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儿科名家的42 年中医路
2019-12-11
本刊与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记忆·国医】合作推出国医系列报道【之三】
专家简介
王素梅系东城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名老中医,担任国家名老中医药刘弼臣传承工作站负责人,从事中医儿科事业40 余年,王主任潜心钻研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多动症、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等心肝系疾病;对小儿急、慢性咳嗽、呼吸道感染、哮喘、厌食、难治性腹泻、便秘、过敏性紫癜、血尿、遗尿、小儿湿疹、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她从医42 年,她是万千儿童口中的王奶奶,她是“京城小儿王”刘弼臣的传承人,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王素梅。王素梅医生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42 年,主治小儿抽动症、多动症、急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疑难杂症。日前,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记忆·国医》节目,特别介绍了王素梅多年来从医心得和趣闻逸事。
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中医院
众所周知,做一名儿科医生不容易,做一名中医的儿科医生更不容易。
谈及当初如何成为一名中医儿科医生,王素梅回忆说:“我接触中医,可以说是有些阴差阳错。我最初学的是西医,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那个时候毕业分配工作,就把我分配到了东直门中医院。当时我的一些同学都被分到了其他的医院、部门,我们有的同学分在医科院系统,有到了协和医院的,有去病毒研究所的,可是我们几个同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系统。最开始我特别茫然,学西医的怎么在中医院工作啊。到了中医单位,分到东直门医院的儿科,然后就从事儿科的医疗工作,到现在已是42 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对中医不理解、不了解,之后逐渐爱上了中医,一直到现在,坚持做了这么多年。”
跟着“京城小儿王”学中医
在王素梅的中医生涯中,有件事对她影响很大,那就是跟着“京城小儿王”刘弼臣教授学习中医。42 年前,王素梅还是学习西医的大学毕业生,学习西医却被分配到了中医医院,她亲眼看到中医的治疗效果,于是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在那个时候,王素梅遇到了对她影响至深的老师刘弼臣。刘弼臣教授被赞誉为“京城小儿王”,从那时起,王素梅跟着刘弼臣教授学习,抄药方、看门诊,刘老的医德医术深深地感染着王素梅。从医六十多年的刘弼臣教授用一言一行告诉了王素梅,医德为本,立德树人,谈及刘弼臣,王素梅回忆说:“刘老是中医儿科专家。是中国中医儿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育、科研工作达60 年之久,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大家赞誉他为“京城小儿王”。刘弼臣先生1959 年率领科研团队医治好了很多得了肺炎的孩子,他对肺炎的治疗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是1977 年来到了东直门医院儿科,然后就认识了刘老。刘老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他对小儿重症肌无力的眼畸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眼皮抬不起来,刘老就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刘老的影响力很大,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一些疑难杂症患者,都要来奔着刘老来看病。刘老的治疗效果特别好,他人又特别和蔼。刘老当年是全国最早任命的名老中医500 名之一,也是我们北中医的终身教授,同时他也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在跟刘弼臣老先生工作的过程中,让王素梅感动的事情很多。“刘老的学识在全国的中医儿科当中是数一数二的,在临床经验上,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刘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用药的一些思路和常人不一样。刘老的字写得非常棒,他写的板书特别好,讲课的时候,他可以脱稿在上面讲。另外一个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他对病人的那种亲情,不把病人当作病人,而是当作自己家人一样,对每一个病人都特别地认真。他对哪一个病人都一样,像对亲人一样,有时候刘老看病,到了中午1 点多钟了,要回家吃饭,他看病人还没走呢,就说那跟我一起回家吃饭吧,吃个便饭。他能够把病人请到自己家里头吃碗面条,像对待亲戚朋友一样。”
门诊室里孩子的“王奶奶”
提及著名儿科专家王素梅,除了精湛的医术,她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平易近人的医德医风。
从古至今,医道有个说法“宁治十个男,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儿科被称为“哑科”。谈及多年的儿科经验,王素梅说:“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这不就成哑科了嘛。小孩不会表达自己的疼痛啊,不舒服的感觉不会表达,那么就只能够一方面听家长的叙述、代述,另一个靠我们的望闻问切。因为在过去没有儿科这一科,过去医者都觉得给儿科看病是太难了。”
如今,王素梅的门诊每天都是爆满,一号难求。王素梅说:“给孩子看病,特别需要耐心。我基本上没有固定下班的点儿,给孩子看病,很多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他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你要一个一个回答。“哑科”说的就是儿科,为什么说儿科被称作“哑科”呢,因为很多儿童甚至是婴幼儿,他们不会说话,或者是表达不清楚他们的症状,不像成年人能清楚说出来自己哪里不舒服,所以儿科又被叫作“哑科”。我有时候就说,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病,还得看家长的心病,有很多家长关心则乱,有的是特别强势,孩子的很多病不是说一天两天就好的,需要一段过程,有些家长就特别着急……我们看病就是这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