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载体下的音乐编辑行为探析①

2019-12-10刘春晓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编辑部西安710061

关键词:载体受众音乐

刘春晓(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编辑部,西安 710061)

曹舒然(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西安 710061)

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交流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不同的传播媒介发挥着各自的个性功能,帮助人们快速了解和获取生活中的信息,同时也引导着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转变。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系统中最活跃且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信息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人类发展至19 世纪时,涌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媒介,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再囿于时间、空间和地点的束缚,而是以空前的速度、便捷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现在大众面前。

音乐编辑作为文化信息传播内容的筛选者和检验者,对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编辑行为决定着音乐出版物最终的形式与内容;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直接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内容和质量。作为音乐文化的“把关人”②“把关人”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范畴,其实际含义是人类在传播活动中对传播信息筛选和过滤。,音乐编辑需要立足受众文化需求的立场,择选出既有时代主题的进步思想,又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并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播,满足受众群体对音乐文化的渴求,从而推动并引导着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音乐文化传播载体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笔者依据承载音乐文化信息的不同方式,将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分为文字出版类、影视广播类和网络媒体类。[1]

(一)文字出版类

文字出版类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下以纸质为媒介的传播载体,通常以文字出版的形式传播文化,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和报纸等。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通过简单的图画、图形等来传递信息。作为汉语记录符号的汉字产生以后①有关汉字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从仓颉造字到一百多年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各家都有不同的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保存文化、创造劳动的重要工具。在夏商时期,人们多将文字铭刻在甲骨或青铜器皿上;至秦朝,一张张竹片承载着文字,串联成“简牍”,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而至东汉,蔡伦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催生了以纸质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也直接促进了图书交换模式的实现;隋唐五代时期印刷术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减轻了古代编辑工作者手抄文字的负担,杜绝了手抄过程中的错字、讹字,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传播文本的准确性。时至今天的音乐编辑活动,由最初伏案式的音乐信息筛选、校对,发展到集选题、组稿、审稿、校对、印刷和出版等一系列既独立又关联的工作环节于一体。

除图书以外,报刊也是重要的文字出版类传播载体。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邸报,产生于唐朝,主要用于发布宫廷动态、宣扬封建思想,传播范围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中国近代最早的报纸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已具备现代报纸所有的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开发行的特性。在晚清“西学东渐”的文化浪潮中,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报刊,极大地启发了知识分子的曲线救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报纸,最早的是1858 年由黄胜和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香港中外新报》,内容多以广告与各种商业消息为主。[2]1919 年,它虽然在与外报的竞争中停刊,但为日后中国报刊业的创办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文字出版类的传播载体仍在以自身缓慢有序的节奏方式发展着,是各种传播载体中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普遍的信息载体。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最具收藏价值;因为能够长时间保存,所以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就报刊而言,其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传播途径灵活,人们从中可以捕捉到千变万化的各种讯息而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

(二)影视广播类

影视广播类是指以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为主的传播载体,主要以电子传播的方式为主。

20 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音乐编辑活动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20 世纪30 年代,电视技术相继在英、美、德等国家开始涌现。1958 年,我国也产生了电视传播媒介。[3]广播是传统媒体中一种重在声音表达为主的听觉类媒体,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用声音作为传播信息。1920 年11 月2 日,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美国茨堡KDKA 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4]114-135此后的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进入中国。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广播并未得到发展与普及,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线电广播才真正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

影视广播类的传播载体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与众不同的积极作用。诸如在广播电台节目中,音乐贯穿始终,已然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匹配相关的音乐频道,就连插播的广告中也都包含有音乐素材。在电视节目中,会有专门的音乐节目频道,其他类型的连续剧、科教宣传片和纪录片等也同样包含着音乐元素。而在电影中,为了烘托影片氛围,导演会聘请知名的作曲家创作专属音乐,这也是诸多电影主题曲和插曲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原因。

综上所述,影视广播类的传播载体借助声音、视频画面或者音视频结合的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音乐信息,这些画面信息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影视广播类的传播载体还具有较强的节目互动性,这些独特的传播方式都极大地吸引和刺激人们的眼球,使其拥有了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网络媒体类

网络媒体类主要是指在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代下诞生的新兴技术,以互联网为主,结合网站、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的媒介载体。

1946 年 ,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58 年,我国研制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4]114-135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在20 世纪下半叶已成为新一代的大众传播媒介。1987 年9 月20 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翻过成长,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因特网的序幕。[5]32如今中国互联网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网络媒体类的传播载体,承载的音乐信息海量、传播途径多样、传播范围广泛,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音乐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互联网作为一种跨越多种媒体传播的新型传播载体,它不仅包括文字、音视频和动画设计等多种媒体手段,还实现了多媒体资源的控制点播。

一些音乐类的节目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特定的社交软件进行节目编制与宣传,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关注度。除此之外,网络媒体类的节目互动性很强,这主要体现在受众群体不仅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且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各类信息、进行时事评论、参与游戏制作与升级,也能进行音视频的录制与转载。

由文字出版类到影视广播类,再到网络媒体类,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音乐文化信息也由单一的文本模式到多元丰富的媒体综合模式,承载内容由繁冗模糊到清晰明确,普及范围由狭窄到宽阔,传播速度由缓慢到迅速,受众群体由专业音乐工作者逐渐扩大至普通民众。但新兴的音乐传播载体并非完美无缺,诸如网络媒体类的传播载体虽然能够对热点的音乐信息集中讨论、着重强调,但不具备报纸和期刊等文字出版类传播载体大篇幅的排版,特别是当大量音乐信息的链接堆砌在一起时,会让查阅者感到无从下手。除此,因为网络媒体类传播载体本身是虚拟的空间,诸多信息的发表与评论不需要实名验证,所以就会滋生不少负面的文化现象。诸如音乐作品的盗版侵权问题,不仅侵犯了创作者的权利,扰乱了音乐市场的秩序,同时导致文化市场良莠不齐,无法保证受众群体接触和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种种不良现象都说明,网络媒体类的传播载体需要严格的监管才能发挥其优势。

以上三种传播载体各有特色,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受众群体应该合理使用不同传播载体承载的文化资源,共享不同传播模式所带来的文化能量。

二、音乐编辑及其传播职能与作用

(一)音乐编辑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学科专业和职业对象的不同,编辑种类有很多,音乐编辑是众多编辑职业中的一类,要探讨什么是音乐编辑,首先得明确编辑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编辑”最早是指史官编修史书的活动,或仅指编排次序。在现代语境中,它被定义为“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6]简单地说,就是收集资料、整理成书。

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编辑还可以指在各种出版物出版前进行的后期制作,包括文字、图像、音响、视频、多媒体生成处理以及制作审核、校对工序等。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一般被称为“编辑”。

作为一般编辑工作中的学科专业门类,音乐编辑主要服务于和音乐文化相关的各种媒体,诸如传统的纸介质类,包括书、报、刊的编辑工作;电子介质,包括音响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我国当代的音乐编辑主要分布在书籍出版社、音像出版社、音乐期刊编辑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团体组织中。[7]470

按照前文的传播载体说,从事文字出版类,也就是传统纸介质活动的音乐编辑主要是进行音乐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整理,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及其理论研究。在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社工作的音乐编辑还要从事报道与新闻的采编工作,将与音乐相关的新闻、活动,撰写成稿,进行评论等。从事影视广播类,也就是电影电视广播电台的音乐编辑,主要是对负责的音乐栏目进行策划,他们需要具备音乐剪辑工作的能力、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能力等,能够为节目的特定氛围选取合适的音响素材。网络媒体类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编辑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音乐编辑,不仅要负责音乐资料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很多时候还要参与网页的制作、数据的传输和音视频信息的插入等烦琐细致的工作。同时,因为网络音乐文化信息时效强、传播速度快、更新力度大,所以还要求音乐编辑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时处理应对信息的能力。

(二)音乐编辑的传播职能

音乐编辑的首要任务是对音乐信息进行挖掘与收集,这是一项有意识、有针对和有选择的信息采集活动。这些信息来自于各种渠道,有的是音乐编辑自身创造的,也有他人提供的,为了保障音乐文化信息的纯正性和优质性,音乐编辑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

在文字出版类传播载体的工作领域,对于从事图书或期刊的音乐编辑来说,首先要完成的是信息采集,这也是整个编辑工作顺利进行的方向与保障;选题策划是最具创造性的编辑工作,同时也是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紧接着,要联系作者或选取作者的文章进行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印刷和出版等一系列程序。概括地说,文字出版类音乐编辑的职能是针对选定的音乐作品或音乐内容进行完善加工后直接发表。相比较音乐图书,学术性的音乐期刊选取的文章学术性强,兼具学术的创新与深度,更适合从事专业音乐的受众群体。而对于从事报纸的音乐编辑来说,他们同时兼任记者的职能,要从事音乐新闻的采编和汇编,还要注重音乐新闻和赛事活动等最新消息的关注与发布。

从事影视广播类传播载体的音乐编辑,工作领域以影视广播电台的音、视频效果为主,他们要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进行音乐作品的整合和重组。诸如要根据栏目的定位、受众群体和主题内容等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匹配性的播放,所以要求此类音乐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能够熟练操作音、视频软件。在电视节目中,音乐编辑首先要进行节目方案的策划选择,前提是需要对社会文化需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等进行调研分析,才能明确何种节目可行性强,从而确定节目的主题倾向,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整合与优化工作。在为电影、电视情节进行配乐时,音乐编辑首先要正确理解画面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选取相匹配的音乐,如此音乐与画面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珠联璧合、锦上添花的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网络媒体类的传播载体对音乐编辑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要求愈发严格。这一领域的音乐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的音视频编辑软件、乐谱制作软件、装帧设计、特效画面设计等,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平台,编辑、推广音乐信息。音乐文案的写作也尤为重要,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音乐作品,如何使音乐作品在烦琐海量的网页中被广泛关注,这都是考察网络媒体类音乐编辑综合能力的标准。

综上而论,不管是哪一种音乐传播载体,音乐编辑的首要任务都是对信息的筛选与主题的策划,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音乐作品的市场效应和受众反馈信息,这些无疑都是改进和创新音乐编辑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音乐编辑行为的作用

在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信息此起彼伏、交替更迭、生生不息,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符合时代主题。音乐编辑行为的出现与参与是要保证受众获得的信息是正面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导向的。据此,音乐编辑就成为音乐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把关人”。关于“把关”的概念是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①卢因(Kurt Lewin), 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他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巨大的贡献。一文中提出的,其实际含义是指人类在传播活动中对传播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所以音乐编辑既是选择音乐信息的过滤网,也是传递音乐信息、联系音乐信息与受众群体之间的重要纽带。

1950 年,传播学者怀特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在传播学史上,怀特的“把关”研究②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用公式可表示为: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8]38-40

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仅仅是社会信息的一小部分,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未呈现出来,这是因为音乐编辑行为在其中发生了筛选的作用。他们对于音乐信息的选择主要是以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时代主题为衡量标准。实践证明,也只有传播大众喜闻乐见并且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才会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从而实现音乐文化信息的社会效益,随之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传递音乐信息的同时,音乐编辑还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用以指导日后的传播活动。

综上所述,音乐编辑行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1.文化调节和导向作用。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目的有很多,诸如娱乐享受、审美需求和增长知识等,文化需求又因受众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和消费能力等差异而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音乐编辑在参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会兼顾不同的受众群体,努力寻求文化需求的平衡点,并通过对文化信息的筛选和择取,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文化的标准。

2.原创者和受众群体之间的协调者。音乐编辑是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桥梁,需要处理好与原创者和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与原创者的交流沟通,修饰和完善音乐作品,才能为受众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同时还要及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和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诉求,组织原创者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不断改进音乐编辑工作,满足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因此,音乐编辑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

三、音乐编辑行为的发展之路

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之间,会因为受众群体的不同选择而出现无形而激烈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类的传播载体最受年轻人的青睐,而文字出版类的图书、报刊或者是影视广播类则更受老一辈人欢迎。音乐编辑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需要掌握各类传播媒介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传播载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传递音乐信息,最大化地获得受众群体。

也正是因为传播载体技术性的日益提高,现代社会中音乐编辑活动的编辑手段和工具较往昔大不相同。传统的文字出版类传播载体,出版周期固定、印刷方式陈旧单一、文化传播的时效性较差,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快节奏”“闪文化”的步伐。随着电子科技化的发展,编辑工作中对音视频文件的处理、乐谱类文件的编辑等,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质量,给音乐编辑行为带来空前的便利。但与此同时,高科技化的编辑工具对音乐编辑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编辑知识,还需要熟悉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等各项技能,不仅要跟得上科技的步伐,还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益处。

作为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把关人”,无论从事哪一种传播载体,音乐编辑都是音乐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工作中要避免因主观情感所导致的问题。诸如在选择、传递音乐信息时,单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传递的信息;为了满足自身或仅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刻意对某方面的音乐信息大肆传播。此外,如果音乐编辑缺乏专业的音乐素养,对音乐进行剪辑或选择背景配乐时就会犯一些常识性和基础性的错误,这就会影响人们的听觉感受,严重者会摧毁一档节目的生命力。

那么音乐编辑行为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如何走呢?

1.音乐编辑应该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具备独立分析、评述和阐释音乐作品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审视能力,对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现象,不盲目追风,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并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3.音乐编辑应该借助音乐文化信息的传播,向受众群体传递正能量,推动音乐文化精神的普及与深入,从而升华纯净人们的心灵。4.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在迎合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艺术文化的品位。5.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一味地迎合媚俗的市场需求。6.始终将弘扬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在选择和传播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语:未来社会音乐编辑行为的质变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文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各行各业不断被垂直、细化,社会文化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巨变。作为传播社会音乐文化信息的关键人物,音乐编辑行为必然要发生质的转变:传统的单枪匹马式的伏案工作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创造性的工作理念愈发重要;从量化的工作模式中抽离,打造“精品化”的阅读产品;提高综合素质,做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将电子书与互联网链接,实现海量数据资源,等等。未来社会对音乐编辑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之上,遵循新的社会文化架构规则,勇作文化灵魂的“填充师”,充分利用高效的团队协作力量,提升音乐精神产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才能在未来社会的文化竞争中立足。

猜你喜欢

载体受众音乐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音乐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