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
2019-12-09李剑
李 剑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030)
心脏病为临床高发心血管疾病,极易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彩超诊断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该方法对新生儿进行诊断,可为患儿早起的诊断治疗提供较好的帮助[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我院产科200 例新生儿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其中男112 例,女88 例,新生儿出生时间为1 ~5 天,足月儿155 例,早产儿45 例,出生体重1398 ~4206g。
1.2 研究方法
对200 例新生儿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协助新生儿采取仰卧位,并且保证新生儿处于熟睡状态。检查切片主要包括心尖五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胸骨旁左室长轴和心底短轴,测量主动脉窦部内径大小、左右室壁厚、肺动脉主干内径大小和腔室内径大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 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s 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心脏病检出情况
200例新生儿中,检出29(14.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8(4%)例房间隔缺损患儿,5(2.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1例(0.5%)其他复杂先心患儿,总检出率为21.5%(43/200)。
2.2 比较正常者与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各项指标
正常者的肺动脉血流速度为(0.73±0.32)m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9.84±1.11)mm,右心室前壁厚为(3.25±±0.49)mm,舒张期左室后壁厚(3.44±0.85)mm,收缩期左室后壁厚(4.65±1.09)mm,右室横径为(12.13±2.10)mm,右室前后径为(8.39±0.2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16.18±2.18)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1.25±1.18)mm。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为(1.69±0.68)m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9.93±0.86)mm,右心室前壁厚为(3.29±0.44)mm,舒张期左室后壁厚(3.52±0.10)mm,收缩期左室后壁厚(4.74±1.04)mm,右室横径为(12.11±2.30)mm,右室前后径为(8.25±0.22)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18.78±2.14)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3.29±1.30)mm。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比正常者快,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正常者大,具有明显差异;两组的其他指标标无明显差异。
2.3 比较正常者与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各项指标
正常者的各项指标如上(2.2),房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为(1.63±0.65)m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9.86±0.88)mm,右心室前壁厚为(3.46±0.62)mm,舒张期左室后壁厚(3.54±0.98)mm,收缩期左室后壁厚(4.57±1.82)mm,右室横径为(14.66±2.31)mm,右室前后径为(10.24±0.30)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16.05±2.2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1.38±1.32)mm。房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比正常者快,且右室横径、右室前后径比正常者大,具有明显差异;两组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
2.4 比较正常者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各项指标
正常者的各项指标如上(2.2),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为(1.66±0.93)m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9.87±0.87)mm,右心室前壁厚为(4.92±0.6)mm,舒张期左室后壁厚(3.40±0.87)mm,收缩期左室后壁厚(4.56±1.04)mm,右室横径为(12.41±2.12)mm,右室前后径为(8.37±0.19)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18.14±2.17)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3.02±1.53)mm。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动脉血流速度、右心室前壁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大于正常者,具有明显差异;两组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新生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非常高,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有很多,公认的危险因素有孕期围生期接触不良环境、孕早期感染、高龄产妇和遗传因素等。新生儿心脏病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等[2]。
综上,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很大,可以准确筛查心脏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值得推广。