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调查研究
2019-12-09王丽芹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全国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研究的课题,文者在考察和学习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查阅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成果,初步形成人才培养途径雏形,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商丘工学院开展调查,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形成有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相关思路和人才培养出路。
关键词: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向全球化、智能化推进,我国在高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内市场对知识加技能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为社会培养并输送适应市场发展的高级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途径是各个高校应不断探索并需要明晰的方向。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理论综述
文者通过多途径、多方位、多平台的学术研究,得到了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响应,各个高校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也成为比较符合双方条件的成功模式。该模式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薛玉香、王占仁(2016)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一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评估系统的修订与完善等几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结论。张洪(2015)在“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文中,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3334”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及理论研究丰富了内容。柳友荣等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提出“双主体”育人模式,即高校与企业共享资源、共同育人,開展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吴中江,黄成亮(2014)在“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建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科学、培养途径有效等方面作为突破,建立适合各高校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分析全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一)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个别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08届平安金融班作为实验班。即学校与平安集团合作,由平安集团提供后援中心代表岗位的现实需求,学校修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相应需求特点的人才,包括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师队伍的重构,从课程到大纲再到评价模式及标准均由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班学生前一年半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后一年半在企业分配顶岗实习,后一阶段的绩效考评(相当于进本理论的考试)由企业根据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公开评价。
(二)珠海理工学校的校企合作
2010年,珠海理工学校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珠海市汉策教育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即在校内成立“汉策工作室”,公司将企业内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内,学校的在校生可以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无缝结合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实战技能,获取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企业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教师通过观摩实践,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学校实现了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得到了发展;学生与老师“密切合作,教学相长”等多赢结果。
(三)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
2007年9月,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性的将43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在校生送进了“大朋电子班”,开始试行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即前半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修订教学计划、整改课程体系、调配教师组织教学。为适应校企两方的学生需要,学校建立了两套管理机制。这一模式的探索,让该学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深化改革了学校办学模式,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就业,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率。
三、商丘工学院人才培养途径的调查分析
商丘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年来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2017年5月,文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商丘工学院的在校生和部分毕业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统计。通过互联网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分析主要采用单题数据分析、频数及相关性分析SPSS、描述性分析等方法;企业方面,主要是电话访问。
此问卷调查时间历经两个月,共收回148份有效问卷。现就回收的调查问卷资料进行分析。
被调查者95%以上都不同形式地参加过实践,他们所提供的有关实践问题的结论真实有效,为下面调查的结论提供了肯定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是积极的。
在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方面,80.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增加社会经验锻炼能力;60%左右是为减轻家庭负担或自己挣点生活费、增长见识与认识朋友以及为就业做准备。该结论为学校如何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和企业选择科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此外,43.24%的被调查者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25%左右的被调查者在社会实践中想学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以及增加工作能力,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设计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奠定了方向。
85.1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规范的社会实践平台,并将其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及日常教学当中是有必要的,其中41.8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为同类高校积极探索、创建实践平台提供了理据。
45.95%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时个人能力的提高,这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44.59%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最重要。这就要求在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时应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顾及学生的专业。
该调查还涉及到如何兼顾实践与学习、选择岗位时考虑专业的程度、对就业的态度等问题,对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的设想
(一)利益相关者分析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借助校企合作来完成,对培养架构的创建与实施,学校、社会与企业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其内部成员。而政府作为政策支持者也必须参与进来,此架构的创建与实施才能够得到保障。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的创建
在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初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设计如下:
(1)合作运营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
(2)制度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要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需要形成合作文件,签订合同,明确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责权明晰保障实施过程运行顺利。
(三)服务保障
文者观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后台服务保障主要有:
(1)人力资源(企业):包括工资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员工职业规划、企业用人计划等。
(2)专业培养(学校):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考核指标选择、学生技能认定等。
文者提议,学生实习期间应与企业职工享有同等待遇,不可歧视。鼓励学校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考核可采取学分制,并加入实践与技能认定等元素,如学生取得中级技能认定,可获得免修相关课程的权利即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取得高级技能认定,可提前进入实践课程等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动力学习知识,真正学会将理论与实践高效制衡。
五、效果预期及展望
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得到多方利益的共同实现,包括企业、学校、社会、政府、学生、教师等,必然成为更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未来的选择。
文者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创新提供系统的合作方式,文中给出的架构期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创建思路。希望全国高职院校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今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建设,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定校企合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之教学模式提供多方便利。
参考文献:
[1]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9-153.
[2]张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119-125.
[3]柳友榮,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64-68.
[4]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5]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6]范云龙.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以珠海理工学校与汉策教育校企合作项目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2(10).
[7]孟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8]吉小辉.构建“校企生”三赢就业指导模式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2(05).
作者简介:
王丽芹(1985-),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编号:JYB2018359);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8-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