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2019-12-10胡月马文娟
胡月 马文娟
摘 要:具有百年历史的五四运动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五四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深刻阐释五四精神的内涵,抓住其爱国主义的内在核心,对今天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重要的启示。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有利于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底蕴,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维度,明确教育的归宿,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外化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五四精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46-0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阐释五四精神的实质内涵,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一个常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击不倒的精神基因,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子孙接续奋进。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国复兴梦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阐释五四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意义,得出以五四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希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一、五四精神的产生背景及其实质内涵
(一)产生背景
1.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内看,辛亥革命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以失败告终,列强因此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当时中国传统封建统治依然存在,加上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各自割地称雄,勾结帝国主义,十分腐败,这些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断欺压劳动人民。随着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崛起,瓜分中国的列强队伍逐渐扩大。1919年1月18日,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并不被承认,帝国主义旨在再次瓜分世界。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然而分赃的天平却倾向了日本。五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信息传到国内,激起了爱国民众的反抗意识,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五四运动前,袁世凯鼓吹尊孔复古逆流,以此来束缚民众思想,维护军阀封建专制统治。此时,中国民众急需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有为之士发起了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以及一切束缚中国民众思想的精神枷锁。加上,十月革命的炮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制度已经不符合中国当时的现状。这些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放缓了对中国侵略的步伐,使得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表现积极,甚至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热切投身到爱国运动浪潮中;而且不断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正经受着来自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成为最具有革命斗争性的阶级。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带领中国摆脱困境的重要力量。在五四运动中,他们勇敢地登上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
(二)实质内涵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蕴含的最重要的价值,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的是当时青年一代人的精神样貌,具有以下丰富的内涵。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包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始终将国家与人民利益放首位。在五四运动中,“青年群体有着忧国忧民,甘愿在国家危难当头奋不顾身的精神品质”[1]。这种永不放弃的态度和爱国情怀推动五四运动走向胜利。五四运动是无数次爱国主义运动中最为光辉的典范。通过这场运动,广大民众从混沌中觉醒,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未来密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愫。
第二,追求进步的精神。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是人们极力打破旧制度的牢笼,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一场追求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爱国主义经启蒙迸发出来,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社会发展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趋势是向前的。继续追求进步的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追求真理,走向光明。
第三,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兴起,基本口号为民主与科學,为五四运动打下了基础。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得民主与科学更加深入人心,这里的民主是相对于旧制度来说的一种进步,民主的实质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民主仍是全世界普遍的追求。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民主有了新的认知,并被进一步提倡。陈独秀曾指出“只有消灭阶级特权,广大的人民才能真正地享有民主权利。”[2]李大钊认为:“民主与社会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3]依此得知,无产阶级的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局限性的打破,而不是否定民主。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有两翼,一个是民主,另一个是科学,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对科学有新认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突破了自然科学领或,是一种对科学的创新。”[4]它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理论层面,更强调理性的一面。理性的科学精神要求从实际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迷信盲从,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要追求真理又要造福于人类。
总的来看,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实现进步是五四精神追求的目标;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爱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下,五四精神依然是我们广大青年把握现在与开辟未来所要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的爱国主义。
二、五四精神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家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5]《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自尊心和自豪感。”[6]爱国主义精神中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甘于为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是五四精神中一以贯之的内核。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一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将个人命运和前途与国家命运和前途相统一,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延续至今,近百年来无数爱国青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史实均是五四爱国精神的写照。但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产生对历史认知的泛化和弱化现象,降低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弘扬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五四精神,有益于大学生正确了解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形成正确历史认知。在此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这对今天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践行爱国情
五四精神中蕴含着理性的科学价值。现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为适应这种速度,大学生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和社会要培养出学生一定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突出的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着重提高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国家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
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对五四精神的认可和发扬。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甚至整个民族无限追求创新。当下青年要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一种与国家同甘共苦的豪迈情怀,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五四运中的进步青年学子具有高度自觉的爱国意识和爱国行动,学习并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有益于青年树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高尚爱国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来无数有志青年激扬青春、不懈奋斗的主线便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7]
(三)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担当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精神灯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当下,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最后都要将爱国之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的爱国实践,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新一代青年造就过硬的本领,在提高他们文化水平的同时,提升自身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今天大学生更多只是空谈爱国,甚至有时在爱国行为上缺乏足够理性。五四运动中的爱国进步青年以实际行动捍卫祖国的尊严,热切学习先进知识,积极寻求国家复兴之路并与祖国共命运。弘扬这样一种爱国精神有利于激发个人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融合,并能够更加自觉地继承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五四精神实践维度的重要体现。
三、以五四精神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五四精神进校园,构建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广泛性,可以将五四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例如:党史知识竞赛、理论学术专题讲座等,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关于爱国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使他们切身体会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将五四精神引入课堂教学,结合视频或者文本案例分析以及课本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鼓舞和熏陶;还可以用于学生工作的指导,依照一定的标准评选出优秀学生代表,向榜样看齐,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等。五四精神包含“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四个要素,对当代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一代大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上,还要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培养忧患意识,这样才能避免不被时代抛弃。在指导学生党团共建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计划,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发展的大浪朝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8]
(二)奋力践行五四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底蕴
弘揚五四精神,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要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不断践行实干兴邦理念。当今国家建设所得的成绩离不开实践。五四精神内含以实践为指向的品格,鼓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积极投入到为中国梦奋斗的浪潮中。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信念与价值观的教育,最终是让学生养成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觉,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在今天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努力挖掘五四精神中以推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内在实践品格,让新一代青年在实践中体会五四精神的力量,由此激发他们主动践行五四精神。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深厚的历史积淀。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录下每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个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启示。”[9]五四精神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历史底蕴,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要让大学生把握国家历史发展脉络,学会从五四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爱国主义营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带青年回忆五四以来国家命运历程,形象地看到其中无数进步青年为国家复兴而英勇抗争的魄力,不仅有助于延续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青年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历史观,提高自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代,当下爱国主义的主题依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历代青年接续奋斗、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报答祖国。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是无数青年学子都要铭记于心中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青年学子要以史为鉴、敢为人先,从点滴做起,始终坚守并努力发挥实践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实践者和奉献者,担负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三)坚定内心理想信念,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宿
大学生要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前行,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梁启超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0]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运动,当时青年的爱国精神和行动对今天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北师大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和制度是目前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真理的科学,不仅是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理论,而且也是经实践检验过符合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区和深水区,理想信念的树立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支撑,要让青年学生打牢自己的科学理论基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同时,在生活中鼓励他们做一名敢于大胆质疑、勤于扩散思维,积极发展自己兴趣的有为青年,志力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一代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于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明确其责任担当,最后身体力行落到实处。因此,在教育中要求始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做到以史为念,积极进取、开拓未来,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奉献青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郭灏.从五四精神的弘扬谈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J].北京教育(德育),2016(11).
[2]马美蓉.新时期五四精神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7.
[3]弓晓颖.论五四精神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J].学理论,2013(3).
[4]李春丽.五四运动及其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树立的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6]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2).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1).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9]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19-06-0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目标影响自杀意念的拐点研究”(18BSH131)和大连理工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心理育人机制研究”(SQYR2019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月(1968-),女,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研究;马文娟(199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