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
——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养生经

2019-12-10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书道梅艳芳书法家

◎文/王明洪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如今已步入八十岁的高龄,但依然活跃在书坛。20 世纪60 年代初,先生带着对艺术的追求,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在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的指导下学习书法。1974 年,她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创下了印数达100 多万册的纪录。1975 年,翁闿运先生介绍她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了一名专业的书法家。先生的高寿和她对艺术的执着、为人的低调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

不熟悉先生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位名扬四海的书法大家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她的病在小学时就有了征兆。一次,她远游马鞍山,途中遇大雨,被淋得湿透,回家后高烧不退。初中时,她的关节经常红肿疼痛,不能轻松下蹲或长久站立。高中毕业后,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药物学系,可是仅上了几个月,就因类风湿关节炎发作而不得不退学回家。在病魔缠身的日子里,她每天练字,以此打发时间,暂时忘却病魔带来的痛苦。20 世纪80 年代时,她的病日趋严重,服药已收效甚微,稍微站立一会儿就汗如雨下,用多种方式治疗,均治标不治本。1987 年底,她终于下定决心对右髋关节进行人工置换,2004 年又做了左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方有好转。如今,她的手指关节凸起,手臂活动亦受到局限。然而,也就是这双手,书写出了方圆并举、四面灵动、八面出锋、自成一格的书法,达到了她“我一直在努力,想把字写好,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的自我追求。先生曾在《书道苦旅》一文中说:“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我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旅途,可是命里注定我必须继续在这条路上苦旅下去。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

“当书协主席不是为了获取资本”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先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1997 年初夏,市书协主席、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过世,上海书坛失去了一位大师级人物。谁能挑起市书协主席这个重担?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周志高、 《上海盟讯·书画报》执行副总编徐铁君和篆刻家胡昌秋等人联名给上海文联写信,推荐先生来担任此职。这封信还征得了上海书协15 位知名书法家的签字或钤印同意,其中近一半是市书协中颇具影响的常务理事。然而先生却认为自己难当此任。有关领导曾几次三番“游说”先生出任,都被她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一次,先生在送客时,刚想从沙发上站起来,却又滑了下去,就打趣说道:“瞧,像我这样一个坐下去难、站起来也难的人,怎么能担纲主席这样重要的职务呢,所以,你们还是考虑别人吧。”1998 年,在市文联领导的反复劝说之下,时年59 岁的先生终于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59 岁或正当壮年,但考虑到疾病所带来的行动不便,先生能出任书协主席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我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能为书法做点事情,是我最高兴的。当书协主席不是为了获取资本,为协会、为全市众多的书法同道和爱好者们做好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学书法光靠勤学苦练是不够的”

先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乐善好施的人。1975年,喜欢书画的中学毕业生沈沪林被分配到了上海中国画院。一天,沈沪林大着胆子,把自己的书法习作拿给先生看,期望得到她的指点。让沈沪林感到惊喜的是,先生不但对他的字进行了点评,而且还告诉他该怎样执笔、行笔、收笔、行腕。在先生的指导下,沈沪林进步很快。一天,沈沪林陪先生散步。闲聊中,先生对他说:“学书法光靠勤学苦练是不够的。如果腹中空空,书法进入不了高雅境地。”为了提高沈沪林的文学素养,先生让他熟读《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经过努力,沈沪林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专攻古典文学。2015年,沈沪林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春和景明——沈沪林、何和石艺术展”,其书画及诗歌也同时结集出版。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画院工作的前辈兼同事来楚生、张大壮逝世后,先生不忍心看着他们的遗孀生活窘迫,便取出工资的六分之一来接济她们,直到她们过世;汶川大地震后,市文联组织捐款,先生又把30 万元人民币装在一个黑色的塑料袋里,钱悄悄地拿来,人悄悄地回去;为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她还举行作品义卖……历年来,她对街道、侨联、寺庙的捐赠,总金额不下百万元。

周慧珺

“我们不可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先生的爱好很多,除了写字,也不排斥“时尚”和“流行”,甚至为其击节叫好。台湾的邓丽君、香港的梅艳芳、大陆的毛阿敏是她最喜欢的三位歌手。2002 年10 月12 日,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行梅艳芳演唱会。适时,先生类风湿缠身,但还是托人买了第一排的票,以便近距离地感受梅艳芳的风采。一年后,梅艳芳因病逝世,先生在惋惜之余,在心中写下了一段悼词:“梅艳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发光发热,告诉我们如何才没有白活一场,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不可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梅艳芳病逝后,先生把爱好偏向于京剧。其实,先生自小就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小时候与兄弟姐妹排练《空城计》时,不小心从高空坠落,额头上隆起一个鸡蛋大的包,至今额上仍留有隐隐凹痕。她经常与同样迷恋京剧的书画大家陈佩秋结伴,观看昆曲、京剧的演出。著名的程派青衣、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每次来上海演出,先生与陈佩秋及其得意门生李静等人都是逢场必到。2010 年,先生和陈佩秋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贵宾室同收张火丁为徒,一个教书法,一个授绘画。而且两位书画大师均不收取新弟子的“见面礼”,只是要求他多到上海唱京剧。而经常出入周家的余派女老生王珮瑜,更是在先生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下,成为上海京剧界的青年名家。

“不是没砸到吗?不用担心”

如果说,写字是先生养生中的一种“静态”,那么,旅游就是她养生中的一种“动态”。2005 年8 月,做了髋关节和膝盖置换的先生觉得行走方便了不少。有人提议:趁着先生的年龄还不大,应当出去走走,并建议她到九寨沟旅游。尽管有人反对,但最终先生还是决定前行。和先生一起前行的有先生的姐姐、学生李静等数人。白天,他们尽情浏览岷江源、九寨沟中的五彩池、火焰海、镜海等景点。晚饭时,藏族同胞表演的“跳锅庄”也让他们大开眼界。在去黄龙的路上,他们还遇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待遇,那就是险遇泥石流,巨大的泥石流裹挟着滚滚碎石向山路冲来,一块硕大的石头砸中车身……正当大伙惊魂未定之时,先生却淡定的说了一句:“不是没砸到吗?不用担心。”于是满车的紧张气氛也随之飘然而去。“夏天的九寨沟真的很美,有机会还想去一次。”先生对她的姐姐说。2006 年夏,应陈佩秋先生邀请,先生和她的姐姐、李静及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十余人来到云南,在昆明、丽江、玉龙雪山、香格里拉等地尽情游览,历时一周;2008 年8 月,先生和她的姐姐、李静等人又来到山西,游览了太原的晋祠、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壶口瀑布等地。也许,对先生来说,旅游也是一种运动吧!

猜你喜欢

书道梅艳芳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周恩来与梅艳芳的往事追忆
也许梅艳芳可以继续歌唱——谈宫颈癌预防
法外求法象里生象——李怀杰的书道情怀
念李正中先生
书法家·谢 锐
书道与书法教师成长的转授价值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首部梅艳芳传记电影将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