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经典传承文化

2019-12-10徐艳

职业·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观园园林建筑

徐艳

摘 要: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嬉笑怒骂、娇嗔薄怒的艺术舞台,也是作者曹雪芹将当时的江南园林和皇家园林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是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可忽略的阅读对象,本文拟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来看大观园的行、望、游、居。

关键词:中国园林 大观园 行、望、游、居

中國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劳动人民让中国的园林建筑独具匠心、自成一派,同时又趣意盎然充满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无论是气象万千的皇家苑囿,还是精致灵秀的私家园林,都极具审美价值。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行、可望、可游和可居的。宋代郭熙论山水画,就曾说过“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作是平面的山水,园林是立体的山水,其理是相通的。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嬉笑怒骂、娇嗔薄怒的艺术舞台,也是作者曹雪芹将当时的江南园林和皇家园林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大观园的园林设计理念对后代园林的建造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文拟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来看大观园的行、望、游、居,来欣赏大观园的巧妙构思和艺术魅力。

一、大观园之可行——路、桥

大观园和一般的私家园林不一样,它是专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元春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书中写道“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从中我们能明确地了解大观园的建造目的: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元春要在大观园中走走,“行”就成了大观园设计和建筑的第一考虑要素。大观园被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一分为二,所有主体建筑以中轴线对称,中轴线上一路处处是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而东西两个分区也分布着不同的建筑,建筑之间有抄手游廊或院中甬路相衔、相通。“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书中人物的活动路线在这里得以展现。

大观园各姑娘的院落也都是沿着沁芳溪精心安排的,其中几个关键景点也是沿沁芳溪而用心布置的,而桥是跨河溪两边的重要交通枢纽,其中最著名的桥就是沁芳亭桥。此桥位于交通要道,薛宝钗和林黛玉间的相互往来都要经过这座桥。沁芳亭桥也是一座亭桥,即桥上建亭,亭中可以休憩,可以赏景。大观园中有的建筑本身也建造有桥,如滴翠亭有曲桥相连,藕香榭有竹桥暗接。除此之外,还有翠烟桥、蜂腰桥等都是园中发达水系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大观园中不管是亭桥、曲桥还是竹桥,都随物赋形。桥上有景,景中有桥,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二、大观园之可望——山、水

中国园林建筑的要素有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等。其中,山是园林的骨,筑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然;水是园林的命脉,无水不活,凿池引水是借助于水的生气来形成园林的生机。其余的都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添花”,共同构成了中国园林的审美意境。

仔细研读书中对山石的描述,发现可以将大观园中的山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岩石堆积而成的石山。大观园中有两座这种石假山,一座在大观园正门口北边,书中称“翠幛”,它是用白石堆砌起来的,主要作用是阻挡来人的视线,增加入口处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犹如四合院进门处设的影壁;另一座位于大观园西北部的萝港石洞,它是由怪石堆起来的,这个石洞是水洞,大观园的经络“沁芳溪”就穿此洞而过,洞中可以行船。另一类是堆土而成的土山,这些土堆形成的小丘陵主要集中在大观园的北部,它的分脉向大观园的东西两侧和南侧延伸到园中各处,其中怡红院后和稻香村旁都有这种土山。

水是园林的脉络,大观园中的“沁芳溪”就是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这句话就点出了沁芳溪在大观园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大观园建筑布局的关键和灵魂。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的时候可以尽情地“望”,闲居室内的时候透过窗子也是能够望出去的,望到一个新的境界,内外就发生交流,角度不同,景色也不相同。“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一切亭、台、楼、阁、山山水水,都是为了“望”,为了从建筑和自然中丰盈内心感受。大观园在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山水环绕,错落有致,优美曲折,一切花草树木都由自然之原貌,而人工建筑也尽可能地随自然之形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大观园之可游——精、美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题大观园》这首诗不仅诠释了大观园名称的由来,又高度赞美了大观园的精美和别致。

大观园里一路游来,处处皆景,移步换景,景入人心。进入大观园就能看到一翠障,题名“曲径通幽”。“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藤萝掩映。”苔藓可附石生长,而藤萝则借石隙中的薄土生根。稻香村的茅屋土墙隐在山隈中,村子前面是山坡,山坡上种的菜,把山野田园景观打造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自然。其中蘅芜院插天大玲珑怪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太湖石,太湖石玲珑剔透、姿态万千,它以“皱、漏、瘦、透”为特点,自然天成。

至于芭蕉坞、花溆一带,“水出石洞,萝薜倒立”,一派巉岩幽壑水出石洞的天然景观。

移步至各院内,曲径路旁、土石山下、溪涧水边的置石随处可见,或独立成景,或组合造型。这些独具匠心的精美之作为大观园增添了别样的诗情画意,供人们品评欣赏。

园中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匾额、楹联、刻石与建筑相互映衬。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师在造园构思时,常常将园中主要景点的意境,精心选用楹联、匾额、石刻、题咏体现出来,这是建筑园林时的最后一项收尾工作,也是建造师的情感在客观景物上的体现,游者也能在游园时借以感受文人风雅。曹雪芹就将他的这种文人风雅借书中人物贾政之口说出:“若大景致,若大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大观园中所有建筑,无论是居住赏景的院落亭桥,还是人工拟造的山石洞穴,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极度融合,同时又连接着园内各部分,使整个大观园浑然一体。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园林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园中构造移步换景,渐入佳境,观者得以充分感受它的恬静、含蓄、自然、淡泊,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更是大观园值得一游的魅力所在。

四、大观园之可居——雅、趣

大观园是作者曹雪芹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天仙宝境”,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寫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各色人等欢快自由、甜美浪漫的生活,“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载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名园一自邀清赏,未许凡人到此来。”“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竿竿青欲滴,个个玉生凉。”这些都是大观园中人对大观园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宁静优雅的生活美和生趣盎然的自然美。

在大观园中有很多自由式的院落组合,一方面供人们宴乐,一方面供人们居住,如怡红院:“几块山石,数本芭蕉,一棵西府海棠”;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抱”;蘅芜苑:“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稻香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凸碧山庄、凹晶溪馆等等也是赏景宴乐休闲的好处所。每一处院落都有山石、溪池以及绿竹、海棠、芭蕉、梅花等各种植物,四季常青,色彩缤纷,如同一处小花园。大观园中散布着大大小小诸多独立的院落,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与整个大观园之间的关系,既园林住宅化又住宅园林化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二者合一的园林理想。基于此,曹雪芹设计大观园便采取了“园中之园”的手法。处大观园中,人们可尽情享受山水环绕的自然美,视野极扩大,心胸极开阔。转而到庭院内部时,空间就变得狭小而封闭。园中的大空间与院内的小空间,很自然地形成一种对比。让人们能够陶醉于赏景寻趣,去追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意境。

大观园因地制宜,巧妙构思,建筑形式繁多,布局错综复杂。杨义先生说:“大观园的总体图像,是以流动的诗化眼光描绘出的伟大园林……它不是静态的客观写实,而是在写一种充溢着诗的生命的空间和胸襟。”大观园的可行、可望、可游和可居,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和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独有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宗白华.美学漫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4]计成.园林说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

(作者单位: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大观园园林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