心理战主要用于针对敌对外国群体,而心理行动既包括心理战,同时还针对中立的、友好的及非敌对的外国群体,并且在行动范围上也远远超出心理战。关于心理行动这一概念,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定义比较贴近于实战,而美军第33-1 号野战条令则着重考虑了泛美防务委员会的用法。国防部的定义引入了实施者的目标而不是国家的目标,这就为其他内涵的存在保留了空间。因为国家目标的执行是非常严格的,这导致了它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被削弱。
作战对象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心理战已经实现了从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的发展。事实上,目前美军也是将心理战划分为三个层次:(1)战术层次。战术心理战主要是影响敌方实际参战士兵的战斗意志;(2)战役层次。战役心理战并不仅仅是针对战场上的士兵,而是通过与战术心理战相同的手段,如传单、广播、电视等,来影响某个特定区域(如巴格达地区)中的普通民众,只不过这些方法手段的应用更加广泛;(3)战略层次。战略心理战带有“全局性的意味,以及在国家层面来谋划、发起和实施”,它追求的是从政治思想基础上破坏敌对国家内外政策的长远目标。由于战略心理战主要在国际范围内实施,为了扩大影响范围,通常采用最新式的、传播距离远的信息传播技术。通常,战略心理战要延续很长时间,甚至是数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媒体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联系、交换意见、形成共识。这就使得现代心理战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上的实际差异越来越小,正如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工作组所提到的:“在过去,心理战的这三个层次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然而,在后冷战时期的世界,这种区别开始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甚至不再存在。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在几乎一瞬间获取任何新闻和信息,这导致了难以将信息战场局部化。某一天,在波斯尼亚战争中所散发传单的内容,也许与美国或欧洲午夜新闻的记者所报道的内容是一样的。”①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Information in Support of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PSYOP) in Time of Military Conflict,Washington DC,2000.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心理战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应更加强调联合、更加注重一体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综合美军心理战各种概念,给出一个更全面的概念如下,即“为了实现国家目标,有计划地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播形式或信息,以及其他的心理行动如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活动等,来影响国内、国外的敌对或非敌对组织的意见、态度、情感和行为”。这个概念重点尝试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心理战是什么?如何实施心理战?
虽然这个概念可能更多地应用于非军事背景之下,但实际上在军事作战中,我们不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更改,就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来规定心理战的目标和本质。(1)战略心理战。主要在全球或地区的范围内实施,以支持国家层次的战略目标。在战略层,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外交对策、军事攻击态势、政策声明、武力胁迫、军事部署等,来传达一种能体现国家意图的强有力的心理信息,以及对挑衅行为进行的迅速惩罚。(2)战役心理战。主要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实施,用以支持战区指挥官的全盘计划或成为联合行动的一部分。如在国际控制线边缘区域实施军事演习,前沿部署军事单元,故意泄露目标的弱点等,这些都是有效、有力的威慑和征服敌人的方法,可促使敌方采取相反的或者防御的态势。(3)战术心理战。在战术层面,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战斗,用以巩固对敌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如对外公布对敌军重要军事设施的破坏,发布阵亡士兵的相片,有计划地宣传虚构的侵害人权的事例(如对妇女和儿童残忍施暴),宣传我方部队的不可战胜等,这些都会对敌方的士气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综合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要深入把握心理攻防概念的深刻内涵,从战略战役战术层面进一步加强心理攻防的联合,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领导指挥机构,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开展行动。
(二)注重心理攻防与信息战的有机融合。1980年,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书中将这个转变称为第三次变革,也就是信息革命(信息时代)②T.Alvin, The Third Wave,William Morrow and Co.: New York,1980.。根据托夫勒的观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变革,每一次变革的持续时间都比前一次更短。托夫勒认为:“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每一次都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文明和文化,并且以让前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取而代之。第一次变革——农业革命——持续了数千年才结束。第二次变革——工业革命——仅仅持续了三百多年。今天,历史的演变更加迅速,第三次变革很有可能横扫历史,并且仅仅只持续几十年。”在信息时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心理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工具并应用于军事和非军事行动之中。因此,美军开始秘密研究信息战,才有了对信息战和心理战之间相互关系及影响的研究需求。
1976年,信息战(Information War)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波音公司“武器系统与信息战争”的研究报告中①Hollis D.B,Why States Need an International Law for Information Operations.Lewis & Clark Law Review,2007,11(1): 1023-1061.。此后,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概念来描述信息战,但信息战本质的基本原理并不新颖,它只是一种能够提供新的作战样式的技术,例如针对信息源的攻击可作为一种武器。目前,关于信息战的大多数研究都将心理战描述为信息战的关键要素,即信息战是利用信息来影响敌人的认知。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的莫伊尼汉写道:“从更抽象的层次来说,有人认为信息战还包括了美国信息机构的公共外交计划,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行动计划(即宣传与政治行动),感知操控、心理行动、指挥与控制战(C2W),指挥控制通讯对抗以及美国国防部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和情报计划(C4I)”。②J.Moynihan,“Information Warfare: Concepts,Boundaries and Employment Strategies”,The Emirates Occasional Papers.Abu Dhabi,UAE,1997.因此,从运用信息实施作战角度看,信息战的概念表明心理战成为了信息战的工具。美军联合条令《信息作战》规定:“心理行动对于支援联合部队指挥官实现信息作战目标具有中心作用……信息作战的核心、辅助及相关能力的同步协调运用能够增强心理行动的效力。”③Hans F.Palaoro,“Information Strategy: The Missing Link”,Essay Winners,2010(4),pp.85.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战的理解也更为清晰。“9·11”事件后,美军在信息战的大框架下整合了各种不同形态基于信息的作战形式,如传统的军事欺骗、战略传播和公共外交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战框架中心理行动也属于其中的软手段之一(见图3)。
由此可见,未来心理攻防的实施必须注重与信息战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需要将心理攻防与国家外交、政治宣传、文化传播等软手段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将心理攻防与军事打击、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等硬手段结合运用。
(三)注重运用战略传播手段增强心理攻防效能。通过对美军心理战概念的探讨,我们发现无论作战背景如何变化,心理战本质上都是适用的。同时,心理战的作战效果与目标对象的心理状况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心理战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传播来影响行为。根据Katz的观点,战略传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既包括了各种人际影响过程,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如言语、写作、音乐、戏剧、图片艺术和其他行为。因此,为了增强心理攻防效能,我们需要对现实社会环境下传播的本质和过程(即人们如何进行沟通)进行深入了解。④P.P.Katz,“Communi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Ron D.Mclaurin,No.2,pp.19.
迪夫勒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认为:“人际传播是群体的基本规范,我们可以利用人际传播来管控社会,分配角色,协调各种力量,清楚地表明愿景。⑤M.L.Defleur,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David McKay: New York,1966.如果将这个理论与前文中感知的定义相结合,即人类的感知可以用文化、社会的准则来解释,那么,传播就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关联工具,它能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身的历史观点相互联系。这使得群体功能成为可能,并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由此可见,心理战的实用性非常强,它直接涉及人们的行为,并能紧紧抓住目标群体的态度、意见、情感,而这些又构成了人类的感知,它会对战略传播信息产生心理反应。
麦克劳林在有关军事宣传的书中写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任何国家的利益都会被其民众的行为所胁迫、保护、服务、削弱和改变。个人和群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国家的利益,不管这些行为是主动的(如个人言论或国家发动战争)还是被动的(例如信仰、态度、意见、思想和情感)”。坎特里尔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考虑周围的客观世界,还应考虑人们所感知到的精神世界①H.Cantril.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Movements.New York: The Politics of Despair,1963,pp: 41-45.。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注重运用战略传播手段来增强心理攻防效果。在计划和实施心理攻防时,必须结合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一般来说,社会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见图4),从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分别是:发送者(告知,指示,激发兴趣,劝服),接收者(理解,记忆,认同,下定决心)。心理攻防的筹划和开展,应根据其目标和类型,在一定程度实现这些战略传播的功能。
图3 美军信息战框架图
图4 社会传播类型划分图
六、结语
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当与其他行动有机结合时,心理战能够有效影响目标对象的态度和行为,为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为了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专业精湛、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认知心理层面我们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因为社会心理威胁正以不同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国家层面的心理攻防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心理攻防目标和组织指挥结构,相关执行机构也应将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作为行动的准则,来指导心理攻防具体行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