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2019-12-10黄云霞
黄云霞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在阅读中主动思考、活跃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围绕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展开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引言
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进行,教学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展开,对学生阅读教学不够重視。阅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更多的是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不达标,对语文阅读缺少兴趣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阅读教学要紧扣阅读文本,在语文阅读中陶冶情操。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篇优秀的阅读文章往往表里结合、内涵深刻、参入时事、具有意境,能够彰显出作者个性。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学生只有敢于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才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启迪。想象力是思维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甚至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具有想象力的人才有能力冲破经验的局限,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激活文章文字创设情景、架设心灵的桥梁、放飞思维彰显个性[1]。其一,语言文字是思想内涵的载体,如果不展开想象,面前的词句只是抽象概念,无欣赏可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真实的情景,透过文字看到生活,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其二,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水平、成长环境等特点都有所不同,这就要在作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感悟文章内涵。其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的教育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培养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个性思维的学生[2]。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放飞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畅谈个人解读。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课《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首先,这篇文章是在18世纪初,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作品歌颂了冒险进取的精神。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要架设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桥梁,每个人都能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惊险、真实的经历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列出作品中的一些妙语佳句,连接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如“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让学生深刻感受作品中进取精神与挑战精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教学本身就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怀疑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学生活跃思维的表现,其中也蕴含着创新的潜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质疑意识,也要讲究方法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就文章的题目、主旨性产生质疑。其一,标题往往起到掌控全文的作用,是对文本内容和主旨具有特色的表达。如果学生可以独立且准确的解读出标题,那么对文章内容就会有足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十六年前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事?”“是哪些人之间的事?”“这是怎样的回忆?”等围绕标题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根据对标题的质疑进行课文阅读[3]。其二,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细小词语、每一句话都展开深入加工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主要根据主旨性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一文时,这是一篇重点课文,能够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这篇课文共有三个层次,要根据重点语句,段落才能理清层次。如通过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表明,人总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个比羽毛还轻,进而理出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即一种独立思维能力,不受他人和固定思维影响,传递出追本溯源和独立思考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思辩过程中收集采纳更多人的观点,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引导对比阅读、借助观点碰撞、巧解认知冲突,这些阅读教学方法能够起到拓宽思辨的广度,启发思辨的角度,挖掘思辨的深度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七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文时,文中作者将纸质书定位的很奇特且陌生,给读者带来疏离感,引发学生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归纳出思想情感。
结束语
只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通过阅读的方式认识更广阔的世界。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尽量避免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陋习,带领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丁俊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1.
[2]林高亮.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09:224.
[3]张嵩柯.有效对话,建构高效阅读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9,3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