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在山海里的神奇笔触
2019-12-10吕煊
吕煊
黎明的三门湾畔,登高远望,海天交接处只露出茫茫一线白,一切孕育在梦的寂静里。一条条盘旋在海边的公路像一张网,触摸着全新一天的心跳。此时,靠海而居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忙碌,陈叔要比前些年提早半小时起床,为了能将晨捕的小海鲜在中午时分按时抵达上海的餐桌。
太阳挣脱了水面,天幕在霎那间开启,万道霞光照耀下的滩涂如涂上黄金的光辉。陈叔拂晓捕捞已经结束,但晨后送市才刚刚开始。鲜味在“四好农村路”里争分夺秒,这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如毛细血管接通了大动脉。三门“一轴三环五主题”交通网络如浮雕般清晰,如织般密布,伸向海塘、田园、山庄、产业园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会给三门农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航拍镜头,一睹它们美丽的身躯,以及沉淀在背后的故事。
“山海风光环”,北起疏港公路,经健浬线、沿海工业城,南接S224省道。在这条线上你能领略三门海之喧嚣,山之凝秀;你能感受海退地出的万亩海田的壮观;你能感叹完成历史任务的盐田将被打造成“三个百亿产业集聚区”的宏伟蓝图;你能在拥有阳光、沙滩、海浪的小村庄品尝原汁原味的海味;你还可以“东临碣石”抒发心中之慷慨,在惊涛拍岸里回味人间沧桑是正道。如果遇巧天晴时分,在清晨将有一轮红日为你喷薄而出。
“路变宽了,美了,来海边玩得人多,我一天忙到晚。”木杓村一排档经营户说。
“农耕田园体验及绿湾海韵环”,北起黄金坛,经S224省道、浦坝港大桥,南接黄泗线。这是片离海很近的土地,湿润的空气夹杂着田园的芬芳。
“物流方便,我不仅批发而且网上零售。”稞地农庄经理说。
山与海在此交错,互为形胜,风物人事自成格局。
途径岭泗线,可远观三门籍抗元义士张和孙疏财招义兵遗址——仙岩洞。此洞高数百仞,登顶极目,云、山、海、礁、岛尽收眼底,文天祥曾在此留下“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诗句。
继续沿岭泗线前行,即到了以桥命名的花桥镇。元代至治二年(1322),李熙孟因感村民涉水之苦,捐资建桥,据此演绎的孝义文化被代代相传。
站在浦坝港大桥眺望亘古不变的滚滚江水,它既承载着三门昨天的历史,又孕育着三门新的希望。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写下三门“实业之要港”和“第九渔业港”;百年后,习近平曾踏上这块热土,鼓励我们大力开发海洋经济。今天,三门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开发,拥湾发展,以昂扬的姿态阔步挺近湾区时代”的发展方向,发出了“三门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建设好湾区”的有力强音。
“要想富,先修路”。三门有“三纵一横”的县域过境线,有1302公里的公路总长,有1175公里农村公路,北接南融、西承东进的空间形态已初步形成。近年来,三门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部署,一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网初见端倪。
让我们以“山水古镇文化”环为例,窥探三门农村公路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之一斑。
“山水古镇环”东起六横线,向西经亭流线、石亭线与S224省道形成一个闭环。
六横线顺着健跳港蜿蜒的曲线而建,它就像是一条甩向远方的水袖。一边是碧绿的山,一边是开阔的水,穿行其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海、田、溪、村”的恬静诗意里。
2015年起,三門先后对横渡镇境内亭流线、狮白线、六横线以旅游景观道路的标准进行提质改造。因地制宜,与横渡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在行道两旁种植了樱花、桃树、珊瑚朴;与横渡的古味、文味、海味相契合,打造节点小品和多功能驿站。
道路通,百业兴。“‘四好农村路增强了我们投资信心,我们投资兴建了华东最长的玻璃桥,长419米,高199米,预计今年旅游收入至少增加5倍。” 岩下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说。
与去年同期相比,横渡镇的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实现了翻番。路,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横渡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百姓心中的“幸福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在建好“四好农村路”上,三门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六、五、四,三、二、一”新路子。
以省里补一点、市里奖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乡贤助一点、项目拼一点的“六个一点”突破资金难点。
以“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六美三门、全域旅游、农民增收的“五个+”提高站位。
以“牵头领导+部门+沿线镇街+沿线村居”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和实行运政、路政、交警、海事四位一体综合执法模式的“两个四”提高管好农村路效率。
以推进城乡交通;推进城乡货运物流;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三个推进”运营好路。
以落实“五级路长制”、共建制的“两项制度”,形成各部门联动、各村协助的合力护好路。探索建立村级养护站与“六美三门,洁净家园”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改造农村物流点250个与“鲜甜三门”产业相结合;命名“巾帼路”“共青路”“乡贤路”与社会团体相结合。
以一路一账本,一季一考核强化监管,以奖代补建立养护经费动态管理机制。
车穿过银杏大道,静静流淌的白溪如闲云野鹤般出现在眼前,她是横渡的母亲河,水清且浅,青山倒映其中,透着翡翠般的绿。每到秋天,芦浪翻滚,芦花层叠,偶有水鸭钻出芦苇泛起一波涟漪,一声白鹭飞鸣又给这片宁静增添了一个绝妙的和声,这就是《诗经·蒹葭》的意境地——白溪。
“六横线”一路行水,东屏古村的“古”味就点缀在其中。该村2013年被收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村内古建筑以明代为主,风格多样,观音墙、马头墙和各样式石材铺就的巷弄、院落错落有致,古韵十足,它还具有墙厚、窗窄、巷狭的海防村落特点,这一切无不让人体会到来自古老的匠心。
陈大娘住在在一条幽静的石子巷里,她每天在院子里制作小笤帚,一张桌子就是她的小卖场。“我今年84岁了,没料到还能自己赚钱。”
祠堂,一群孩童在玩耍,“我喜欢爷爷家,每星期都要来。”
“路便了,孩子们回家次数也多了。”一旁的爷爷笑呵呵地说。
“六横线”向西衔接“亭流线”,我们的旅程也从水过渡到了山。岩下潘村坐落在山脚,在这里你随便一站,都会深陷在绿色漩涡里,背后都有座山,云烟氤氲,如诗如幻。
“四好农村路”绕村而过,它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将小村的美轻轻勾勒,浮现在世人的眼里。“这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二万每立方厘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理疗的标准。”这是导游下车后最爱的开场白。人气带来了财气,村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办起了农家乐,卖山水、卖风景。一个有效的支点撬动了村庄发展,他们因势利导又建起了廊桥、栈道、水坊街、玻璃天桥,年吸引游客一百多万,因此小村又有“小镇”的美誉。该村曾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中国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级美丽乡村”的称号。
绕过村庄,车在亭流线上朔山涧向上攀行,树林的幽香在鼻翼间弥漫,让人顿生畅意。你还会发现,跃入眼帘的层次是如此的丰富!远的是山峰举着几朵白云和白云下的人家,近的是树林垂下的绿和散落在流水里的嶙峋山石,这多像是一幅泼墨的山水画啊!鸟声啁啾,涧水清亮,远峰近宅,山路弯曲,在这条路上你能充分享受到驾驶的乐趣!
翻过山,我们进入了“浙江红旗第一飘”亭旁镇,“红色”元素扑面而来。是的,不管你相信與否,一段澎湃的历史确实走过这片宁静美丽的土地。1928年5月26日,在亭旁镇南溪村打响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亭旁起义第一枪,镰刀、斧头和怒吼撕裂了那沉闷的、窒息的天空,升起了我省第一面苏维埃旗帜,给这片土地染上了一片红晕。
不管你相信与否,这是片血性和温性并存的土地。走在1928街上,耳边隐约交织着起义的激昂声和祭冬读祝的抑扬顿挫。亭旁祭冬在每年冬至节举行,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对老人的尊重。这个延续了700年的乡愁仪式,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刚柔相济的地域性格给亭旁平添了几分神秘,而亭流线、亭石线又将这份神秘播向更远的远方。
岙楼村毗邻亭石线,以“浙江红旗第一飘”为主题,依托便捷的交通,开发了红色旅游农家乐。徜徉村内,满眼是融入山水的徽派建筑、民宿和植入村庄的红色风景。在这里重温历史,抚今追昔,令人感慨“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激起世人继承遗志,开拓创新的豪迈之气!
路,连着城、连着山水田园,连着百姓的心。放大“四好农村路”效应,三门在路上!
(浙江省三门县“四好农村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吴俊青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