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方法
2019-12-10王开友
王开友
摘 要: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主张教师通过讲授数字、介绍图形,以及应用题目,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而服务。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探讨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针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用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点,系统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认真研究了当前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数学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在教学中研究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积极思考,认真观察,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小学生而言,学生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常因为无关事物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广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一)”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引入小数的学习。从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在元角分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课上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元角分,组织学生交流1.11元,其中的三个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利用旧知识的回顾引入生活话题,促进学生组织数学语言回答出三个1分别代表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将元角分的认识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组织学生交流1.1米中的每个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在明确其中每个1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的和米、分米、厘米单位间的进率,促进学生了解1/10和1/100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分数和小数是同一个数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二、勇于质疑,培养学生挑战精神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其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学生主动的思考,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既不相信权威,也不相信课本,促进学生将其在数学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准确描述出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鼓勵学生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画出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角度。有些学生为了减少自己的学习任务,直接查阅课本得到了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十分自信,而教师此时就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推理过程,促进学生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此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敢于挑战权威。在教师的带领下,数学课堂不再是单调的围绕课本知识的讲解,更融入了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情境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帮助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学科知识的学习无法脱离相应的环境,而在数学学科中引入的情境,需要具备开放性、启发性。对于学生而言,只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课上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找准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才能够不断进步。
比如,“观察物体”这部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意识,结合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局部物体,发展学生联想整个物体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调整教学内容,如学生并不能详细的描述出观察的物体,教师即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来。随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画出来的内容猜想物体原本的样子。鼓励学生采取说理的方式,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自己所画的图形,增加学生语言表达的可信度。允许学生不同答案的出现,并鼓励学生采取更有力度的说法来证实自己是正确的。教师可再次为学生展示不同角度的物体局部信息,通过形象化的、模拟的、真实的情境,学生观察物体,并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物体的本来面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意识,在与同学讨论、辩驳的过程中严谨数学学习思维。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在课上采取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质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具体的情境,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广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15,13(29):124+126.
[2]梁油油.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