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课堂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019-12-10徐岩
徐岩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教材中选编的篇目是凤毛麟角。要想使学生通过有限的篇目更好地研读古诗词,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为以后的鉴赏学习打下基础,就要在国学课堂上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品味语言就是其中一法。
【关键词】动词 形容词 叠词 数词 拟声词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简约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經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如宋祁《玉楼春》写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评价说:“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没道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这两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我们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总是会想象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抽象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愁思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也可以说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窍门。通过这些鲜活的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知,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婉转凄楚的气氛笼罩全篇。宋词原本是用来演唱的,因此讲究音调和谐。李清照对音律也有着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耳畔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来谈谈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诗经》可以说是拟声词应用的鼻祖,虫声、水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钟鼓之音,等等,不仅能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眼前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雎鸠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君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数词和表颜色的词,同样值得关注。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横生,平添许多艺术魅力。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作品作为启蒙读物内容浅显,而数词的运用之妙却令人叹为观止。单调乏味的数字,把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字一经进入形象思维的领域,就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奇妙的美学效果。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顺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数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诗中的数词,并非实数,而是虚指,并非精确的计算,而是抽象的概括,是一种“模糊概念”,却更能扩大人们的思想视野和思维空间,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借此抒发作者的心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红”和“绿”能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间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再看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在作者看来,那夕阳晚照下的满山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读这句诗,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那满眼的红色,我们仿佛感受到在作者的心中,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总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细细品味,定然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唐诗宋词鉴赏.
[2]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