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新探究

2019-12-09刘从从安徽新华学院

营销界 2019年50期
关键词:金融学金融体系新常态

■刘从从(安徽新华学院)

2020 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因此,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下的重点议题,如何发挥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指引方向。

一、“新常态”概述

在经济和金融学中,“新常态”是指2008 年中,国际金融危险出现后,以及2008 年至2012 年期间发生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世界范围主要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发展缓慢,增长乏力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依然呈现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稳定的现象,但是却隐含着“大稳健”时代的终结。这种均衡状态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金融体系失衡所调整的被动式发展模式。危机的发生说明前期的理论和实践是错误的、非有效的、蕴含危险的,尤其是忽略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突出反映了经济和金融这两大议题的重要联系,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金融体系又有着直接联系,金融的发展要围绕实体经济来进行,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导向具备高效生产力的部门,进而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因此,在“新常态”下,稳定经济发展,提升增长动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和金融二者之间的动态格局,形成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二、“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深度创新

(一)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正确的理论指导,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前的国际形势,许多相关的经济和金融理论没有切合实际,未能形成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造成了相关方面的理论危机。其次,在解决问题当中,未能适应时代变化,理论内容过于传统,未能顺应时代需求。因此要重塑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搏,切实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

(二)尝试出真知

事实证明,科学发展到一定的时间节点,理论会和实际相脱节,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主流学者、专家、教授都在追求一种均衡理论,且无休止地完善它,美化它,试图确认这才是未来经济学、金融学的终极发展方向。这种精炼模式其实纯逻辑和数字的精细化结果,完全没有考虑到实体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许多理论基本都是在自欺欺人,在“虚假繁荣”的圈子里,极限演绎,自我实现。但是,现实却是现实,真实世界的经济发展怎么会有均衡的完美呈现,这只能是社会发展的动态结果,其理论内容和框架知识只能是从实际中总结而来,从实际中应运而来,从实际中摸索而来,因此,这一定是更贴合实际情况,更接近真实,更能清晰说明问题的根源的理论内容。

许多金融学专家对金融危机后的问题展开相关理论探索,但是由于尚未清晰掌握相关问题的痛点,仍采用较为传统的研究模式和表达形式,以曾经的案例和情境来解释当前的问题,其得出方案和解决办法在经过现实的检验后,宣告无效,最后理论内容无法解释危机后的问题,造成问题依然存在,解决方式无用化,传统理论失灵化。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言论或者一些人的总结而导致的,而是这个大环境下,没有人对当今的问题有类似的经验,或者对某一理论做出系统的尝试,没有试错成本,无法得出新的答案,因此,新的经济和金融理论要边走边尝试,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调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真知,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找寻正确的道路。无论路多难走,多艰难,只要坚持,持之以恒,用实际去验证,才能真正总结出真正的理论和体系。

(三)时代要求,新理论、新观念

作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要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做到符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假设前提,在问题发生前,将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相关预案,并构建完整的内在逻辑基础。通常经济学的方法论离不开经验、行为、实践。这是方法论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逆行倒施,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点。纵观这数十年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国际主流通常忽略了金融因素的特性,因此在浩瀚如海的经济学著作中,常常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几乎找不到其内在的联系因素,进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危机,重建理论的诉求在这一时刻被广泛认可和接受。这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

(四)理论和现实相结合

作为理论的改革出发点,首先要满足二者的深度和内涵,要突出其合理性和适应性。在“新常态”背景下,要对现有的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要求进行反思和探讨,及时对当前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调整,整合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促使新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升级和改造。对于改革而言,理论和现实是两个强大的整体,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改变,理论指导现实,现实影响理论,看似毫不相关的内容,却衍生巨大的联系。一方面,上层的政策疏导,会直接改变下游的相关产业,而现实中的新的需求和发展又影响着政策的调整和革新。二者相辅相成,作为理论的实践者,要贴合实际规律,深度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完善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统一框架。

三、“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发展的新范式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知识体系中,构建金融和实体经济统一系统框架,其核心内容都应该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现代经济已经清晰认识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二者的密切关系,并得到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有助于解决经济危机下宏观经济学遗留下的各种理论难题,并对未来正在酝酿并发展的经济政策带来无法想象的影响[1]。

(一)重构理论

重构新的金融学理论体系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口号,要落实实际。通过对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疏导,以资产定价的内容依然是典型的微观经济领域的范围;货币、虚拟货币、信贷等则被划为宏观经济学的范畴,虽然它们通常只是发挥“形式上”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真实的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以货币、利率、信贷为主,在宏观经济中,都是微小存在的金融变量,但是在实体经济中,却产生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变量。因此,单纯地看待传统微观经济学是有些片面和局限的,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掌握的同时,认识程度也是不够全面和完整[2]。这就是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的差异性,其实,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建立之初,并没有所谓的宏观、微观的分离问题,而是将整体的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客观事实。因此,现代金融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金融体系的内容和框架要深度了解,在重塑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事实的客观规律又要将宏观、微观的内容相结合,既能清晰地表达出现代金融体系的内涵,又要构建出符合科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二)宏观经济的新高度,新统一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勇攀高峰。尽管在构建正确的金融理论当中,会涉及许多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是宏观经济学的重建则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在更高的维度上建立金融和经济体系相统一的理论框架,有效避开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壁垒和错误指导,重建宏观经济学新的“金融根基”,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容、框架、分支为核心,详细分析,并建立起一个逻辑清晰、发展明确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统一[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只要在宏观、微观上建立起新的、统一的金融学理论,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双向融合,才能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极大地发展金融理论和经济框架,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在最后一个“十三五”关键之年,取得新的繁荣和稳定,迈入崭新的时代和未来。

猜你喜欢

金融学金融体系新常态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The Great Unbanked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