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资源优势向优秀文化产业的转变
2019-12-09雷云锋
雷云锋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创性、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非遗资源正在逐渐流失。本文简要阐述了非遗资源向优秀文化产业转变的意义,并对非遗资源优势向优秀文化产业的转变展开研究,希望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业,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关键词:非遗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
文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并且发展所需的资金数目较大,因此,也可以将文化资源称之为文化资本。现阶段,文化同质化现象普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发挥其自身的原创性与不可代替性。因此,有必要为非遗资源向优秀文化产业的转变做出努力,对非遗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非遗资源向优秀文化产业转变的意义
文化产业对资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发展非遗资源的优势可将其向文化产业建设逐步推进。非遗文化产品需要具备独特性与差异性,避免制造大量的同质化产品,使其在文化产业中欠缺竞争力,难以进入文化的交换领域,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因此,在提取文化资本时,必须要选择优质非遗资源中的文化。文化产品的差异性正在受到各个国家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独特,是国家宝贵的稀缺文化资源,并且资源无法再生,应发挥其自身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将非遗资源和转化为文化产业,使非遗资源不再处于只是被保护的层面,而是能够被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二、优势转化为优秀文化产业的策略探究
(一)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在非遗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并在保障非遗资源完整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合理的利用非遗资源,发挥出非文化物质遗产的独特优势,不断开发具有民族特色与潜力的文化服务,壮大文化发展产业。例如,河南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电影《少林寺》的拍摄地登封市,近几年来的旅游人数在不断上升,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给予少林寺旅游项目极大的支持,优化了少林寺周边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在前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开发方案。在项目建设前期,必须对投入的产品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通过实质性的分析数据进行产业建设,保障旅游项目开发的合理性。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很容易发生非遗资产的滥用现象。当下的许多旅游景点,没有对文化遺产进行完好的保留,而是将原始、古朴的街道或巷子开发成为一条条商业街,使非遗资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项目时,要注重对非遗资产的保护,使原有的文化底蕴能够得以传承。
(二)尊重非遗资产的自主性
非遗资产通常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些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会自主利用与保护文化遗产。例如,马来西亚沙捞越挂毯的手工编织、越南Sa Pa地区的苗族服饰制作等演艺类,以及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就很成功。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形式,都是旅游语境下“非遗”保护和利用动态平衡的有效办法。实践证明,采取生态的利用模式可以有效地保持“非遗”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除此之外,我国的《云南映象》大型生态歌舞锦集演出,其中的舞蹈者与演唱者大部分来自云南的民间,歌舞中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沉淀与积累,令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云南文化产业资源的丰富性。为了令非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必要建立起科学的准入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对投资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投资渠道进行完善管理,令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此外,也要使来往的游客尊重民俗景点基本习惯,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色。
(三)遵循非遗资产的演化规律
我国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在产业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演化规律。为了在旅游产业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些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非遗资源被强行破坏。例如,我国的非遗资源《担经挑》舞蹈演出,其内容为祖庙会中的祈祷舞蹈,舞蹈主要由老太太进行表演。但是主办方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扩大消费。当地的旅游企业对原始巫舞进行了大幅度改编,将舞者由老太太替换成了那些年轻貌美的姑娘,并换上了衣着暴露的装扮,演唱宣传当地旅游资源的歌曲,将其命名为“俏担经”,这样一样除了扩大了经济效益以外,也引来了一片质疑的声音。由此可见,在非遗资产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弯路,遵循文化遗产的演化规律,使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更好流传下去。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蕴以外,建设文化产业还需要突出非遗资源的特色,反映出文化产品中的人文内涵。
结论
综上所述,当下的文化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方向迈进,大众传媒通过互联网已经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我国优质中华传统文化正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因此,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逐渐加强传承责任意识,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与时俱进的谋求文化创新,逐步完善立体的文化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邹文兵.由“非遗”资源到文化产业——泉州提线木偶戏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136-143.
[2]刘中华,焦基鹏.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16(01):144-148.
[3]刘建伟.论“非遗”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利用[J].内蒙古艺术,2016(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