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的SWOT分析
2019-12-10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图书馆有三大功能,分别是“采、藏、用”。图书馆是政府公益文化机构,在图书采购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采、藏、用”三者的关系,是图书馆界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其中,文献资源的采购是前提,不仅承担着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任务,还是读者文献资源查阅的基础。文献资源采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决定着馆藏资源的合理性和读者服务的高效性,是图书馆职能服务的关键之一。
图书馆长期面临着馆藏资源利用率低和采购经费紧张的矛盾,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无法有效对接,导致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受到质疑。因此,图书馆亟待改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并建立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新兴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缓解了经费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还实现了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的有效对接。
1 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概述
1.1 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概念
图书馆虽有馆际互借和读者荐书等补充手段,却不能及时满足读者的查阅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革新,图书馆有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采购模式,即读者决策采购模式(Patron Drive Acquisitions,PDA),由张甲引入国内。PDA也称DDA(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即需求驱动采购,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
读者决策采购作为新的馆藏采访模式,其中最显著的是采购主体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读者的身份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采购的主体,根据自身需求来间接帮助图书馆选择馆藏资源;二是传统采购馆员的身份转变为采购服务人员,部分的采购权利由读者分担,负责设置读者采购参数和信息收集评估等工作。
PDA的营销模式因书商而异,主要不同在于电子书订购的触发机制与订购类型。以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例,通过与供应商合作,筛选符合要求的书目并导入图书馆书目系统,根据馆商协议设定读者触发机制,读者查阅图书馆书目系统触发购买机制后即可获得所需资料。该模式减少了馆员采购的主观臆测性,做到了以读者为主体的按需采购。随着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印证了新采购模式的可行性,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1.2 读者决策采购的流程图
读者决策采购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图书供应商提供符合图书馆要求的书目信息(MARC),导入图书馆自有书目系统(OPAC);其次,图书馆设置图书采购触发机制;然后,读者通过图书馆OPAC按需搜索书目信息并触发采购机制;最后,图书供应商根据读者请求提供在线浏览或者图书的线下寄送服务,由此读者与图书馆产生借还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读者决策采购流程图
2 读者决策采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叫“态势分析法”,即通过研究分析,将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一一列举出来,并相互之间分别配对,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制定符合研究对象的战略。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公共图书馆实施PDA,能够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2.1 优势(strengths)
2.1.1 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Trueswell提出的图书馆“二八定律”,图书馆大量馆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将近一半的资源是零借阅率。因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性和馆藏质量评估的滞后性,导致图书馆长期存在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读者决策采购是读者按需采购,为用而购,因此资源零借阅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新的采购模式不仅减少了图书馆资源零借阅的比例,还缩减了图书馆的采购和加工环节,满足了读者查阅的即时性,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
2.1.2 服务对象多元化。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改变了以馆员为主导的传统采购模式,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读者主动性,按需采购图书资源,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传统采购模式是以馆员为主导,采购时需要从馆藏结构等方面来考量。因读者需求与采购内容并不对称,降低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尽管图书馆也推出了读者荐书等补充手段,但仍然受传统的购书模式的限制。例如,读者荐书需要经过荐书、购书、加工、上架这几步,不仅采编加工周期漫长,也无法满足读者即时借阅的需求。
2.1.3 经费配置合理化。国内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国家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采购经费严重依赖财政拨款。长期以来,图书馆存在着采购经费紧张与借阅率低的矛盾。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以馆藏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为原则,却存在利用率低和采购经费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而读者决策采购将图书馆采购主动权直接交给读者,由读者主动参与馆藏资源的建设。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直接或间接节省了馆购经费,提高了采购经费配置的合理性。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覆盖面窄,偏向性严重。读者决策采购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采购,图书馆将筛选的书目导入平台系统,读者通过点击阅读触发后台系统购买,即时获得所需资源。虽然该采购模式更高效,但读者缺乏专业采购经验,无法兼顾馆藏资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覆盖面窄、偏向性严重等问题。如图书馆处理不当,将导致低借阅率书籍泛滥,馆藏质量下降,购书成本增加,效果适得其反。
2.2.2 馆员要求高,应用难度大。读者决策采购作为一种新的采购模式有其优势,但不应成为唯一的图书采购形式,而应与传统采购模式相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因此,馆员需从书目的筛选、触发机制的设置、特殊情况的处理、资源质量的把控、读者决策采购数据的搜集分析、效果评估和预设的调整等方面及时跟踪调整。这对馆员本身的技能和素养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系统培训拓展馆员知识体系,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激励手段提升馆员职业素养。
2.2.3 实行难度大,旧规难破。目前,国内应用读者决策采购的图书馆还很少,究其原因,一是理论探索多于实践应用,仅有内蒙古图书馆(“彩云服务计划”)和南京图书馆(“陶风采”)等少数几家图书馆应用了读者决策采购模式。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主要是馆店结合,以“你看书,我买单”为宣传口号,采购类型主要是纸质图书;二是图书市场不成熟,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采购的供应商一般不是同一家,无法高效整合采购资源。国内供应商一般采取包库的形式进行打包销售,无法按需购买,读者决策采购自然无从谈起。
2.3 机遇(opportunities)
2.3.1 模式新颖,趋势明显。虽然国内应用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图书馆并不多,但是相关研究的热度和趋势却很明显。国内图书馆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读者决策采购的名称准确性研究;二是国外的实践介绍总结、国内实践的效果分析;三是读者决策采购系统的环境分析;四是读者决策采购的模式讨论。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已有少数图书馆应用读者决策采购的模式。因此,不管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的检验,国内图书馆都应将读者决策采购模式视为一次转型的机遇。
2.3.2 技术成熟,基础就位。读者决策采购诞生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大数据发展的21世纪初期。技术方面有两点:一是依靠Web2.0技术支持,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得以快速推广和应用;二是随着国内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读者决策采购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还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和机会。除了技术的支持,还有快递业的支撑。目前,国内的快递行业均可提供“当日达”或“隔日达”服务,能及时将图书递送给读者。因此,强大的信息技术和便捷的快递服务,为国内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3 网络书店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支付平台的发展,读者已不再局限于到图书馆借书和到书店买书了,而是选择从网络书店按需购书。国内提供网络购书的网站很多,其中比较知名当属当当网和亚马逊书店。除了纸质图书,网络书店还提供了相应的电子图书,可通过手持终端随时随地阅览。网络书店书品的丰富性和便捷性,给国内图书馆应用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提供了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合作机会。
2.4 威胁(threats)
2.4.1 新旧模式之争。读者决策采购从2011年被引入国内起,专家学者一直进行理论探索和应用分析研究。对其有积极和消极的,也有接受和抵制的。消极观念关注读者决策采购是否合理,是否应将馆藏资源采购主导权交给读者。因为读者没有馆员的专业采购经验,无法承担采购应负的责任,还应坚持传统的采购模式。这种观念从侧面反映了读者决策采购的局限性,不设限的读者决策采购可能会引起成本的上升和馆藏质量的下降。凡事有利有弊,笔者认为读者决策采购的利大于弊,应结合馆员采购与读者决策采购互补的模式,通过借鉴国外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经验和教训,采取事前设限、事后评估的方式可以及时解决读者决策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4.2 缺乏馆配商的支持。图书馆采购都有长期合作的馆配商。国内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供应商是分开的,图书馆无法统一协调采购。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一些馆配商在提供书目信息时可能会过滤部分实用性高而利润低的书籍。一些电子书供应商为了提高销售额,则采取打包销售的模式。与国外相比,国内图书市场还不成熟,读者决策采购缺乏馆配商的支持。
2.4.3 技术应用难普及。国内的图书馆属于各级政府分管的文化事业单位,馆与馆之间并不从属,系统协调的合作部署较难。读者决策采购的应用不仅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作为支撑。目前,国内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公共图书馆大多是省级馆或市级馆,具有较强的技术、充裕的经费和专业的团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有这样的人力和物力来实施读者决策采购,更多图书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尝试新模式。
3 矩阵分析
图书馆运用SWOT来分析自身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引起的机遇与威胁,再通过之间的相互匹配,找出适合自己的战略,详见表1。
图书馆利用SWOT分析了内部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基础上,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机遇,在威胁和劣势中发现并规避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3.1 优势和机遇(SO)
根据上述SWOT分析,将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和机遇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云计算实现跨平台合作,为读者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二是以读者为采购主体,增加线上采购渠道,为读者提供采购所需的电子书和纸质书,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有效对接。
表1 PDA的SWOT矩阵分析
3.2 优势和威胁(ST)
根据上述SWOT分析,将读者决策采购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威胁组合,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图书馆可以利用新旧采购模式中的优势,将馆员采购和读者采购有效结合,既可以保障馆藏资源的合理性,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二是馆配商惯用图书打包销售的方式来谋求最大利润,并不支持读者个体化采购模式。图书馆应该积极实践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加强读者采购的规模化和趋势化,倒逼馆配商改变现有的销售模式;三是为了弥补图书馆之间的技术和实力差距,可以图书馆PDA联盟的方式集体采购,实现技术互补,提高议价能力,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化。
3.3 劣势和机遇(WO)
根据上述SWOT分析,将读者决策采购自身的劣势和外部的机遇组合,可增加图书采购的合理性,减少图书采购的偏向性,具体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图书馆加大读者决策采购宣传力度,开发手机App类的客户端,调动读者参与采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增加电子书采购,不仅有利于增加读者阅览途径,还可以拓宽读者选择范围,提高读者决策采购的选择效率;三是定期搜集并分析量化数据信息,组织专家小组评估效果,及时调整参数,并为今后采购计划提供参考。
3.4 劣势和威胁(WT)
根据上述SWOT分析,将读者决策采购自身的劣势和外部威胁结合,分析读者决策采购的自身短板和外部阻力,建议先以馆员采购为主,在保障馆藏资源合理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小规模试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待其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提升馆员的自身综合素养,鼓励其承担更多的研究和维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4 结 语
读者决策采购的理念已经获得国内高校或公共图书馆的广泛认可和探讨,然而由于国情和市场的不同,真正应用的图书馆却少之又少。我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来分析国内读者决策采购实践难的原因,寻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